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现代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传统文化之“礼”解

引言:

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礼”的内涵极其丰富,底蕴极其深厚,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基石。古代之“礼”几乎囊括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典章制度,包涵了社会个体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行为准则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仪式风俗。“礼”的广博范畴丰富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关于礼之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大致有祭祀说、人情说、圣人说、习俗说等说法。“礼”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起源、形成、发展、变革、强化和衰落等几个阶段。


从字形来看,“礼 (禮)”是会意字,从示,从豊 (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一说“豊”为醴之初文,为祭、享之酒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韵会》:“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盖因人心之仁义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叙之谓礼。”徐铉曰:“五礼莫重于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徐灏注笺:“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因此,“礼”的本义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如《仪礼·觐礼》:“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然而中国古代的“礼”,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柳诒徵先生以为“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乎不包,而未易以一话说明其定义也”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173页。,无独有偶邹昌林先生也认为:“‘礼’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为其他任何民族所无。其他民族之‘礼’,一般不出礼俗、礼仪、礼貌的范围。而中国之‘礼’,则与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学、习俗、文学、艺术,乃至于经济、军事,无不结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总名……外国之‘礼’,随着第一代文明的灭亡,就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重要方面绝缘,而不再向前发展。中国之‘礼’则没有间断自己的发展,并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故从礼俗而发展到礼制,从礼制发展到礼义,既而又由礼制、礼义回归到礼俗……中国之‘礼’,固重于形式,而有‘繁文缛节’之称,然更重于内容与精神,注重于知行之统一。故中国之‘礼’是活在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基础。由是之故,从中西文化比较而言,中国文化使西方最感惊异者,莫过于‘礼’……故从中外文化比较而言,‘礼’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当是无疑的。”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