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研究(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迟延履行

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在债务到期以后没有履行其给付义务。判断履行迟延的关键是履行时间,只要在债务到期之后债务人没有履行其合同义务,就构成迟延履行。迟延履行主要发生以下后果:一是继续履行。这就是说,在迟延履行的情形,只要债务人能够履行,债权人就有权请求其继续履行,这也是实现合同目的的要求。二是损害赔偿。在出卖人迟延交付货物的情况下,如果买受人收到了货物,要根据货物应该交付时的市场价与实际交付时的市场价的差额来计算,当然,这里是假定价格在不断下跌。如果价格在不断上涨,那么就谈不上价格方面的损失问题。如果买受人逾期支付货款,那么赔偿额应为:迟延利息+其他损失(如为索取货款所支付的费用)。此处所说的利息应依存款利率还是依贷款利率来计算?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根据当事人的职业性质及交易性质来确定。如果当事人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交易在性质上也是商业活动,那么买受人迟延付款必然影响出卖人资金周转甚至迫使其向银行贷款,所以原则上应按贷款利率计息;如果当事人是一般消费者,则应按存款利率计算比较合理。三是支付违约金。在我国,违约金主要是补偿性违约金,违约金不能与继续履行并用;而在迟延履行的情形,法律认可了此种违约金属于惩罚性违约金。所谓惩罚性违约金,是当事人对违约所约定的一种私的制裁。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第3款特别规定,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该规定实际上承认了在迟延履行的情形,违约金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惩罚性。如果《合同法》第114条第3款中所说的“违约金”是迟延赔偿额的预定,其属于赔偿性违约金;但当该项违约金属于替代赔偿额的预定时,则构成惩罚性违约金。参见崔建远主编:《合同法》,4版,334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四是解除合同。一般来说,迟延履行不会导致合同的解除,但是,依据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3项和第4项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过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或者迟延履行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非违约方可以解除合同。

与迟延履行有关的问题是期前履行。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享有期限利益,买受人不能要求其在履行期限之前交付标的物。原则上,出卖人可以抛弃其期限利益而提前履行。如果出卖人在约定的交付期限届至前交付标的物,只要不造成买受人损失,买受人不应拒绝,如果买受人同意接受标的物的,该履行有效。但提前交付给买受人造成损失的,出卖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