一、理想抱负:为中国未来教育探路,坚定素质教育信念
有不少人说,朱永新是个理想主义者。朱永新并不追究这种评述的意图,是褒是贬,他不在意,因为他是一个心胸十分坦荡、开阔的人,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行动准则。更为重要的是,他胸中有一团火,始终燃烧着,这团火就是他的理想。他说:“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些人做梦,总要有一些人高举理想主义的旗帜。教育要有理想,做教育的人要有理想,否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永远没有理想,没有出息。”他又说:“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如果我们在未来的孩子身上能够看到这些,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就是有力量的。”这就是朱永新的理想。显然,他的理想折射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不是他个人的理想,而是在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理想照亮下的教育理想,将个人的、教育的理想编织进国家的理想框架与愿景中。当下,我们需要朱永新和他的团队的理想,希望出现更多的扎根大地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朱永新将教育的理想提升为抱负与使命:为未来的中国教育探路。他说得通透而实在:“中国这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一些不同的探索,纯粹让教育行政部门去做,那也是不太现实的。”他正是在进行“不同的探索”,“不同的探索”既表现了他的使命感,也表现了他的改革、创新观,即探索者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可以走不同的路线,也可以形成不同的力量。朱永新以学者的身份,激发、调动、组织学校校长、教师队伍走另外一条线路:民间线路,即自下而上的路线,把自上而下的推动转化为自下而上的自主生长,用民间的力量、大众的力量为中国教育探路。事实证明,新教育实验让中小学的校长、教师激动起来、兴奋起来、沸腾起来。他们是改革的生力军。新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只有当大众被唤醒以后,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以后,教育改革才会真正发生,才会深入地推进。这也是朱永新和他的团队的理想。
对于这样的理想与抱负,朱永新还有另一种表达:为中国而教。为中国而教,大气、豪迈、自信,但不只是此,而首先是个方向问题、目的问题。新教育,新就新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人才,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教育自觉地把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新教育行走在新时代,有了更深厚的时代内涵、更高远的价值立意、更坚定鲜明的志向,“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正是新教育最新、最美的姿态。这是理想主义的姿态,并非玄,而是实;并非浅,而是深;并非只是技术、途径、方法,而是实实在在的专业。
为未来的中国教育探路,为中国而教,有个落脚点,那就是素质教育。朱永新、新教育信奉的、坚守的是素质教育。他坚定地认为,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也揭示了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具体规律。新教育为中国教育探路,探的是素质教育之路,走的是素质教育之路。中国教育包括未来的中国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形态。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朱永新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举措。
第一,他认为,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即“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永新说,现在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过时了,要提核心素养了,“我觉得,关键并不在于讲素质或者素养,而在于我们究竟要办怎样的教育,培养怎样的人,一个好的教育,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的理念深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立德树人,这是方向问题;而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是离不开人的,要服从于人的发展,也可以认定,核心素养推动素质教育进入新阶段。
第二,他认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生命教育。他说,新教育有不同的角度,但有一个角度不能忽略,那就是生命的角度。从人自身最终发展的完整性来说,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新教育提出了“拓展生命的长、宽、高”的主张,“自然生命”强调“长度”,“社会生命”强调“宽度”,“精神生命”强调“高度”。从学理上看,素质是人的先天禀赋,原本就是生命的范畴,即使是素养,也是植根于生命之中的生命状态的凝练与表现。
第三,他认为,素质教育应有重要的基础,即由阅读开始的精神成长。他这么说:“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素质教育应当从阅读开始,阅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这是一个相当深刻而精彩的观点,显现了朱永新和他的团队思想的敏锐性。
第四,他认为,素质教育应当有丰富而又实在、扎实、有效的载体。素质教育缺的不是理论,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新教育所设计与实施的十大行动不仅勾画了素质教育的框架,而且落实了实施的举措。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新教育所规定的素质教育的标准: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理想、抱负、理念、行动不负有心人,长期的实践锻炼并丰富了新教育,让新教育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