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本草讲读: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乌 头

概 说

乌头最早见于《本经》,分为川乌与草乌两种。川乌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草乌主产于东北、华北,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块根。均需炮制后用,以降低毒性。二者相比,草乌的毒性更强。无论是川乌还是草乌,均以质地坚实、粉性足者质佳。

性能特点

乌头味辛性热,大具温热之性,能够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其味苦,能够燥湿,具有较强的祛风除湿之功。因含丰富的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双酯类生物碱,有剧毒。因能温经止痛、温中散寒等,归心、脾、肾、肝经。

功效应用

无论是川乌,还是草乌,均为辛热之品,毒性极强,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之功。乌头所含的乌头碱,具有非常强的止痛作用,甚至还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常用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治疗风寒湿痹之头痛、身痛、关节疼痛等,可与麻黄、白芍、黄芪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乌头汤,原文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不可屈伸”说明关节因疼痛而不能伸展自如,或因疼痛日久而缺乏活动,从而产生肌肉组织的粘连等。笔者治疗一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双肘肿胀而不能自己洗脸,因下肢关节肿胀而不能自行站起,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重用川乌、附子等,服药一个月,症状基本消除,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2.取乌头的温通作用,治疗中风后手足麻木、筋脉挛痛、跌打伤痛等,常配伍乳香、没药、天南星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大、小活络丹,有成药可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3.用于寒湿停滞之脘腹冷痛、寒疝腹痛等,可单用本品浓煎加蜜服,如《金匮要略》之大乌头煎。原文如下:“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4.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之“心痛彻痛,背痛彻心者”,宜用乌头赤石脂丸,由乌头、附子、蜀椒、干姜、赤石脂组成。

总之,乌头祛寒止痛力强,治疗体内外之寒湿诸痛,皆有佳效。

用法用量

煎服,2~10g,先煎0.5~1小时;外用适量。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乌头在应用时务必先煎以降低其毒性,品尝无麻辣感方可服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大毒,不宜超剂量服用;孕妇忌用;十八反记载,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无论是川乌还是草乌,与以上药物同用,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此类情况屡见临床报道。

临床经验

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若症状仍难改善,可改用生川、草乌,宜由小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5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g,煎煮时间应长,约1~1.5小时,可加甘草同煮以缓毒性,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并用甘草、生姜各15g煎服解救。(《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余以生乌头治痛风已历数十载。凡见骨节疼痛,屈伸不利,局部不肿或肿而不红,畏寒,舌苔白腻,脉象沉紧,皆为沉寒痼冷之征,非大温则不化,用之得法,收功甚捷,亦少见中毒发生。生乌头散寒止痛之功,优于制品。临床可随证配伍,若风重可合防风、羌独活,湿重益苍术、薏苡仁、泽泻;寒重酌配细辛、附片,上肢痛配川芎、姜黄,下肢痛加桑寄生、川牛膝。曾治一学生张某,男,20岁,患痛风2个月,四肢关节肿痛不仁,两膝尤著,屈伸不利,站着不能下坐,坐时难以站立,曾用西药泼尼松治疗未效,苔薄白腻,脉细。乃寒湿稽留经隧之间,以生川乌、川桂枝、炒白术、独活、秦艽、赤芍、薏苡仁、桑枝、乳没、甘草等散寒除湿,服药3剂后痛势大减,两膝肿胀消退,再投5剂而愈。

应用生川草乌需注意剂量及煎服方法。形实证实,可用生川、草乌各4g(一般初用各3g),若无反应,可逐渐加至各9g,体质虚弱者酌减。草乌之毒性较川乌为剧,故更须审慎。一般须煎1小时以上,与甘草配伍可制其毒性。生川草乌宜暂用而不可久用。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七”,此当识之。

如服用该药中毒,出现唇麻、心悸等症,应即停服,并急以生姜捣汁,或用金银花、绿豆衣、生甘草等解毒之味煎服,配合针刺内关、通里。危重者需中西两法积极抢救之。(《张泽生医案医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