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现代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部礼经之一,详细记载了秦汉以前的政治、社会制度,涵盖了中国古代“礼”的主要内容。《礼记》内容博杂,影响深远,有对《仪礼》部分内容进行诠释的,也有探讨制礼深义、修身做人的,涉及政治、道德、哲学、历史、法律、祭祀、历法、地理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

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安身立命之道。“礼”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至于“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礼记》以“礼”为核心,最终欲构建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追求和谐、崇尚谐和,也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使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文化的社会目标和育人目标科学地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礼记》作为春秋末年至秦汉年间一部礼学文献的汇编,具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在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均有可取之处。借鉴《礼记》所代表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和要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颇具现实意义。例如,《礼记》对坐容、立容、行容等个人举止仪态均有明确规定,并视之为个体修养及内在素质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礼容是正常礼仪秩序的开端,也是社会个体社交成功与否的关键。《礼记》强调礼容与内在品质兼修并养,表里统一,从而达到儒家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之目的。又如,《礼记·学记》是我国第一篇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的文献,对为师之道、为学之道都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其系统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端正的治学态度、尊师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再如,《礼记》从徭役、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对尊老、养老作了明确而详尽的制度规定,具有天子垂范、以人为本的特点。其中,对年高德劭者按时饷以酒食且敬礼之的养老礼以及序长幼、别贵贱,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道德风尚的乡饮酒礼都体现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尊老、养老规范,又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敬老的优良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种因素的互相渗透,我国的传统礼仪自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容,礼仪规范更加国际化。中国的现代礼仪正是在博采众长、借鉴吸收了古今中外合理、文明的礼仪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而形成的。由于现代礼仪体系尚不完善,再加上未能深入民心,因此,国人在循礼时或无礼可循,或有礼不循,或拿来主义。有着优良礼仪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如今在知礼、守礼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令人困惑的混沌局面。

本书既不是纯粹的“礼”学研究,也不是单纯的礼仪文化和知识的普及,而是在探讨礼仪渊源的同时进行辩证的剖析,并为现代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正名”,力求使传统文化的某些精神、气质和内蕴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中得到延续和发扬,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达成和谐与统一,进一步提升社会个体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本书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谨此致谢!

吴蕴慧

2014年6月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