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现代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礼记》的道德体验

为了充分发挥礼之教化功能,古代专设司徒一职来化育人民,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司徒相传为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礼记》对司徒的教化职责有具体而详细的描述:“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王制》)由此可见,司徒掌管民政、教化,治理冠、婚、丧、祭、乡饮、相见六礼借以调节人民的性情,阐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教借以兴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整齐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八政用来防止僭越,划一道德规范用以端正风俗,敬养老人从而诱导人民的孝心,怜恤孤儿、鳏寡以使国家恩惠普施不能自足者,尊重贤人借以竖立敬德心理,检举坏人借以清除世间罪恶。

1.不同礼的道德功用

不同方面的礼仪具有不同的道德功能,“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经解》)。任何一种礼仪的缺失都会造成悖乱和失序,“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经解》)。

针对不同的阶级和对象,礼的道德功效有所差异,其正能量分别体现在修身、劝诫、柔远人、怀诸侯等方面,“齊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中庸》)。

2.不同礼的道德本质

尊尊亲亲。“尊尊”,即尊崇正统至尊,“亲亲”,即亲爱骨肉至亲。《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往上端正先祖先父的名分地位即为尊尊,往下确定子孙的继承关系即为亲亲。“礼,时为大。”(《礼器》)不同的时代礼也随之有所不同,有些是可以变革的,如“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大传》),而有些是不能变革的,如“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大传》),作为礼之本质的亲亲、尊尊、长长等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不容许轻易改变的。

仁义之道。《礼器》:“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君子要打算考察仁义之道,就必须以礼作为根本。仁、义、礼三者相辅相成,“礼也者,义之实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礼运》)。《礼运》用形象的比喻将三者之间的关系陈述得惟妙惟肖:“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就好比没有耒耜而要耕田;制礼而不以义为根本,就好比耕了田而没有播种;制礼如能以义为根本却不深入讲学探讨,就好比播了种而不进行除草、培苗;进行讲学探讨却未能用仁爱合聚众心,就好比除草、培土而没有收获;能用仁爱合聚众心却未能以乐陶冶人心使之安然神适,就好比收获了粮食而没有吃用;做到了愉悦心安却未能达到顺应以常,就好比吃了粮食而未能丰满肥腴。

敬爱之本。“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表记》)孔子以为“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表记》)。古代统治者行政,以爱人为最大;用来爱人的,礼最为大;用来行礼的,敬最为重大,即“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哀公问》)。统治者由敬重自身推及百姓之身,由敬重自己的儿子推及百姓的儿子,由敬重自己的配偶推及百姓的配偶,施行这三敬教化,并推广到天下了,从而做到国家和顺,所谓“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则国家顺矣”(《哀公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