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皇太极为何对阿敏兄弟有厚薄?
1
关于舒尔哈齐为何死在努尔哈赤之手中,蒋良骐《东华录》中记述,天聪四年议阿敏之罪状十六款,其中第一款为:“贝勒阿敏,怙恶不悛,由来久矣。阿敏之父,乃叔父行也,当太祖在时,兄弟和好。阿敏嗾其父,欲离太祖,移居黑扯木,太祖闻之,坐其父子罪,既而宥之。及其父既终,太祖爱养阿敏,与己子毫无分别,并名为四和硕大贝勒。及太祖升遐。上嗣大位,仰体皇考遗爱。仍以三大贝勒之礼待之,此其一也。”
皇太极给舒尔哈齐次子阿敏定的首罪,就是太祖原来和舒尔哈齐手足情深、兄弟和睦,是阿敏唆使其父离开努尔哈赤,企图在努尔哈赤改变“兄终弟及”的继承制中铤而走险,移居黑扯木阴谋自立,分裂后金或阴谋取代努尔哈赤。因而导致太祖大怒,要惩罚舒尔哈齐父子。
此事在《清太宗实录》卷八天聪五年正月壬寅也有记载:“己酉岁,我国当宁谧之时,二贝勒父子欲擅离我国,往据一方自立。我皇考劝之不听,法难宽宥,祉以亲弟之故,宥而不诛,将以其罪,罪二贝勒。我诸兄弟力为谏止,仍收养之,夺所属人民之半,此其旧恨一也。”
这个二贝勒,就是阿敏。
2
黑扯木事件后,努尔哈赤最初有杀舒尔哈齐父子的打算,在杀掉舒尔哈齐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后,还要将其第二子阿敏杀掉。
代善、皇太极等人劝谏,最终努尔哈赤“以亲弟之故”“宥而不诛”,将舒尔哈齐幽禁,放过阿敏,不再追责其家人子女,并将其子女等同于自己的子女一般对待。
努尔哈赤将舒尔哈齐幽禁至死,但不对其子女赶尽杀绝,甚至优待重赏,这无疑是一种忏悔式补偿,也是一种恩怨分明的帝王风度。
舒尔哈齐死于努尔哈赤之手,但努尔哈赤并未将其分裂之罪扩大化,故而有了舒尔哈齐诸子的荣辱成败。
天命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四大贝勒及王公大臣,祝告天地,焚香设誓言:“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怀礼仪之心,以化导其愚顽。”(《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杀子幽弟,是已贵为大汗的努尔哈赤的锥心之痛。后来,其次子代善听信继妻谗言构陷,要诛杀前妻所生二子,被努尔哈赤制止而给予夺储的惩罚。再后来,代善与继母阿巴亥勾勾搭搭,努尔哈赤又恨又恼,捏造罪名将阿巴亥放还娘家,而未加罪代善。
这也影响了天聪四年,皇太极对阿敏案的处理。皇太极最后给阿敏定了十六条罪状,将其囚禁至死,将其子爱尔礼论罪处死。但他其余五个儿子皆得了爵位。
3
阿敏被免于一死,被努尔哈赤接到宫内抚养,初封贝勒,多有战功。明万历三十五年,阿敏与褚英攻取乌拉宜罕山城。四十一年,阿敏随努尔哈赤征讨乌拉部。四十三年,太祖创建八旗制度时,阿敏任镶蓝旗旗主贝勒。
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阿敏受封和硕贝勒,与努尔哈赤三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参预国政。
阿敏在最早执政的四大贝勒、后来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中排名第二(这个贝勒相当于亲王),俗称二贝勒。阿敏也算是了不起的虎将,先是破明兵于萨尔浒山、尚间崖及栋鄂路,不久参加灭叶赫部之战,从太祖攻克沈阳、辽阳,入朝鲜袭明将毛文龙所部,征讨喀尔喀巴林部及扎鲁特部。
皇太极继位之初也很善待阿敏,凡国人朝见,皇太极与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同坐受礼。天聪元年,阿敏与贝勒岳托等征朝鲜,连陷定州、安州、平壤,朝鲜王被迫请和,订“江都之盟”。他后从太宗征明锦州、宁远。四年,入山海关,克水平、滦州、迁安等地。直至天聪四年,明将孙承宗率兵反击,监军道张春等围田滦州,他怯不增援,反杀降人逃出关外。皇太极借对阵明将孙承宗一战弃城杀降而幽禁阿敏,处罚莽古尔泰,改由其一人“南面独坐”。
皇太极成功继位,除了代善的谦让,阿敏也算是合谋逼殉先汗大妃阿巴亥的主要人物,为何清太宗皇太极要扳倒阿敏呢?
这是有原因的。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阿敏形象,似乎可以作为一种合理的解释:
一、阿敏自恃拥戴皇太极有功,加之可以与皇太极同坐高台议政受礼,自然不把皇太极当作真正的大汗。
二、阿敏的格局太小,目光短浅。皇太极志在破关经略中原,而阿敏只想到攻城略地后疯狂抢货屠城,罔顾国家大局和民心向背。他的存在,必然是皇太极统一大业的一大阻碍。
三、阿敏虽在舒尔哈齐一案中幸免于难,反得了安抚,但他未必不仇恨努尔哈赤父子。舒尔哈齐谋叛案中,阿敏已长大成人,是知情者甚至参与者,他是支持父亲谋叛分裂的。在皇太极治下,他也是不断积蓄力量,不甘久居人下。他在征讨朝鲜时,就向皇太极要求自立为王,这是当年舒尔哈齐父子移居黑扯木的故伎重演。归根结底,阿敏是一个赳赳武夫,懂得蛮干,也有权欲,对皇太极不顺从,却想着分权。
4
舒尔哈齐事发那年,其第六子济尔哈朗十岁。济尔哈朗自幼由努尔哈赤接至宫中抚养,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这样,他才会在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他是努尔哈赤时期共秉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
阿敏的六弟济尔哈朗忠诚地追随皇太极,屡建功勋,拿捏准了皇太极的雄心壮志。
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让诸贝勒大臣直言时政。济尔哈朗上奏:过去出现了很多冤狱,主要是官员造成的。现在应选择贤良,谨慎处理司法事务。皇太极初设六部,济尔哈朗受命掌管刑部事务。
忠诚是不会受亏待的。皇太极外征察哈尔、朝鲜,都是放心地把京师交给济尔哈朗留守。崇德元年四月,济尔哈朗军功累积,晋封为和硕郑亲王,成为皇太极时代四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太极死后,济尔哈朗在新的皇位争夺战中,先是支持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但他在豪格身上看不到传承皇太极雄才大略的希望,转而接受幼主福临上位,受命同多尔衮一起辅政。他先后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和叔和硕郑亲王,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唯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后入享太庙。
阿敏死于自己的贪心不足、格局狭隘,而济尔哈朗则谨小慎微、位极人臣,成为舒尔哈齐后世最兴盛的一支、清初诸王中最幸运的一人。他对皇太极父子的忠诚,换得了殊荣终身,却险些因多尔衮的排挤而被论罪处死。
多尔衮当政,大权独揽,对堂弟济尔哈朗多次排挤,顺治四年二月,他称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处以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将他挤出了决策机构。顺治五年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诬告济尔哈朗在太宗初丧时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以及扈从入关,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多尔衮罗织十多条罪状,兴起大狱,将其定为死罪。最后因牵涉甚广,济尔哈朗免于一死,却由和硕亲王降为多罗郡王,被罚银五千两。直到多尔衮去世,憋屈的济尔哈朗才在政治上得以解脱。
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反戈一击,拉拢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三王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此三王深知多尔衮一党大势已去,就顺水推舟,在伯父济尔哈朗主持下联名向福临举发多尔衮,对多尔衮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清算多尔衮一派,暂停皇室内斗,还大权于皇帝,是济尔哈朗一生最大的贡献,对后世影响不小。
王先谦撰《东华录》还记载,顺治十二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就事论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宁古塔充军。在济尔哈朗的心里,称多尔衮功高,就是震慑幼主。
亲政后的顺治帝,以济尔哈朗年老,免去朝贺、谢恩行礼。济尔哈朗病逝,顺治帝悲痛不已,休朝七天(仅有济尔哈朗享此殊荣),赠祭葬银万两,置守陵园十户,并为他立碑纪功。
明清史料记载济尔哈朗:“亲历战阵,躬冒矢石,决策于万众之中,制胜于千里之外”,“处忧患而不惊,肩弘钜而不乱”,“忠冠当时,功昭后世一云”,“有贞臣之节,有良将之风”。
历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
济尔哈朗无疑是清朝从龙入关、经略中原的元勋功臣之一,这也得益于努尔哈赤的手下留情、补救善待,而最起码的是他对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予以了忠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