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3.1 引论
200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8%,而在2009年,这个数字已突破50%(《联合国世界都市化展望(2009)》),这说明2009年之后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见图3.1)。中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之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07年,已经有45%的中国人居住在城镇之中,而仅仅10年前,这个比例还只是32%。尽管这样,中国的城市化绝对水平还是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在跟很多类似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也是这样。但是,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却是非常迅速的,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每年提高1.27%,这样高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几年之内,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将超过一半,而且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图3.1 1960年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化路径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城镇人口比重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8)》;世界其他国家城镇人口计算自WDI数据库。
尽管发达经济体都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对于广大仍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寻找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意义依然非常重大。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观察,我们发现今天所有的发达经济体都在其高速发展时期经历了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体来说,研究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一般规律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对于是否存在一个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普遍规律,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关于城市化一般规律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提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化具有阶段性(Northam, 1975; World Bank,2000;周一星,2005):即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只有到了经济发展的中期,才会经历一段城市化伴随经济发展高速进行的时期;而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城市化进程也接近完成,城市化速度趋于减缓。但是,目前这些关于这个假说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某种人口模型或者某一个国家的历史数据所做出的分析,使得这些分析存在如下缺陷:对于前者,由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现象,其背后的力量是经济力量,所以简单地把城市化单纯作为一个人口现象显然是有问题的;对于后者,由于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个体特征,在没有跨国比较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简单按照某个国家的经验就对所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所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做出判断。关于城市化进程规律,另外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结论(Chenery and Syrquin,1975; Davis and Henderson,2003)认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凹函数的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但这种关系的推论意味着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时候反而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与历史经验并不吻合。总之,目前关于城市化发展进程一般规律的研究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缺陷。
在跨国比较模型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模型所提供的基准(benchmark)来对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做出比较和预测所得到的结果就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这也让我们在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关于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城市化到底处于哪个阶段以及未来的走向这些议题的解答还必须取决于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否存在一个普遍规律,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到底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目前关于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只关注中国本身的变化情况,而且在分析这些变化情况时更多地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特殊的区域政策环境,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仅有的一些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对比的研究都是一些简单的横截面分析,这些分析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考虑不同国家的固有特点,因此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偏差。
因此,本章将尝试利用长时间序列的跨国面板数据来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并对如下议题做出回答: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是怎样的一个关系,这种关系存在阶段性么?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是否存在一个一般的发展规律?如果存在,那么中国的城市化符合这一规律吗?如何看待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问题,我国是否已经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或者说离这一阶段还有多长时间?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如何?
本章其余部分的结构如下:我们首先回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对照,我们也会对比一下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国的城市化进程,然后我们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城市化进程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本章将分别使用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检验城市化进程的国际规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是否存在一个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接下来,我们还将检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否符合国际规律,并基于这个结果对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做出评价和对中国城市化的前景做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