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牡丹亭》英译个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范式从静态、规定性语言学视角转向了动态、描述性文化研究视角,将翻译纳入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中进行更为宏观的考量。英国学者苏珊·巴斯纳特和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把这种转变称为“文化转向”,认为翻译的作用不只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翻译作品对于它的广大受众以及译入语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有巨大影响。因此,对翻译作品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是研究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建构,是两种文化的互动。通过文化翻译建立多元文化的对话平台,逐步建立起平等对话机制,以实现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当前,我国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求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战略计划。因此,文化翻译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书从文化翻译中涉及的文化阐释、意识形态、诗学,以及文学翻译的文化作用、文化翻译的中介作用、文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进行系统地分析,进一步加强文化翻译在当今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从文化翻译视角对译者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加强译者研究的系统性,进一步提高对译者地位的认识以及对译者教育和培训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译者个案研究方面,虽然有不少结合各时代的背景对各时代译者进行的研究(如对严复、林纾、鲁迅等译者的研究),但这些译者基本上是以外译汉为主,而缺乏对汉译外译者的研究。本书对许渊冲汉译外的文化翻译模式进行研究,并与美国汉学家白之的文化翻译模式进行对比,以丰富的文化翻译研究的个案实例,为汉译外的文化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模式。

古典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其译介对于传播我国的文化意义重大。对经典古典戏剧《牡丹亭》的翻译进行个案研究,对了解该剧目前的翻译状况、传播情况也是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