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
医家简介:何绍奇(1944—2005年),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1961年在梓潼县医院拜师学医,毕业后先后在乡、区、县医院工作十余年。1974~1978年任梓潼卫校教师、绵阳卫校西学中班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晋升副教授,主讲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1994~1996年应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邀请,赴荷兰工作,被聘为该中心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1997~1998年应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医戒毒药的研究。同时兼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治则治法研究室客座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中国中医药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2003年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主要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等。他一生为人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中医活字典”;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药果敢,屡起疑难大症。中国中医药报从2002年起为其开设《绍奇谈医》专栏,刊载了他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80余篇,文笔犀利,文风朴实,内容涉及医理、临床、医史、医话、中药等,字字珠玑,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读者。他在香港任教期间,忘我工作,贡献良多,深受学生和同事的爱戴。
1.肺癌胸水
出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
孙某,男,56岁,中央党校司机。确诊为肺癌已近一年,右肺胸水半年。X光片上看不见肋骨,只一片空白,且向左膨大。不能左卧,呼吸迫促,消瘦,乏力。所幸精神食欲尚好,病情危重。阅前医处方,率皆寻常利水之剂,岂可奏功?正如张子和所谓长川泛溢,而欲以杯勺取之也。议用十枣汤背水一战:醋制大戟、甘遂、芫花各30g,研极细末,每日凌晨服3g,大枣30g煎汤送。如大泻,次日即停服,泻不畅或不泻再服1次。
半月之后,我自石家庄讲学回京,患者即来复诊,遵嘱用散剂2周,或隔日1次,或三四日1次,顷已坚持服完。服后呕吐大量稀水黏液,继则泻水,由1日20余次,减至10余次。体力尚可支持,短气明显减轻,可向左卧2小时,唯腹痛,予理中汤加砂仁、木香,停用散剂消息之。1个月后拍片复查,胸水纵向消退约1/4,横向大大缩小。患者每日坚持去颐和园散步,已可登上佛香阁。此后即改用健脾益气为主的处方调理,情况一直不错。存活5年余。
2.吐泻肢厥,狂躁郑声
出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
左某,男,64岁,农民。
1969年3月某日,晨起放牛上山,归家即呕吐腹泻,四肢厥冷,昏睡不起。至夜,忽转狂躁,糊话喃喃。举家惊惶,深夜求诊。及余至,已有二位马姓同道先在,谦让再三,由余先诊。斯时患者闻声而起,两手挥舞,厉声呼叫,继则语音忽转低沉,含糊不清,问之不答;旋又坐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昔日见之于书者,皆一呈现于目前,众皆愕然。如此约半时许,始由家人扶至床上,彼倒头便睡,闻无声息。试诊其脉,则不绝如缕。于是与同道共议病情。
马君云:“躁狂不宁,当属阳明证,愚见舍清下二途,恐无生理。”余云:“既无身热口渴,又无腹满便闭,清热攻下,从何谈起;何况六脉沉细如丝者乎?所疑者在躁狂一证,然以脉论之,当属虚寒。愚见以为:此属冬月中寒,吐泻,神昏,肢厥,为三阴虚寒,体内残存之阳气为阴寒所逼而上浮,心神受扰,故躁狂不宁。不然,何以扬手掷足而举动无力,其声虽高而不清,更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足证神明之乱而将泯,若误作实热治,必祸不旋踵。”老医某既颔首称是,复问:“书云‘谵语属热实’,此病之谵语又当作何解释?”余云:“此非谵语,乃郑声也。同为言语错乱,而有虚实之分,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为狂乱之语,郑声乃不正之声。然又必判之于舌脉,谵语则脉洪大无伦,舌必红,苔必黄燥;郑声则脉必无力,舌必淡,苔不黄燥。此人之脉,吾等均已诊之,请再望其舌。”视之,果质淡而苔白。于是共促余用方,余乃书:红人参10g,制附片24g(先煎半小时),干姜15g,炙甘草6g,2剂。二马议加白术、龙骨、牡蛎,固中土而防厥脱,余意用之无碍,许之。
当夜取回药来,即令浓煎以进,一服即酣然入睡,众皆欣喜。翌日晨,余始辞去,嘱令其自醒,不可惊忧,醒后可饮米汤少许以助胃气,药则一日三服可也。
至第3日,又来邀诊,患者已可自行起坐,唯身有微热,恶风,自汗,脉转浮缓。此非外感,乃里气出表之佳兆。予桂枝汤,1剂而热去汗止,不复恶风。糜谷自养。不数日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