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传统和合之类型

和合学的理论公设,是和合学建构体系内诸构件和合的总体规则。反思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系统的和合的途径,大致有四大类型,九种道路。兹作简要叙述:

(一)一元和合类型

单一范畴特异化构成的和合道路:

1.太极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朱熹的太极论所体现的“理一分殊”思想参见拙著:《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183~18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226~23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372~377页。,及其反演,和合为太极之路。老庄的道范畴,管子的精气范畴,王阳明的良知范畴参见拙著:《宋明理学研究》,571~58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都有相近于太极之路的和合结构。“月印万川”为其意象境界。

[结构方式]:太极⊕“⊕”为和合加和运算符号。太极⊕太极⊕……⇔太极

从左向右⇒特异分化的太极(物之太极、人之太极)和合而为太极(本体之太极);

从右向左⇐反演过来,本体之太极分散为万物众生之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

[运演规则]:幂筹律及其反演。

[思维基础]:思维的抽象化概括过程及具体化反概括过程的和合。

[语义、语用]:事物的本质运动;主体意义追求的完整性及对差分的守恒性。

(二)二元和合类型

对偶范畴互补化生成的道路:

2.阴阳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 《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合而为阴阳合一之道。文王八卦的生成模式,三极(才)之道各自的内部结构等,均属阴阳和合道路。

[结构方式]:阴性⊕阳性⇔中和

从左向右⇒阴性范畴与阳性范畴和合而为中和之道(阴阳合为道)。

从右向左⇐中和之道反演,差分生成阴性范畴与阳性范畴(太极生两仪)。

[运演规则]:中和律及其反演。此所指“中和”为现代术语,不同于《中庸》书中的“中”、“和”。

[思维基础]:辩证思维的“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即思维的分析(对待化分析)过程和综合(对待统一)过程的和合。

[语义、语用]:事物的矛盾运动;主体意义追求的冲突性及其实践解决。

3.内外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宋明理学的“内外合一之道”及“心无内外”、“理无内外”、“气无内外”等学说思想中的范畴逻辑结构。

[结构方式]:内在⊕外在⇔存在

从左向右⇒内在者外化,外在者内化,和合而为无界际的存在。

从右向左⇐存在随主体的确立而差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有界际的实在。

[运演规则]:场化律及其反演。此所说“场”,是指无内外边界的存在方式。

[思维基础]:境界思维此所说“境界思维”,可从程颢的《识仁篇》、《定性书》中体贴其思维方式的“内外合一之道”的境界思维。的“一体化”过程及其“中心化”过程的和合。

[语义、语用]:事物的交换运动或系统的开放化过程;主体意义追求的无限性及其主体相对性。

4.先后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朱熹的“理先气后”说和“知先行后”说参见拙著:《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158~163页,303~307页。的逻辑结构。

[结构方式]:先趋⊕后继⇔秩序

从左向右⇒先趋范畴与后继范畴和合为一,生成秩序模型(先后有序)。

从右向左⇐秩序模型差分为先趋范畴和后继范畴(序有先后)。

[运演规则]:线序律及其反演。

[思维基础]:因果思维的推果过程和溯因过程的和合。

[语义、语用]: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有序化运动;主体意义追求的秩序性和实践达成的渐进性的统一。朱子学和阳明学“知行先后”之辩,除了语义、语用上的分歧,逻辑上的区别在于:朱熹认为,达到真知真行必须先致知后力行,工夫程序不可躐等。王守仁认为,真知真行(“知行之本体”)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秩序体,不是两个“物事”。前者强调和合道路之渐进性,后者突出和合道路秩序的整体性。两人实际上在同一条道路上,是“志同道合”的。

5.上下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逻辑结构。

[结构方式]:上位⊕下位⇔层级

从左向右⇒上位范畴与下位范畴垂直交流信息,和合为层级模型。

从右向左⇐层级模型反演,差分为上位范畴与下位范畴。

[运演规则]:级化律及其反演。

[思维基础]:结构思维的建构过程及其解构过程的和合。

[语义、语用]:事物的结构运动;主体意义追求的超越性和其实践方式的现实性的统一或和合。

6.有无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书第四十章)。宋明理学中的有关“有无之辩”参见拙著:《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的《有无论》,461~493页。,其逻辑结构大略如是在宋明理学“有无之辩”中,有不少实质上是“上下和合之路”,如朱熹太极“无形而有理”,旨在使太极之道散殊为万物之器,解决的是上下合一问题和太极一贯问题,跟上述引文中老子的有无和合之道,虽语形相似,但类型不同。古人缺少类型层次及其有规则转换的明确认识。混同情况较多,以致理论人为复杂化。

[结构方式]:有实⊕无实⇔创生

从左向右⇒有特定实质的范畴转化为无此特定实质的范畴,和合为减损式创生模型。如将实性范畴的某一特定实质内涵抽象减损,就创生出内涵更少、外延更大的虚性范畴关于实性范畴、虚性范畴的规定,参见拙著:《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从实性范畴到虚性范畴的运动就属于“有的无化”的创生过程。

从右向左⇐反演过程,从无实范畴转化为有特定实质的范畴,和合为增益式创生模型,如从虚性范畴向实性范畴的逻辑运动。

[运演规则]:生生律及其内在反演(有无反演)。

[思维基础]:创造性思维的批判过程和发明过程的和合。

[语义、语用]:事物的生化运动及生物的生命过程;主体追求的理想化过程及其现实创造过程的和合。

7.天人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中国传统哲学范畴逻辑和合道路的总道、大道、达路,是一条高浓度的复合道路,具有多维向、多层面;上述六条和合道路都是它的特异分道支路或偏性显现,因此无单独的特例。

[结构方式]:天道⊕人道⇔自然之道(道体、宇宙大道)

从左向右⇒天道与人道和合为自然之道,“道法自然”。

从右向左⇐自然之道差分为天道与人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熵增原理,走向浑沌);“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同上)(负熵原理,走向有序从现代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非平衡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来看,老子讲的天道损益方式是熵增加,均衡化,是走向浑沌和“死寂”(寂静)的退化道路;人道损益方式是负熵增加,非均衡化,是走向有序和生动的进化道路。此“人之道”当理解为二义:自然生人之道与圣人养人之道。)。

[运演规则]:损益律及其天人反演。

[思维基础]:智能化思维的生理最终死亡过程与心理终极永生过程的反演和合(此为天人合一之道的根本结构)。

[语义、语用]:生命运动及其精神过程;主体意义追求的终极性、虚幻性及其意义显现的有限性、实在性的和合。

(三)三元和合类型

三极范畴中介化构成的和合道路:

8.三极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易经》和《易传》的“三极之道”或“三才之道”,以及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后因地道式微,隐遁在方技、术数和工艺文化传统中,学术文化中欠完善的三极和合之道。佛学中的“三谛”说,方以智的“∴”说,有形似之处,但语义、语用旨趣殊异,可不纳入此道。

[结构方式]:主体⊕介体⊕客体⇔本体(即人⊕地⊕天⇔道或自然)

从左向右⇒主体通过介体此所说“介体”是指介于主客体之间的符号化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其核心构件是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与客体发生认识、实践、价值等关系,和合为本体。

从右向左⇐本体差分化为主体、介体和客体。

[运演规则]:中介律及其反演。

[思维基础]:主体智能活动的能动实践过程和被动客观过程的历史分化与具体和合。

[语义、语用]:自然的人化运动和文化的自然运动的和合;主体意义追求的直接性(无中介)与实现意义的间接性(有中介)的和合。

(四)多元和合类型

范畴系统化构成的和合道路:

9.五行和合道路。

[范例举要]:象数易学、中医学中的五行生克制化循环道路。在学术文化中退化为组合式范畴,成为气质化道路的一环,已不是范畴系统,而是一个范畴,故不在此道之中。

[结构方式]:顺生循环之路(内含克)逆克循环之路逆时针运行方向。(内含生)。见图3—4。

图3—4

[运演规则]:循环律及其反演。

[思维基础]:思维活动的周期性运动及其“圆圈”滚动式前进和合。

[语义、语用]:事物的周期性运动;主体意义追求的代际重演性和曲折进步性的和合。

上述九种和合道路,是比较典型的,此外由它们和合而成的更为复杂的道路网络,如六十四卦的各种结构系统,儒学、佛学、道教的范畴逻辑结构系统等。但其基本道路运演不外上述四类九种和合道路。只是纵横互补,意象丛生,更显复杂、“神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