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社会治理研究报告(上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上海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上海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居民就读、就医、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一)教育

基本公共教育领域,加大投入,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全市基础教育支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6%,2011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5%。二是着力保障符合条件的适龄人口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推进覆盖常住人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集中推进义务教育的设施建设和师资配备工作。如按照“十二五”规划,松江区平均每月建成一所学校,一天招一名老师。三是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探索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化中小学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二)就业

就业服务领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始终坚持和大力推进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鼓励和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建立,市、区(县)、街镇、居委四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二是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网络初步形成。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市、区两级仲裁院全面建立,就近、快速、简便、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初步形成,“网格化”和“网络化”劳动保障监察成效显著,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三)社会保障

基本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险从制度上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覆盖人群稳步扩展,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一是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养老对全体户籍市民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12.2%和20%;二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各类人群,三类基本医保(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合)率均达到96%以上,全部实现门诊和住院统筹;三是不同保障制度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四)医疗卫生

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普及,在国家项目基础上确定了12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1年,上海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53.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二是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和公平性不断提高。已建成由30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分中心)、67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384所村卫生室组成的标准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经严格遴选增补了381种地方基本药物,基本药物达到688种,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社区用药需求。

(五)社会服务

基本社会服务领域,涉及内容丰富,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而言,坚持以“惠民、强基、善政”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具有上海城市特点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对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保障水平,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民生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二是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平抑城乡残疾人保障服务差异;三是特色领域上,养老服务不断完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国内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为老服务已经成为上海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当前上海基本形成了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

(六)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领域,一是基本建立了覆盖常住人口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制度;二是初步形成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宣传咨询服务机制,面向常住人口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和推广工作;三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支持、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优生促进工作机制,保证95%以上户籍0~3岁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每年得到4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并逐步覆盖到来沪流动人口家庭;四是基本形成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体系。

(七)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领域,基本建立以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租售并举为特征的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住房保障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一是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国家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并加强相互衔接、有机联动;在覆盖范围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府保障能力、居民住房困难状况、房源供应条件等因素,按照先紧后松、有序推进的原则,适时放宽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标准,不断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二是在建设能力方面,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提升建设能力。2008—2012年,已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约6300万平方米。

(八)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国家文化工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的目标。一是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服务项目实现免费开放;二是基本建立了财政、服务、管理、运行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建成市区联动的文化资源支持系统,采用“资源整合、百姓点菜、政府买单、区(县)联动、按需配送”的方式,为社区、农村提供各类文化资源,201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文献总量达到常住人均近3.67册(件),农村电影放映56625场次;三是坚持以“人人参与、人人享有”文化为目标,全市有市、区(县)级文化馆及群众艺术馆27个,艺术表演团体95个,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各级各类群众性业余团队活动41万余场次,3600万人次参加,公共文化活动越来越繁荣;四是完成100万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

(九)公共体育

公共体育领域,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机制比较灵活的体育公共服务四大系列体系: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级设施网络体系,市区居民出门500米就能享受到公益性体育设施提供的服务,利用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综合性体育设施;二是建立较为有效的体育活动体系,每年有近2000万人次参与各类体育活动,2012年举办的首届市民运动会吸引了631万人次的参与;三是建立基本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全市各社区都具备了健身苑点、公共运动场、体育指导站、健身团队、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四是初步建立市民共享的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完成了“上海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开通了“965365”体育公共服务热线和“上海体育发布”微博。2011年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3.5%,市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41岁。

(十)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领域,城市道路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均道路面积增加2.1平方米。一是市区公共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中心城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新城一次乘车到达中心城和轨道交通网络,城镇与所属行政村之间一次乘车到达,郊区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二是一体化公共客运体系基本形成,公共交通客运量占市民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达到40%以上。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54.1公里(含磁浮线路29.11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308公里;公交专用道路达到161.8公里,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服务半径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0%,面积覆盖率达到67%。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领域,上海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一是全力保障环保投入,2011年全市环保投入557.92亿元,比2006年增长79.5%,占当年GDP的2.91%;二是持续保持环境质量,近年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高于90%,呈逐年上升趋势;三是逐年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截至2011年底已经达到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