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结论
区域发展问题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区域的关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再加之由此而来的区域差距过大、部分城市过度膨胀等,都向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国际经济形势的日渐低迷也为重新思考区域战略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均衡、协调发展,以及未来我国区域总体格局的演变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释空间结构变化,这对区域发展实际,尤其是对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摒弃过度关注核心区域和聚集力的研究传统,本章构建了依托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的多部门模型,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的分散力,并通过数值模拟清晰地说明了分散均衡可以成为稳定均衡,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演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区域格局的演化取决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权衡,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聚集力和分散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聚集力和分散力随距离的扩大而衰减决定了集中与分散两种区域发展形态相互转化的态势,“集中与分散并存,动态演进至全国均衡”,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将经历一个“分散”—“大集中,小分散”—“整体分散,优势集中”—“大分散,小集中”—“分散”的发展过程,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在。只有沿此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化的轨迹,分清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最终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广阔愿景。
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本章认为,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态势,应积极构建“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的国土开发空间模式,以增大分散力为核心,促进空间平等和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