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看的通俗心理学合集(套装共18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3章 新生心理 先天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与影响

我认为,研究人的行为除了从新生儿开始,还可以追溯至出生之前在子宫内的活动状况。人类存在“非习得资质”,这表明在新生儿出生之前,或者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

为了证明这一判断,行为心理学研究者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还积累了大量动物实验观察,以帮助分析人类出生资质问题。但关于人类幼体在子宫内的生活是怎样的,行为心理研究者从闵可夫斯基那里获知的结果是2~2.5个月的胎儿已经有了相当的运动表现,主要体现于头部、躯干和四肢。这些运动的特征体现是缓慢而不对称的、没有节律和不协调的。而且运动的幅度也很小。随着月份的增多,躯体和内脏的活动会有所增加。

观察发现,新生儿出生后半小时后就会微笑,虽然这只是极个别的例子。另外一些非习惯行为,如吃奶、扭动、排便等,都不是后天学习而来。因此说,生命在出生之前以及出生时,就已经有行为出现。

1.胎儿的行为规律

关于人类幼体在子宫内是如何生活的,至今我们所能的了解的也不多。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宫内生活始于卵子受精。闵可夫斯基近来在苏黎世大学研究观察发现,2~2.5个月的胎儿已经有了相当的运动表现,主要体现于头部、躯干和四肢。这些运动的特征体现是缓慢而不对称的,没有节律和不协调的。而且运动的幅度也很小。通过进一步观察还发现,幼体存在对皮肤刺激的反应,也存在着对四肢位置变化的反应。胎儿的心跳反应很早就已出现,大概在3个星期的时候就显现出来。另外,还有一些证据表明,胃腺开始作用的时间也很早,是在幼体的第5个月末开始的。

对于胎儿来说,其在宫内的位置对他出生后相当长时间里,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婴儿的运动和姿态上面。研究者J.W.威廉斯说:“对于胎儿和母亲的关系,我们暂且不论,在妊娠期后来的几个月,胎儿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姿势,人们把这种姿势描述成胎儿的态度或习惯;作为一般规律,可以说胎儿形成了一种卵圆形团块,其形状大致上与子宫腔的形状相一致。因此,胎儿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合拢或弯曲,结果使背部成明显的凸圆形;头部也屈曲得很厉害,以至下巴差不多可以接触胸部了;大腿也趋向腹部,双腿在关节处弯曲,而双足的足弓部也置于双腿的前部表面。双腿通常交叉置于胸前或平行放在体侧,而脐带则位于双臂和下肢之间的空间。这种姿势在整个妊娠期一直保持着,尽管通过四肢的运动这种姿势常会有改变,在例外的情况下头部会伸展。这种颇具特征的姿势部分是由于胎儿生长的方式,而部分则来自胎儿与子宫腔轮廓之间的适应过程”。(《产科学》)

有一点我们还未清楚的是,胎儿在宫内位置的轻微差异,对其后来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到底有没有影响。而在所观察到的大约80%的案例中,人们发现,肝脏位于右边胎儿的轻微摆动比起在左侧来会更不受约束,事实是否如此我们现在也还不清楚。假如真的是这个原因,那么肝脏位于身体右侧的婴儿,在他出生后,应该习惯使用右手,然而,我们通过对数百名婴儿的观察后,发现情况并非那样。

一般来说,胎儿结构所起作用的最佳信息是可以获得的。婴儿如果在第6个月出生,不仅会做出一些发育不全的运动,还会发生痉挛式的呼吸,这类婴儿很难存活下来。而从第7个月开始,一直到妊娠期满出生的婴儿,是可能存活的。这类婴儿在出生时,表现出常见的出生资质。这一点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事实依据:从第7个月开始,已经有许多结构存在于胎儿身上,当这些结构一旦接受到合适的刺激,就准备发挥作用。譬如,空气冲入肺部,婴儿便开始呼吸;割掉脐带,就开始了完整而独立的血液循环和净化活动;独立的新陈代谢作用也表明,在婴儿体内的内脏系统准备发挥作用,等等。

2.新生儿有哪些非可得性反应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对数百名刚出生到出生后的30天的婴儿进行了日常观察,不止如此,我们还对少数婴儿在第一年的生活进行了观察,从中获得了一组关于非习得性反应的粗略事实。事实如下。

打喷嚏:这种现象从婴儿出生伊始就出现了,而且其表现得相当成熟,与成人没有区别。其实,这一反应表现得很早,甚至比第一声啼哭还要早。打喷嚏这一反应,从婴儿出生后便将伴随其一生,成为其生命中积极活动的许多反应之一。而且,习惯因素对打喷嚏的影响非常小,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不知道,在经过充分的条件反射实验之后,人们在一看到胡椒盒子后,是否就会引起喷嚏。目前也没有任何充分的理由来解释,正常的机体刺激引起打喷嚏的情况。有时,当我们把婴儿从比较凉的房间抱到比较热的房间后就会引起他们打喷嚏。还有一种情况,当一些婴儿被抱到房间外,接触到阳光的照射后,也很明显引发打喷嚏的情况。

打嗝:婴儿打嗝现象,一般发生于其出生后的第7天。不过也有例外,我们曾经对50多个婴儿进行了仔细观察,最早的打嗝现象是在婴儿出生后的6小时。而研究发现,打嗝一般在生活环境里很难建立起条件反射。通常它是因为胃部充满食物后,对横膜产生了压力才引发这一刺激反应。

啼哭:啼哭呼吸机制的建立,是随着空气冲击两肺和上呼吸道黏膜开始的,刚出生的婴儿啼哭正是发生在呼吸作用建立之时。没有空气的刺激,双肺不会充气膨胀。为了建立呼吸作用,医生在婴儿出生后,有时必须将婴儿浸入冰水中,使他啼哭。有时也会拍打婴儿的背部和臀部,使他啼哭,这些都是为建立呼吸作用而使用的方法。不同的婴儿所表现出来的啼哭现象也大不相同。

有很多情况可以引起婴儿啼哭,有的是因为饥饿,有的是因为有害的刺激,譬如手术、粗暴地触摸或护理等。一些年幼的婴儿,当抓住成人的手指被吊起来时,也会啼哭。而这类情况能够使条件反射快速形成。其结果是婴儿迅速知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照顾他的人,并使之成为一种武器,在日后经常使用。虽然婴儿很早出现了啼哭现象,但并不是每一次啼哭都有眼泪,尽管在他出生后的10分钟就有眼泪出现。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通常出生4天后的婴儿就有流眼泪的现象。由于眼泪的杀伤力,在对付护士和父母时更为强大,所以眼泪也会很快形成条件反射。

为了了解育儿室里的一名婴儿的啼哭是否会引起其他婴儿啼哭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否定的。为了进一步确认观察结果,我们制作了一名爱哭婴儿的留声机唱片,把它凑近一名睡着的婴儿跟前播放,然后又把它放到一名醒着的婴儿跟前播放,实验证明了我们之前的观察结果。

可能并经常引起婴儿啼哭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腹痛引起的有害刺激,而且这种啼哭与其他类型的啼哭不太一样。腹痛是由于腹腔中的气体对腹腔造成的压力所致。而大家知道,婴儿在饥饿时会引起啼哭,但此时,使用因饥饿而引起啼哭时的一组肌肉,已经没有办法为腹痛引起的啼哭所利用。所以他的啼哭和以往有着很明显的不同。

阴茎勃起:从出生开始,这种情况就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什么刺激引起的这种反应,至今仍不明确。不过,我们发现,当出生婴儿受到辐射热、热水的刺激时,就会出现勃起现象;抚摸生殖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另外还有来自尿液的可能压力等,这些都会引起阴茎勃起。并且在之后的一生中,这种情况通过视觉刺激,会类似的条件反射,而至于哪个年龄勃起成为一种条件反应,目前尚不明确。

撒尿:这是一种从出生就出现的情况。很简单,这种无条件刺激是由于尿液的压力所致。而在婴儿出生后的第2个星期,撒尿动作形成条件反射。想要让这么小的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当然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成人拿出一定的耐来帮助建立。可以对婴儿保持密切观察,在一段时间内,如果发现婴儿的尿布还是干爽的时候,大人就要将其抱起来并放在尿壶上,如果这时孩子的膀胱已经十分充盈的话,则会由于坐姿产生的压力,形成很强的刺激,引起撒尿的动作。经过多次的重复,这种反应便会建立起来。

排便:排便的刺激通常是降低结肠里的压力。婴儿在一出生,这个机制就已经完善了,甚至在出生前的几星期里,就基本完善了。

排便形成的条件反射很早,其可以表现在一个很年幼的孩子身上。使之形成这一条件反射也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反复去做,以成为引起反应的刺激。

早期眼球运动:通过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发现,在婴儿出生后,把他抱进暗室中,让他平躺并且头部保持水平状态时,其双眼会朝向有光的那一面。不过,刚出生时,眼球运动还不能很好地协调,但在正常情况下,最先出现的就是左右眼的协调运动,而眼球的上下运动则会比这要稍晚一些。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拿一盏灯在婴儿眼前绕圈时,他的眼睛就会跟着转圈。事实表明,眼睑和瞳孔的运动也能形成条件反射。

3.人类无数“第一次”的形成因素

微笑大约出现于出生的第4天,当婴儿被喂饱后,大人轻触他身体的一些部位,或者接触他的皮肤敏感区等,都会使他产生微笑的无条件刺激。所以说,微笑可能首先源于动觉刺激和接触刺激。微笑是一种反应。而它所存在的条件反射的因素,大约出现于婴儿出生后的第30天。琼斯夫人对微笑做了广泛研究,观察发现,当实验者对着婴儿微笑时,或者说一些孩子话时,婴儿便微笑。当然也有个别案例显示,这一反映出现的时间较晚,大约在出生后的第80天。

除此之外,新生儿还有很多活动,例如动作反应。我们所说的动作反应,即指头部、躯干、手臂、手指、腿部、脚趾、颈部的不同运动。

当然,许多刚出生的婴儿,被脸朝下放在床上时,他们都能将头部向左或向右转动,并且能够将头抬起来。我们在对婴儿这一活动观察中发现,刚刚出生30分钟的婴儿就出现了这种反应。

当婴儿被直抱时,能支撑头部。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婴儿抱在膝上,让其腹背部受到支撑,有些新生儿就能将头部支撑起来达几秒钟。这种情况随着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而变化。而这种反应能迅速得以改进,也并不是因为训练,而是源于结构的发展。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婴儿在第6个月后,就可以将头部支撑起来。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婴儿在刚出生时,就有明显的手部运动出现。譬如,将双手合拢或放开,或者一同伸展双手。不过他们的大拇指始终不参与反应,只是合拢在手掌内。这一现象会持续很长时间,大约在婴儿出生的第100天,大拇指才开始参与运动。

通常情况下,引起手臂、手腕及肩部运动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我们在皮肤的任何地方,进行轻微刺激,这些反应就会出现。很显然,动觉的机体刺激也能引起这些反应,就像视觉、听觉及触觉一样。婴儿可以把他的双臂抬高至脸部,甚至更高,也可以将它下垂至腿部。但一般情况下,不论刺激到什么地方,婴儿总是会将手臂先朝着胸部和头部的方向运动。而当被捏住鼻子时,婴儿的双臂和双手会产生激烈的运动。在几秒钟内,他们的小手就会用力的向上举起来,直到触碰到实验者的手为止。如果实验者抓住他的一只手,那么,他就会将另一只举起来。

此外,在婴儿刚出生时,有一个最明显的动作就是踢。接触他的脚底,或用冷空气、热空气,以及直接通过动觉刺激,都会引起他的这一反应。如果提起他的左腿,并将之伸直,然后拧一下膝盖,婴儿的右脚就会踢起来,并且会接触实验者的手指。将这一方法用到右腿上,也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在出生时,这种情况便完美地产生。有时候只需要花上几秒钟,就能完成这一反应动作。

观察发现,不论婴儿是用哪一只手将物体抓住,并使自己悬挂起来时,其躯干和臂部都明显显现出“爬”的运动。在这一系列的运动中,可以看到,他先将躯干和腿部向上方收缩,然后放松一会儿,又开始收缩。我们用热水刺激他的脚,或者挠的脚,他的脚和脚趾就会有明显的动作反应。

有一种被称作巴宾斯基反射的特征,如果实验者用一根火柴棒对婴儿脚底进行刺激,他就会产生一种可变的反应。通常表现为大脚趾向上翘,其他脚趾向下缩。这种反射消失的比较早,大约在1岁时结束,也有个别例外会持续长一点的时间。

许多刚出生的婴儿,在被脸朝下放在坚硬的平面上后,他们几乎都能脸朝上背朝下地将身体翻转过来。对此,布兰顿夫人描述过,他们将一个没穿衣服的刚出生7天的婴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他能一次再次地脸朝上背朝下地翻过身来。而实验中,女婴在相同情况下,则会立即哭泣,并且发生腹部和背部以及腿部、手臂肌肉的放松和收缩现象。起初,她提拉双膝,收缩肌肉,然后又放松。由于身体两侧的活动不相等,慢慢地,她会形成侧躺的姿势,再经过一阵肌肉痉挛才翻过身来。这一运动过程大约持续了10分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有数百次的反应呈现于这一翻身行为中,习惯迅速地参与进来,并在其他部分反映出现后,又相继退出。而想要用很少的肌肉力量使身体翻转过来,需要婴儿要花上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

4.不同条件刺激下的新生儿活动

如果我们对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婴儿进行刺激,触摸他的嘴角周围,他的头部则会很快反生反应,并竭力使他的嘴靠近刺激源。观察发现,这种现象出现于婴儿出生的第5个小时。实验者用指尖轻轻触动熟睡的婴儿的嘴角周围,嘴唇和舌头就会立即进入喂食的姿势。事实上,只要在出生时没有发生明显的伤害,一名婴儿在出生一个小时后,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这种喂食反应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着很多动作,如吸吮、吞咽等。除了个别状况外,婴儿的这一机制是很完善的。

喂食反应形成条件反射是很容易的。这一点从用奶瓶喂养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一个还不能伸手拿奶瓶的婴儿,当看到奶瓶时,整个身体会表现得异常躁动不安。而到了能够拿奶瓶时,看到奶瓶后就会引发身体的剧烈运动,而且会开始啼哭。视觉刺激对婴儿的这一反应也很强烈,当婴儿看到奶瓶时,就会引发反应。因此说,还有许多因素也对喂食产生条件反射。

此外,爬行是一种非决定的反应。观察发现,很多婴儿并不是在爬行,而且在爬行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多次实验观察,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判断,即婴儿的爬行,主要是一种习惯的结果。我们将婴儿的脸朝下放在床垫时,触摸和动觉刺激会引起他的一般性身体活动。此时,由于婴儿的两侧身体活跃性不一致,结果使其产生了绕圈运动。实验者在对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观察中发现,他的绕圈运动已经持续了几天,但除此之外,没看到他有任何更进一步的活动。在绕圈运动中,婴儿身体的运动方向有时朝左、有时朝右、有时朝前、有时朝后。实际上,这情境就如同迷宫中饥饿的老鼠所呈现的状态一样。因此,想要教会婴儿爬行,只要让爬行与作为刺激物的奶瓶建立关系就可以了。对于这项研究,我们采用了如下的实验方式:我们先将婴儿放在地毯上,将他的腿伸展开,然后在他脚趾所能触及的最远处做上记号。之后,在他双手触不到的地方,放一只奶瓶。如果婴儿没有爬行行为,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办法,促使其身体活动的发生。

小孩子的直立行为,首先依靠支撑来完成,之后就是走路,最后是奔跑和跳跃。在这个复杂的机制中,发展最缓慢的是奔跑和跳跃。而整个机制从开始到结束都在于“伸肌延伸”的发展中。通常情况下,伸肌的延伸在婴儿生长的前几个月里,并未显现出来。而在几个月后,由于大人会采取一种托举孩子的姿势,使得孩子处于差不多站立的位置,这样他的双脚就会一部分始终与地面接触,如此一来,就承受了一些身体重量,使得双腿的肌肉变得僵硬。不久,他就开始尝试使自己站立,也就是说站立行为是在这种反射出现之后发生的。有很多婴儿在7~8个月,在需要很少的帮助下就可以站直了,并通过抓住某物作为支撑,使自己在短时间内处于站立状态。完成了这一步之后,他又开始了进一步行为动作,抓住某种物体到处走动了,之后开始独立行走,迈出人生第一步。每个婴儿独立行走的时间不同,行走的早或晚,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譬如,婴儿的体重、健康状况、是否有过伤害很大的跌跤经历等。一般情况下,到了一周岁的时候,婴儿都能迈出第一步了,也有一些会延迟一段时间。在我们的观察中,第一步跨出最早的婴儿,是在他出生后的第十个月零三天。当第一步跨出后,接下里还要学会其他的行为,以使得身体保持平衡而不摔倒,就像我们成人学习骑自行车一样。

由此可见,在站立和走路这一过程发展中,有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一个是身体的成长发育,另一个是习惯的形成。而通过训练,也就是积极的条件反射,行为是可以被促进的;但是,训练也可能会使行为在这一阶段的任何阶段,出现明显的停滞现象譬如,因跌倒受伤。

抓物:观察表明,除个别外,大多数新生儿可以用右手或者左手支撑住自己的体重。将一根小棒放在婴儿手里(小棒的直径相当于一支铅笔),再使他的手指合拢,通过这一刺激,婴儿会抓紧小棒,并啼哭。在这一过程中,他能凭借手中紧紧抓住的小棒,而使得自己的身体呈悬挂状态。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不等,有时很短暂,有时可以持续1分钟以上。

这种反应从出生起会一直持续,直到大约第120天时消失。而其消失时间存在很大跨度,有的婴儿从第80天就开始消失了,而有的会在第150天时消失。而在一些有缺陷的婴儿那里,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即消失以后不久,这种反应又会继续。不过,在7~8月出生的早产儿身上,其反应的表现则正常。

眨眼:据我观察,婴儿最早的眨眼发生在第65天,玛丽·科佛·琼斯夫人发现的最早一例是第40天。其实,在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当眼睛被触及,或者有气流冲击时,他的眼睑会闭起来;而如果当某种物品迅速穿过他的整个视野面时,他则不会眨眼。很多婴儿在第80天时,对他实施刺激也不会眨眼。一般情况下,到了100天时,只要对他实施刺激,他都会眨眼。这种反应一直持续到终老。

而关于习惯使用手这的一反应,我们曾经指可能婴儿在子宫内长期所处的宫内位置有关。通过对手的惯用性的研究,首先从手掌的宽度测量,我们了解到左右手不存在重大差异。而且通过特定时间段内,对右手和左手进行操作的总量测量时,两只手所做的操作之间也很少存在差异。另外,在伸手取物这一动作建立后,通过用呈现物体的方式测试手的惯用性,大量案例表明,从孩子出生150天到1周岁之间,找不到证据可以确定稳定的和一致的手的惯用性。婴儿对于手的使用,有时左手会多一些,而有些则右手会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