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前沿: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新常态下,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我国进入了区域发展的新常态,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部、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部、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第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四,区域经济关系逐步改善。合理构建区际价格、供求、竞争关联机制,打破资源、市场利益的条块分割,以发挥优势、共同发展、提高效率为宗旨,在贸易、资金、物资、交通、人才、信息等领域协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中部、西部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和政策引导,使中部、西部地区的资源转换战略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战略相互联结、有机结合,重新沟通被传统行政区域分割的经济关系,把加快推进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推进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地区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结构,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西部大开发、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东部有条件地区的率先现代化共同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体系当中。

(二) 在新常态下,区域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

1.在新常态下,区域发展面临的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面临新形势。

第一,改革重启与市场作用的增强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主基调,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改革与发展的转型,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路线。

第二,受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和国际贸易恢复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背景下的中速增长期。传统经济发达地区已不再追求高增长,新常态的中速增长已经率先出现在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等地。

第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面临一定程度的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这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大趋势。“十二五”规划以来出台的新规划已经进入效果显示期,这些规划的实施或将改变我国区域空间的格局。

第四,新一届中央政府逐渐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新丝路经济带等成为发展的重点,强调东北和西南作为大的战略纵深区的发展问题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潜力问题,提出若干战略支点建设的问题等。

第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市、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呈现出“降—升—降”的特点,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再缓慢扩大,再有所缩小的过程,其总的趋势是缩小的。区域发展开始由不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

2.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区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研判和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的新形势,牢牢把握区域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妥善应对区域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要促进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区域发展面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新构建、城镇化战略快速推进,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五大机遇。

第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2014年,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从2013年的3%提高至3.7%。这说明全球经济情况正在好转,复苏正在进行。我们的区域发展要有开放的视野,抓住全球经济复苏的机遇,利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实现区域发展的蒸蒸日上。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在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情况下,诸如户籍制度、农民财产权利、生态保护管理制度等领域的改革进程明显加快,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增长动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新构建。“十三五”规划时期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推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无论是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还是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推进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都是“十三五”规划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背景。

第四,城镇化战略快速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已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推进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

第五,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存在大量的区域问题,区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始终是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具体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

3.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区域发展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四大挑战。

第一,全球经济再平衡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虽然全球经济在复苏,但主要经济体和地区之间存在重大的差异,全球经济增长不均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在力求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以及金融发展等的挑战。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不畏艰难地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近年来,各地“用工荒”已渐成常态,劳动力无限供给、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为世界之冠,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5;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增速在人口大国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区域发展特别是地方财政的一个巨大的负担。

第三,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的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要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第四,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破除,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在某些地区却在强化,成为突出的二元结构矛盾,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各大中城市中,外来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本地户籍的农业人口,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由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消除城市二元结构就是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紧紧围绕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的问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等,进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的试点。

总之,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才摸索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向成熟迈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