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思维解疑 行为心理学中的语言和思维
人类在出生时,尽管其行为能力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云甚远,但通过获得动作习惯很快会超过任何动物。这主要在于人们学会了构造和应用“动作的装置”。人们学会了使用木棍、发射石头、运用弹弓,后来又学会了制造尖锐的石器、运用弓箭,后来学会取火、制造青铜以及刀等。虽然人类的操作技术已十分成熟,但相比下一些哺乳动物也能通过灵巧的动作进行操作,比如,经过训练后的大象可以装卸卡车上的货物,黑猩猩经过训练后能娴熟地骑自行车,穿梭于十几个并排而放的瓶子间而不碰倒它们、还能像人类一样,取下瓶塞,喝瓶子里的水,等等。
但是,接下来我要和大家讨论的这个习得性行为领域,和动物不再有太多关系,因为,对这些动物而言,这一领域它们是无法进入的。这个领域是关于“语言习惯”的领域,即在闭上嘴巴后人类的内隐运作,我将它称为“思维”。
1.解读器官和语言
我们无须太多讨论,就能让对心理学怀有兴趣的人相信,我们的手、喉和内脏一起学习,并且一起发生作用。一个年幼或者正在成长的孩子,抑或是已经能够使用语言的孩子,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其言语和内脏习惯与他的动作习惯必须达成统一。除非比较特殊的例子,如一些人,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父母不喜欢讲话,如此,他的言语的习惯较之另外两种习惯会落后。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环境中的每个物体和情境,都会影响到言语、喉和动作的行为,来形成整个习惯系统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打高尔夫球这个动作组织来对此进行描述:打高尔夫球的动作组织:躯干、胳膊、腿、脚、手和手指;语言:包括低声细语的语言、外显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如用语言说出他人是怎样进入门洞的或用语言表示球洞的名称、专业人员在教授时的反复叮嘱等。内脏组织:每次射门前和射门后以及射门时,其节奏快慢会受到胃腺的影响,排泄器官可能使得这些动作产生加速或者减速。
不管大家是否相信,我必须要告诉你们的是,所有的内脏在整个训练中都会参与进来。事实上,在整个人体中的大量非横纹肌,包括心脏、胃、肺、血管、腺体、排泄器官等在内的这些器官,在技能活动中都起着一定作用。只有当这些都协调一致时,才会出现准确的技能表现。
同样,在技能活动的实施中,语言在整个身体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极其重要。甚至说比其他两个更为重要。大家知道,在商人圈子里,他们经常谈论狩猎、钓鱼和高尔夫等活动,虽然有些人在这些方面的水平很有限,甚至不去高尔夫球场,但对那些业余爱好者的技术要求,却并不拒绝或愿意去谈论,以便留在业余爱好者的圈内。
在人们的活动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语言来进行协调,于是语言组织就迅速占领优势。然后,会对胳膊、腿和躯干开始刺激和控制。
如果我们在稍远一点的地方,观察一个正在打高尔夫球的人,当他射门失误时他会做了什么。尽管我们离他有一段距离,但大致可以从他唇形看出他说的是什么:“我应该离球稍微远一些,我的腿再弯曲一些就好了……”当他重新进行射门时,他往往会自然自语:“靠后一点站。”然后他向后靠了靠。可以说,言语组织不仅在俱乐部能为吸引他人而派上用场、在打高尔夫球时能协调好整个身体状态,生活中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极其显著的。
因此,行为主义者认为,不论是在哪种技能活动中,只要言语组织出现,它所发挥的实际作用都是很大的。
假如,我们能够接纳“我们使我们的动作行为言语化”这一观点,那么在处理“记忆”问题时就找到了新的方法。大家可以看到“记忆确实是整个习惯系统中言语部分的一种功能”。一旦身体习惯被言语化,就可以经常谈论它了。关于高尔夫球,如果你不能对它进行谈论,那么能证明或显示你拥有这一技能(你对它的“记忆”)的唯一办法,就是去高尔夫球场打球。但是,让你能够去谈论你拥有打高尔夫球技能的情境,要远远大于你去到高尔夫球场打球的实际情境。我们讲“记忆”就是“整体组织中言语部分的贯穿或展示”。也就是说,在这种组织中动作部分是不被唤起的,它只是用语言来描述,而不是用行动去证明。如果动作部分被唤起,那就不是“他正在回忆高尔夫球”,而是“他在打高尔夫球”了。
而假如是在高尔夫球场的话,一个人拿起球杆进行活动时,则表明这和语言谈论高尔夫球一样,证明他的确拥有这项技能,即对“记忆”的一个很好证明。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每一种复杂的身体反应”中,不会只有一种组织在活动,单凭一种组织根本无法完成整个反应,它需要另外两种组织的配合参与。即都将有动作、言语和内脏的组织参与其中。在获得语言方面的技能时,当一个人学会说话时,在身体中有若干组织,如嘴巴、颈、咽喉和胸腔都同时参与积极训练和组织的部分;在获得肌肉技能时,其中躯干、胳膊、腿、手和手指这几部分最为活跃;而内脏部分在获得情绪组织时最活跃。
2.婴儿如何表达自我
对婴儿的研究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近来我们发现,在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儿身上存在着很多组织,它们的存在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其存在的确是事实,而且,它们不仅表现于婴儿的胳膊、腿和躯干等外显组织上,还表现于内脏方面。
通过观察我了解到,一名不及30个月的婴儿,还没有能使哪一部分的动作习惯和相应的言语习惯达成一致的能力。我们对一个2岁4个月大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当我们给他展示一些物品,为他创造一些情境时,这个孩子可以说大约500个单词,但并不能将这些词语完整地组织成一个句子,他只能做到说“罗斯与比利再见”“穿上比利的上衣”等简单的句子,他的言语组织水平。还处于只能对句子和词语不断重复的年龄。当他被带入房间后,他父亲问“比利你在看什么?”他也跟着说“你在看什么?”等等。
但是,同样是这个孩子,在他2岁时,他曾学习过骑儿童自行车,并很熟练地控制它,它不仅可以骑着它滑下土堆,还能将它再推上斜坡。他也不需要别人帮助,就算摔倒了也不哭,然后重新骑上它。可是,在关于骑儿童车这方面的语言却极少,只有“比利骑儿童车”这一句。在骑行中,它可以自如的将车把向右或是向左打,以完成转弯动作,也能顺畅地骑着它上坡或下坡,但它只是用肢体来完成这一切,而不能用语言来说应该怎样操作,而且,就算过了一段时间,他依然能用肢体对儿童车很好地操作。也就是说他外显的动作反应是好的。我们之所以从几百个例子中,选出这个孩子来描述这一事实,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对2.5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动作习惯是不能言语化的,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想要表明他所具有的“记忆”或“组织”,只能用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他用身体动作来展示他所拥有的“技能”。(但与处在这种年龄的孩子相比,稍大一些的3.5~4岁的儿童,则会在看电影、散步、或坐火车旅行时,像瞎子或哑巴一样与你交谈)。
弗洛伊德学派认为,童年期“记忆”的丧失,源于童年期那些带来“快乐”的自由和自发活动受到社会上各种禁令的限制和不容。由于社会会对一些行为做出惩罚,使得人们不得不痛苦地压抑着,因此进入“无意识”。他们还认为,童年的一些记忆,是通过分析学家用近乎于神话般的短语,使其恢复的。但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不具科学性,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儿童从来没有使这些活动言语化。”
对于所谓成人的“记忆”是否可以追溯至2.5岁的童年期,行为主义者持怀疑态度。之所以怀疑主要来自我们在对儿童进行观察,并没有做过任何的假设。现在我再给大家展示一个例子:有关对盛满牛奶的牛奶瓶的记忆,被测试对象是一个2岁3个月的饥饿儿童。以下是测试的细节:
到了午饭时间,婴儿B被保姆像往常一样放在儿童床上,仰面躺着,然后保姆像在她1岁3个月时那样,把温好奶的奶瓶递给她。孩子用双手接过奶瓶后,开始玩弄上面的橡皮奶嘴。因为婴儿B已经2岁多,她的午餐早已换成了肉和蔬菜,所以,拿着奶瓶的她开始大哭。当保姆告诉她喝奶时,她尝了一下牛奶的味道,然后把奶头放进嘴里开始咀嚼。“吃奶的行为无法被唤起”,她大声喊她的妈妈和爸爸,把奶瓶推向他们。当这一目的实现后,她躺在地板上,又恢复了高兴的心情。
当大人告诉她用奶瓶喝后,她拿起奶瓶走开,将奶头放在嘴里,一边走一边嚼着。“由于用进废退,吸奶的行为消退了。它被遗忘了”,当然,如果吸奶的行为一直没有中断过,这一行为可以继续下去。在我们的记录中,就有还在吸奶的3岁以上儿童。
婴儿B出生后,在妈妈怀里吃奶的日子就不多,只是在第一个月里吃过妈妈的奶。之后都是再用奶瓶喝奶,当9个月大的时候,奶瓶也不再用了,而是用茶杯喝奶。在她1岁前,家人用喝奶的瓶子,注入苹果汁给她喝。从1岁开始,一直到我们对她进行测试的那一天,她始终没有见过奶瓶。
我们在这次测试之前,为了能唤起某种言语的记忆,做了很多尝试,但最后毫无用处。我们先问她“你小时候用奶瓶喝过东西吗?”然后再告诉她,以前她总是用奶瓶喝东西。接着我们又问她:“你不能用奶瓶喝东西吗?”等等。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刺激,我们所看到的她的反应,依旧是一种对陌生事物的反应状态,而每当她整个身体呈现出靠近她现在惯常吃的事物时,我们只能强迫她对奶瓶做出反应。
从很多这样的测试例子中,我们发现,婴儿并不是在一些重要的行为方面没有言语组织,其动作组织甚至也会消失。
因此,依据这些现象,得出婴儿期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的结论。婴儿身体习惯正常形成,他们对一些人和事物,不仅有亲近和回避的习惯,还有操作的习惯;但是我们看到,在婴儿期身体习惯“缺乏相应的言语关联”。而这些,只能在之后的成长中被获得。
3.超前于语言的组织本能
从婴儿时期开始,内脏和情绪的条件反射就已经形成。而条件化的反应移至不同的情境,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着,甚至一生。然而,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不能谈论内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对于我们谈论非横纹肌和腺体的习惯没有要求,或者要求很少。没有哪个儿童在他唾液分泌条件建立时,会有人对他说,你已经建立了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而对于那些消退习惯(与性欲高潮的起伏相联系的习惯),也没有被要求言语化。我们很少从他人那里(尤其女性)听到他们用言语来描述自身的性器官。
而生活中,我们也很难从哪个孩子口中听到他的乱伦性依恋。对于儿童的乱伦依恋,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社会上都没有过禁令,因此,儿童也就没有必要压抑。一位儿童专家曾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婴儿需要母亲的爱,应该在母亲的身旁快乐地玩耍,得到母亲细心的照料和关爱。
很显然,从婴儿期至老年,我们内脏组织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被言语化,甚至对于内脏的物体和情境,我们也很难列出适当的名称,关于发育问题所进行的言语条件反射的社会机制也没有出现。除非出现打嗝、放屁、排泄、手淫状况时才被言语化。显然,内脏组织能被言语化的只有其中少部分。这种言语条件作用的心理过程,通常是以这样一种形式出现的:“不要让你的胃在交际时发出声响”“跑到外面或用咳嗽把它的声音掩盖住”“当胃发出声响后要说声对不起”。事实上,在内脏领域会有许多这样的言语化例子发生,但不是所有的都被言语化。言语化并不是一般规律,而是意外。为了让大家对此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大量的动作习惯的形成是在婴儿期,而它们不需要相应的语言习惯。
(2)许多内脏组织(非横纹肌和腺体成分的组织)是在没有言语组织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这种情形并不只出现于婴儿期,在其一生中都是如此。
(3)弗洛伊德分析学派的“无意识”,构成于非言语化的组织,而他们的观点似乎存在合理的地方。从“无意识”符合自然科学这一块来看,其主要源于各种原因使得言语组织受到阻碍。譬如,你对一个正在热恋的人进行语言刺激,当着他的面故意说出他女朋友的名字,他会保持沉默。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语言组织受到阻碍,他的表现就由内脏组织显示出来,如,语无伦次、脸蛋发红等。而这一现象,也同样能构成内省主义者的“情感过程”。
(4)在年龄很小时,有些组织会发生,有些组织没有发生,但到了一定的年龄,不论是内脏组织还是动作组织、言语组织将会同时发生。
(5)当动作言语化发生后,在解决问题时,人们不得不让言语来帮助自己,如此,言语组织很快占了优势。于是,机体中的任何一种反应,都可以因为被言语刺激所唤起或矫正。
(6)行为主义者认为,记忆所具有的动作、言语和内脏的组织显示,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测试之前。我认为,如果主观心理学家能抛开他们业已形成的认识,承认言语化也存在于身体组织的整个过程中时,他们也会将“意识”当作是一种用语,用它来对我们内外物体的活动进行通俗性的解释和描述。“内省”主要用于对界定正在发生的组织改变的活动加以描述,例如,描述人体的肌肉活动、腺体分泌、循环等的变化。所以,在我们看来,它也只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4.思维能否独立于语言存在
当我们完全接受行为主义者的思维理论时,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做一个假设:我们只运用言语思维,即以言语运动的收缩来思维。即在思维时,我们运用条件化的言辞替代它,比如通过一些并不显而易见的身体反应来表现思维,如耸肩。
通过大量观察研究发现,“只要个体在思维,他的整个身体组织就都处于工作状态(内隐的)”。也就是说,思维在最后所解决的方式是通过说、写或者无声的言语来达到的。关于这个问题用语言说明似乎有点麻烦,但我还是想努力地将它解释清楚,行为主义者认为,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下,开始思考问题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唤起了导致最后调节的活动,其活动发生的依据并不单纯,可以是这样一些状况:作为最经常的依据——内隐的动作组织;不作为经常的依据,但有时会出现——内隐的言语组织;内脏组织——内隐的(或外显的)。在这些依据中,如果内隐的动作组织和内脏组织占优势,个体思维就可以不运用言语。
我认为,在对一系列对象进行动作的、言语的和内脏的反应中,整个身体将会被同时组织起来。当个体在掌握了某个对象后,身体就开始了对思维的操作。
在假定持续的时间中,思维活动所呈现的实际状态,既可以是动觉的,也可以是言语的或情绪的。假如在思维活动中,遭遇到阻碍的是动觉组织,则发挥作用的就是言语过程;假如二者都遭遇到阻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情绪组织了。而一个人完成了整个思维活动,那么假定他在最后的反应或者某种原因必须是言语的(无声的),我们就可以将他最后的言语行为称作“判断”。
当一个人的整体组织进入思维过程时,就算没有出现言语过程,其动作和内脏的组织也是工作的。换言之,思维方式并不只有言语过程。
我经常说,我用整个身体进行思维。但即便这样,在言语组织出现时,其所占的比例可能会大于动觉组织和内脏组织。正是基于此,关于思维,我们可以说它主要是无声的对话,在没有言语时个体依然可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