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化的收敛与民族的屈辱
唐帝国之病征
唐朝帝国经过三百年的和平丰乐,破绽便逐渐显出了。一般人因为生活太舒服,流于享乐主义,毫无气节和抵抗了。军阀又只晓得剥削人民,弄得社会经济一天比一天枯窘。宫廷之间也奢侈过度,不顾民生疾苦,结果引起黄巢流寇之祸,帝国经不住打击,便瓦解了。
黑暗之五代
从黄巢起兵始,一直经过了多年的争夺屠杀,造成了五代的局面。这六七十年中可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黑暗时代,除了南唐和后蜀的词的作品以外,简直没有一些成绩可言。这当然是由于环境不良的关系。
外患之日深
从唐朝中叶以后,北方的回纥,西方的吐蕃,南方的南诏,东北的契丹,已经纷纷来侵略了。不过这些尚都非腹心之疾,直到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东北藩篱俱失,开此后三百年中国民族屈辱之局。真是历史上应该注意的一件大事。
统一之复现
经过五代短期的分裂,到宋太祖时代,中国便又归于统一。宋朝的政策是取保守主义,对外一度竞争失败,遂事事取退让态度。对内政治尚好,但也只是苟安敷衍,并无远大计画。不过因此中国人民又得了一百多年的休养苏息,一切文化得以自行发展,也未始非政治安定之功。
苟安的思想
在北宋一代最有力的思想是苟安平和,上自君主,下至士大夫平民,都怀抱着同一的见解。对外务求屈服忍辱,每年拿许多金币送给辽以求和平,甚至西北小小的西夏,也要每年送许多钱给他。对内则诸事取敷衍态度,养兵甚多而不能用,设官甚多而无所事事。稍有作为的人便受排斥,这是暮气民族的表现。
文学的复兴
在这种平和的境地之下,文学自然容易发育。唐朝虽然有韩愈等提倡古文,但士大夫社会间流行的文体仍然是骈体,五代和宋初仍然如此,到北宋中叶欧阳修出来,始提倡恢复古文,以矫当时的风气。自后有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古文名家辈出。古文遂代骈文而为文学正统了。不过宋朝的四六文也还盛行于社会,别有一种风格。
诗的发展
自唐杜甫以后,替诗界开了一个新领土,后来作者都不能出其范围。中唐以后如韩愈的奇崛,白居易的平易,李义山[57]的耨丽,都是从杜脱化而自成一家者。晚唐五代及宋初,大家都学李义山体,到欧阳修出来,才打破这种空气,另创新派。以后有梅圣俞[58]、苏舜钦[59]、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而苏轼天才最高,成就最大。南宋有陆游,金有元好问,也都是大家。黄庭坚一派到南宋盛行,号为江西派。宋诗的长处就在更近于言语的自然,短处在议论多而神韵少,所以不及唐朝。
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新创的诗体,较诗的形式稍为复杂,故能表现诗中所不能表现的意境。这种体裁大约始创于唐末,到五代时后唐、南唐、后蜀的君主和宰相都喜欢作词,故风气大开。其中尤以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最为超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词人。到了北宋,作者更多。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都很有名。大约柳永、秦观等以字面茜丽见长,虽非一派,大体上相近。这一派是词的正宗,后来无能继者。苏轼一派以意境豪放见长,到南宋有辛弃疾更加痛快,末流简直像说白话,发议论,没有诗的意义了。北宋末年有周美成者因深通音乐,故所作词皆切合音韵,以此为人所重,到南宋姜夔[60]、吴文英[61]等出来,更加向此方面发展,其末流专顾音韵及字面,不顾内容和神理,竟至不通。大约宋词因能谱入音乐,故其流行更普遍,平民社会也很盛行。
艺术的发展
宋朝的艺术如音乐、绘画等都很发展,音乐虽无杰出的人才,但在宋代很是普遍,并且与当时的新文学——词——结合,到金、元时便变为戏曲。绘画到五代时已有荆浩、关仝等名家,到北宋更加名手辈出。北宋末年宋徽宗创设画院,集许多名手于其中,其成绩在中国绘画史上要算空前绝后。可惜到南宋以后,王维一派的山水画流行,文人学士图其省便,大家只管意境,不管结构和描写,宋画院派那种伟大庄严的气象遂丧失了。
变法革新的失败
北宋的内政尽管平和,但是弊端一天一天地加多,外交界更是不堪言了,因此当时有志的人都想加以改革。其中欧阳修、李觏[62]一派的江西人,主张功利主义,最能救治当时的弊病。到王安石出来,得了神宗的专任,遂一意变法维新,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不幸在宋朝那种苟安的空气之下,保守派的势力很大,王氏终于失败。自此以后,新旧两党互争,弄得为小人所假借,失去本来的意义,而宋朝也终于亡了。
黄河流域的再陷
宋朝一代与外患相终始。起初东北有辽人是宋的劲敌。不过辽之兴起是始于五代,到宋初已经有些暮气,故不能有作为。到北宋末年,辽的属部有女真一族突然兴起,先灭辽,又侵略宋朝,宋朝不能抵抗,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南渡,迁都于杭州,黄河流域从此失陷于异族。这种异族不像五胡的乱华尚有西方文明可以输入,他们的成绩只是蹂躏地方,又过了一百年金人也被蒙古所灭,黄河流域二度被蹂躏。黄河流域经过这几次游牧民族的侵袭,元气大伤,至今不能恢复。
蒙古人之崛起
金与南宋对立了一百年,两方面在文化上都仍然承袭北宋的苟安主义,所以毫无气色。到了末年北方兴起了一个新民族,名叫蒙古,他们的首领特穆津[63]统一了蒙古诸部,西灭了花剌子模,南灭了金,他的子孙继续着扫平欧亚许多国家,灭了南宋,建设了一个大帝国,四个大汗国,在政治史上和文化史上,蒙古人都是一颗大彗星。
蒙古人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
蒙古人当时所处的地位是很好的,国土既然这么大,威力又这样普遍,世界上的几个文化中心如中国、波斯、阿剌伯、印度、欧洲都直接在他的势力之下,蒙古人如少有智识,则至少融合世界文化的责任是可以作的。可惜蒙古人是一种最固执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但不了解文化的需要,并且也无意去了解他,他们的破坏力最大。阿剌伯帝国的文化全由蒙古人将他毁完,波斯与中国也受蹂躏不少。不过到这种民族一旦定居一地,由行国变为居国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便立刻征服了元朝,而波斯与阿剌伯的伊斯兰教文化也终于同化了伊儿汗国。
东西交通的开辟
蒙古人因为领土广阔,所以很注意修路,又创驿站之制,对于交通事业颇有建设。故当时世界交通顿然较前便利,海陆两路都很发达。中国人之开发南洋也始于此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来游中国,归后著游记,风行欧洲,遂引起欧人侵略东方的心思。
理学的盛行
蒙古人虽然征服了世界,但对于文化上并无贡献,中国的文化仍循旧有的老轨道走,一些也不变更。当北宋中叶,有陈抟一派道家思想与儒家结合,遂产生了新儒家的思想,后来又吸收了佛教的理论,当时称为理学或道学。北宋的有名道学家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等,到南宋朱熹出来始集其大成。与朱熹同时的有陆九渊和他反对,又有吕祖谦、陈亮等倡功利主义,但都胜不过朱熹。南宋末年朱氏一派道学空气笼罩长江以南,到元朝更普遍了。朱氏学说主张主敬存诚,其为说本来近乎经验派,末流之弊过于拘谨,重视个人私德,轻视公众事业,遂成为一种束缚人心才智的工具了。
喇嘛教之流行
佛教到了唐朝已经极盛,后来惟禅宗最为流行,其为教派不立文字,故便于作伪。又有真言宗者专以密咒为主,不盛于中国,惟自唐初即流入西藏,当时西藏吐蕃国初强,吸收中国及印度文化,最欢迎这一派的佛教。结果自唐末经过宋朝一代,僧侣的权一天大一天,就挟制国王,干涉政治了。蒙古人灭了吐蕃以后,将这种教输入中国。蒙古、满洲人都信奉他。在中国虽未流行,但与民间道教的神秘思想结合,产生许多秘密的宗教。其中势力最大者为白莲教,元之亡即亡于白莲教人之首先倡乱。
戏曲的发达
元人在文化史上唯一的光荣是他们的剧本。原来戏剧到宋朝已很有规模了。金时杂剧盛行,已有文学家从事制作剧本。到元朝更作者辈出,马致远、关汉卿等最为杰出。不过以结构论元曲尚极简单,不及明代传奇的完备了。此外有散曲一种,系单独填写没有脚色宾白[64]的,与词差不多,这就是一种新诗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