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成立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五年来,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各研究基地对相关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给予了充分鼓励。下面,我讲四点意见,首先,表示感谢;第二,谈三点体会;第三,通报下一步工作思路;第四,提几点希望。
首先,表示感谢。
五年前的4月15日,我们在这里成立了第一个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与清华大学共建。五年来,已经共建了12个基地,各基地发挥特色、发挥优势,产生了一大批成果。今天我们在清华大学再次相聚,回顾过去五年社会建设研究工作,特别是基地的工作,展望今后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社会工委、社会办对五年来各研究基地所在院校的领导、研究基地的领导、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北京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今天获奖的单位和专家表示热烈祝贺!今天的表彰只是象征性的、代表性的,主要是表个态,表示社会工委、社会办对大家研究成果的尊重。今后,我们还可以纳入市社科规划办这个更加科学规范的平台进行评比表彰,作为全市乃至全国的社科研究成果会更有分量。我们将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大家表示支持和心意。
其次,简单谈三点体会。
回顾过去五年北京社会建设的工作,包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的工作,主要有三点深刻体会。这也是北京社会建设工作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效主要的原因和动力。
第一点体会,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7年底北京社会工委、社会办成立之后,2008年开始北京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每年出台一系列的重要文件,每年采取一系列的重要措施,高起点、大力度地推动北京社会建设工作向前推进。2008年召开社会建设大会,出台“1+4”文件;2009年召开志愿者工作大会,转化奥运志愿者工作的成果;2010年召开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大会,推出了40项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措施;2011年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研究加强社会建设工作并出台文件,当年市政府出台我国首个省级社会建设规划;2012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网格化工作大会。每年一次大会,市长主持,书记讲话,北京市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没有这么大的力度,在全国各省市的社会建设工作中没有一个省市像北京市委市政府这样实实在在地重视社会建设工作。我认为这是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成绩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社会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是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工作,一把手不重视,党委政府不重视就不可能向前推进。
第二点体会,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包括各研究基地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当作北京社会建设始终如一的动力和主要的工作。在改革创新方面,我们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是抓顶层设计,二是夯实基层基础。抓顶层设计,在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方面,北京这五年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上下的广泛认可。理论和制度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体制创新,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上社会工委、社会办这个“1+2”的新体制。二是工作体系创新,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北京社会建设“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领域党建全覆盖”的“五个更加一个全覆盖”的思路,六大体系科学地规划社会建设的制度、工作思路和目标。这是北京社会建设实践的总结,也是北京理论界、学界对社会建设体系的概括。这些年来,社会建设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谁大谁小,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一直没有定论,北京市在这方面集中实践和理论的智慧形成了这么一个体系。三是政策创新,从2008年开始,坚持不懈地研究社会建设的政策,形成了“1+4+X”政策体系。从《规划》,到某一方面的《意见》,再到一些实施管理办法,几十个文件共分三个层级。四是方式方法创新。坚持把推动城市网格化化、农村社区化作为重要的方式方法来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五是运行模式创新。关于社区建设,提出了“三位一体”模式;关于社会组织,提出了“枢纽型”工作模式;关于社工队伍,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模式;关于志愿者,提出了大型志愿活动、经常性志愿活动和应对突发事件志愿服务三种志愿服务模式;关于党建,形成了社区党建区域化、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商务楼宇“五站合一”模式;在社会建设研究方面,探索形成了社会建设研究基地,12个基地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都产生了很好的成果。这是改革创新的第一个方面,即顶层设计。不久前,陈刚同志带我们去广东调研,以及随后陆陆续续接待各地的调研,大家都普遍认为,北京社会建设在系统性、制度设计、顶层设计方面走到了全国前列。这些系统探索、顶层设计,主要是在各位专家、各个基地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取得的。除了顶层设计之外,就是夯实基层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实践创新上。在社区建设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推行社区规范化建设,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到去年年底2800个社区已经基本实现规范化,其中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80%已经达到了350平米,社区投资60多亿元,今年年底实现全部达标。二是实施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这项工作已经覆盖了2000个社区,到今年年底可以完成。三是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现在可以覆盖全市城市社区的50%。四是加快网格化体系建设。全市51%的街道已经推行网格化。在社会组织创新方面,也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全市已有27家市级“枢纽型”组织、174家区县“枢纽型”组织,到2014年年底可以基本形成市、区县、街乡的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作网络。二是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每年拿出近1亿资金,面向全市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项目和社会服务管理岗位,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四是开展社会组织公益行活动,大力度、全方位支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5年来三次大幅度提高社工待遇,建立了与本区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标准、同步伐、同幅度增加”的社区工作者薪酬制度。二是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经过5年努力,全市社区工作者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80%,平均年龄41岁,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发生了科学合理变化。三是培育社工事务所,建立了50多所社工事务所。四是实施万名社工培训计划,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五是购买社会管理岗位,通过购买岗位加强队伍建设。志愿者工作方面,通过前面提到的三项措施,特别是最近几年,已经建立了27支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领域党建方面,现在全市各区县的街道、乡镇都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实现了街道社区党建区域化,“枢纽性”社会组织“3+1”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非公经济组织1297座商务楼宇全部建立社会工作站、党建工作站、工青妇工作站,实现了全覆盖。总的来说,经过五年的努力,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在基层基础工作,都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全市基本模式已经形成,基本规模也已经形成。这些都得益于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社会建设需要牢牢把握的动力。
第三点体会,就是社会建设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北京社会建设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方法。这些年来,社会建设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密切配合,推动社会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向前发展。现在,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主要有三个平台:一是党政机关系统的政策研究室。二是这几年举办的一系列论坛和研讨会,比如:前不久举办的首届中国社会建设论坛,北师大的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已经举办了3届,全国性社会建设年会已经举办了4次,等等。这些论坛和研讨会,为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参考。三是研究基地,专业的研究基地是社会建设研究最专业、最主要、最基本的支点,刚才张坚同志已经做了总结,各位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很高评价。12个基地各有侧重,布局科学,打破隶属关系,汇聚首都智力,养事不养人,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特别是,刚刚去世不久的陆学艺先生,带领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基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突然去世,对北京社会建设工作,对全国社会学和社会建设理论研究,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我们感到非常惋惜,非常怀念这位令人尊重的老专家。12个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北京社会建设工作都给予了很大帮助,我们下一步要继续坚持这几个基本经验,来推动我们的工作向前发展。
再次,简单通报一下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思路。
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即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目标、两个必须”的思路,大力推动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围绕着社会体制改革,还提出了“一个围绕、四个加快形成”的要求,这些既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也是各个研究基地应当很好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希望大家围绕这些课题来做好工作。
下一步,我们按照“巩固提高、拓展延伸、改革创新、务实高效”的思路,抓紧推动社会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正在研究起草深化北京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准备召开第二次全市的社会建设大会推出这个文件。在总结前5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北京社会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要出台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下一步还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希望大家献计献策,来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二是我们借助社会力量正在研究制定两个指标体系,第一是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衡量北京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的落实;第二是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测评指标体系,主要是评价基层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这两个文件已经多次征求意见,正在完善的过程中,准备提交大会之后在全市实行。三是出台北京城市管理评选表彰的办法,目前已经广泛征求意见,正在报市政府的批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由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从2013年开始,每3年一次,评比表彰在城市服务管理当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初步计划每次表彰100个先进集体、300个先进个人,主要围绕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的市政管理四个方面,来表彰在一线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一个体制改革的文件,两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一个评比表彰办法,通过抓体制、抓科学化、抓先进典型的激励表彰,继续深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下一步计划还要成立北京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在总结研究基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这么一个“枢纽型”的社会组织,不仅把在岗的专家学者,包括12个基地之外已经退休的专家学者吸收到这个平台上来,打造一个新的平台,推动北京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向前发展。刚才各位专家学者一方面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多鼓励,一方面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翟振武老师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工作都有很好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最后,提几点希望。
我希望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特别是抓住党的十八大提出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个有利契机,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当中,深入研究,多合作、多交流、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我非常赞同陆先生“社会建设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判断,我也非常赞同刚才翟老师讲的“当前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社会建设最容易出成果”,也就是社会建设研究的春天这个判断。我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社会建设。所以,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北京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离不开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