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红色家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往事已矣,不必再为之悲伤

1959年5月20日 邓子恢致谭珊英

家书原文

谭珊英同志:

你和柏生情况,我五三年回家时就听陈丹平陈丹平(1923—1956),又名陈丹瑛,小名陈满瑚,福建龙岩市后田村人,是陈柏生同父异母的妹妹,少年时代在广州度过,1937年广州沦陷前夕回到龙岩,继续完成小学学业,毕业于湖洋开明小学。后在龙岩后田、榴田等小学任教师,直至病逝。谈过,多年不知消息,近收到你五月十日来信,知你母子尚好,注2已长大入团,并担任团支书职务,闻之殊深欢慰。柏生过去革命历史我知之甚详。一九二七年他回家时我们在后田还相处一时期。他虽是出身地主资产阶级家庭,但柏生本人很纯洁,也很聪明能干,我们对他很重视。后来他离开龙岩,从此就不知音讯。现接来信,才知你们从苏联回来这一段历史。缅怀往事,令人伤感。当时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去找党。当然,在一九三六年上海党是连遭破坏,很难找到关系。但一九三七年下半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已告成功,当时党中央和八路军在南京、武汉、西安、长沙、重庆都有公开办事处。一九三八年王明从苏联回国,长期住在武汉,长江局也在武汉。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到三八年三月,新四军军部设在南昌城,四月后军部移住皖南,但在南昌仍有公开办事处,桂林亦有公开办事处,当时我们还从湖北、湖南、广西、南昌吸收了很多知识青年,此办事处一直维持到四一年皖南事变后才结束。你们那时大概在汉口、长沙、桂林一带,如果去找这些办事处,是可以找到党的关系的,至少可以到新四军来工作。那时,我是新四军政治副主任,陈伯达同志那时已在延安工作,柏生如来找,无论如何都可以取得联系,找到工作,并可以治病。可惜你们那时没有从这方面努力,以至错过机会,这是一个缺点。现在革命已经胜利,你母子已找到职业,可以为革命多做一些工作,往事已矣,不必再为之悲伤。加年富力强,更是前途无限,我在此为柏生为你有子庆贺。特此函复,并询近安。

注2 加,指陈柏生与谭珊英的儿子陈加,1938年8月出生,1951年参加工作,1980年入党,曾任湘潭市第一商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邓子恢 五月廿日

家书背景

这是老一辈革命家邓子恢写给学生、战友陈柏生的妻子谭珊英的一封书信,2014年5月由收信人的儿子陈加、谭安利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邓子恢(1896—1972),又名绍箕,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邓厝村人。闽西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华东局副书记、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主持中原局日常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陈柏生,又名陈若陶、陈碧星,1910年生于福建龙岩东肖镇后田村,1921年至1924年在龙岩白土镇桐冈小学读书,成为该校教师邓子恢的得意门生,参加了邓子恢、陈明组织的进步团体“奇山书社”,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新文化运动,参与编辑出版了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岩声》。

陈柏生在厦门,摄于1932年

陈柏生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证

1925年春,陈柏生考入厦门集美中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北伐军向闽西进军时,他回龙岩投身革命,在邓子恢、郭滴人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调去厦门、漳州等地从事青年和学生运动。历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团省委书记兼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1929年底在福州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回厦门。

邓子恢夫妇,1959年夏摄于北京万寿路住所

1928年3月邓子恢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创建了闽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1929年夏秋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三打三克龙岩城,消灭军阀陈国辉,扩大了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后田进行分田试点时,陈柏生在厦门获此消息,立即赶回家乡与叔父陈昆照、胞弟陈汉生(均系共产党员、革命烈士)一起劝说祖母(当时祖父已故),将所有田契、借约拿出来当众烧毁,全部田地、家产交“乡土地分配委员会”分给贫雇农。他们这一举动大大地促进了后田的分田试点工作,也促进了全县的分田运动,受到邓子恢等领导人的称赞。

1930年3月18日,团省委组织青年学生在厦门中山公园召开纪念“三一八”大会(即段祺瑞在北京屠杀请愿学生四周年,也是巴黎公社纪念日),由于叛徒告密,陈柏生等18名重要干部被捕。他在狱中坚持斗争,积极配合党组织5月25日武装劫狱成功,与40多位同志被营救送往闽西苏区。不久陈柏生调到上海,在团中央工作,并被派往满洲里巡视工作。回上海后,与在沪西纱厂做地下工作的谭珊英认识。谭珊英当年在厦门与陶铸假扮夫妻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亲历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劫狱斗争,对陈柏生“久闻大名”。很快两人就在工作联系中建立了感情,不久由同志结成了夫妻。

1931年初,陈柏生调沪东青工部工作。1934年10月他们夫妇二人被党组织批准去苏联学习,1936年初回国。由于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连遭破坏,他们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后陈柏生加入由周恩来委托范长江组织和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奔走于汉口、长沙、昆明等地,撰写了大量通讯和时评文章,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陈柏生积劳成疾,被诊断为肺结核晚期,仍坚持采访,笔耕不辍。次年春,他病情严重恶化,只好与妻子一同返回湖南茶陵县美吉村老家养病。10月,因贫病交加辞世,年仅30岁。

1953年春,谭珊英收到陈柏生妹妹陈丹平从龙岩的来信,说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回到龙岩,寻找陈柏生的亲人。1959年5月10日,谭珊英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去了一封信,向邓老汇报了陈柏生后来的情况及儿子陈加的近况。邓子恢虽然身居高位,却依然惦记着30多年前共同奋斗的战友,很快于5月20日回了上面这封信,信中表达了对老战友的缅怀和对革命后代的关怀。

陈洣加与家人在龙岩博物馆,摄于1999年(背景为有陈柏生照片和革命事迹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