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 言

先祖父李斯炽(1892—1978),名煐,字斯炽,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河南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县)。自幼师事成都名士董稚菴学习国文及中医,中学毕业后考入四川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理化专业,毕业后留校任理化助教。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文化急剧变革和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青少年时,受西方科学思潮影响,他同当时的许多仁人志士一样,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愿望,认真学习和钻研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在四川大学任理化教员期间,他又广泛学习了西医学知识,诸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以后,他仍然服膺于我国传统学术的完整、博大与精深,更是对中医学术情有独钟。上世纪20年代末,在中医处于关乎危亡的时候,他毅然辞去了大学教职,投身于反对废止中医的行列,为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而奔走呼号,向政府上书请愿,参与创办中医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开办中医学校,创办中医医院,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捍卫中医。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成都中医进修学校1~4期班主任、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等职。1958年2月,因发扬中医学工作积极,成绩卓著,在全国中医中药评奖大会上,被授予金质一等奖章。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有关先祖父的详细生平及医事活动,可参阅拙著《中国中医昆仑·李斯炽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

先祖父毕生致力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亦从未间断过临床诊疗工作,其著述大多是为教授学生而作,除《医学三字经简释》及《李斯炽医案》外,大多数著述均未正式出版,只在当地有传抄流传。此次幸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艳杰老师发心,欲鼎力编辑出版《李斯炽医集》一书,裨使一代蜀中名医之学术不至湮没。愚虽不敏,敢不勉力僭任纂辑之职?经广为裒集,不意竟成完帙,书成之时,略叙各种著作之原委于下。

1.《实用内经选释义》 先祖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最为精深,早年创办四川国医学院时,即编有《内经类要》一书作为教材,1946年由成都杉明印刷社印行。就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之后,他一直坚持给学生上《内经》课,讲解时总能旁通曲证,深入浅出,大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地方领导及学校同行都希望他能将这些内容编为专著,以便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虽然他认为“与其语译古籍,何如提高文化”,但还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来编写这本很有特色的《内经》注本。至1966年初,终于脱稿,将其定名为《实用内经选释义》。书稿由李斯炽的助手郭仲夫用稿笺誊正,准备交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值此时暴发“文革”,全国的正常工作都陷于停顿,他的这部书稿也在之后被“抄家”时大部散失。所幸于“抄家”前,家父出于学习的目的抄写了一个副本。此次整理即以此副本为底本,将其与残存的原稿互校,基本恢复了原著的旧貌。

2.《金匮要略新诠》二卷 先祖父在原四川国医学院教授学生时著,1939年由成都杉明印刷社印行。全书仅有两卷,综合了历代注家的认识,并结合西医知识,详细诠释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和“痉湿暍病篇”的内容和临床实用价值。

3.《素问玄机原病式的探讨》和《运气学说的管窥》 1959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他特意撰写了两万多字的论文《素问玄机原病式的探讨》,连载于创刊当年所出的两期学报上。探讨了中医认识疾病的理论渊源和思维方法,阐述了中医学术争鸣基本动因和实践意义。《运气学说的管窥》一文,载于《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60年第一期上,意在引起人们对运气学说的重视,了解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掌握中医认识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方式。在上述两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伯父李克光协助做了资料搜集和撰写的工作。

4.《中医内科杂病讲义》 1950年成都解放后,原四川国医学院由政府接管,改组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先祖父为学生讲授中医内科学。其所写讲义,在伯父李克光的协助下整理成书,径用《中医内科杂病讲义》之名,分为上下两册,于1955年由成都中医进修学校铅印。

5.《李斯炽医案》 1978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斯炽医案》第一辑,作者署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在原书前言中有“李斯炽医案第一辑,是由我院内科主任李克光、教师李克淦两位同志协助李老整理而成”,全书记录了18种疾病的病案共102个。该书出版后的当年4月,先祖父不幸去世,享年87岁。稍后,先叔父李克淦又搜集整理了先祖父的治病验案共105个,编为《李斯炽医案》第二辑,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6.《治疗肺脓肿的初步报告》 先祖父在四川医学院工作期间,提倡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患者,他坚持每天查房,为病人制订中药处方,并进行了一些病种的临床研究。如此数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资料。他与四川医学院西医张澍慧共同署名,在《中医杂志》1957年第三期上发表了《治疗肺脓肿初步报告》,用亲身实践所获,在全国率先报道了中医药治疗肺脓肿这一急重症的疗效,其研究方法严谨,被此后的中医研究者普遍接受和采用。

7.《治疗瘟疫(钩端螺旋体病)的初步总结》 1958年7月中旬,四川温江地区突发一种瘟疫,后被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症状表现为发冷,发热,头痛,身痛,腿软无力,部分病例咳嗽气紧,胸背作痛,或呕吐腹泻,少数病例咳吐血痰,衄血,还有部分病例鼠蹊部肿大,有压痛。可在发病两三日后,出现鼻翼扇动,心慌烦乱,面色苍白,嘴唇、指甲发绀,呼吸迫促而致死亡。先祖父得到省卫生厅指令,立即组织中医防治组前往病区救治患者。中医防治组共收治24例患者,采用纯中药治疗,均痊愈出院。这次防治疫病的治疗经验,由先祖父与卓雨农、宋鹭冰等整理成《治疗瘟疫(钩端螺旋体病)的初步报告》一文,发表于《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创刊号上,成为全国中医治疗此病的首次报道。

8.《医学三字经简释》 1954年,先祖父进入四川医学院工作,组建中医教研室,开办西医学习中医进修班,但苦于没有适宜的教材,针对这些学员的特点,为了让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医,故选择了陈修园所著《医学三字经》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稍后,在伯父李克光的协助下,对所写讲义进行了整理,定名为《医学三字经简释》,195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9.《五脏辨证论治歌括》和《杂病论治歌括》“文革”开始以后,先祖父被指为“反动学术权威”,赋闲在家,每日接诊前来求诊的病人。除了求诊者之外,还有一些前来求学的人,他们中有学生,有工人,有干部,都是一些中医爱好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加之那个时期图书缺乏,怎样教授这些人,确实是一个难题。他根据这群人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将深奥难懂的中医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歌括。这些歌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让这群学习者深感兴趣。当时他年事渐高,精力日衰,视力极差,写字困难,平时诊病处方或写作都由先叔父李克淦代笔。他每日与儿子斟酌字句,编写了《五脏辨证论治歌括》,大受中医爱好者欢迎,被广为传抄。之后,又编写了《杂病论治歌括》。上世纪70年代中,两种歌括被多次油印和铅印,流传较广的有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铅印本和成都军区卫生部铅印本。先祖父去世之后,先叔父李克淦又续编了《时病论歌括》,并将三种歌括合为《中医临证实用歌诀》,对原歌括进行了一些修订,于1992年由成都中医学院函授部铅印。此次整理,为尊重历史,保留原歌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仍用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铅印本做底本,参考《中医临证实用歌诀》,只针对错讹进行校正。

10.医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于先祖父的笔记,其中部分内容已编入拙著《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斯炽》“诊余漫话”中,此书于2000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此次增入的“内经琐谈”“谈虚损”两篇,乃是先祖父的入室弟子梁文骥先生据笔记整理的内容,“略谈疏肝法”一篇短文,曾刊载于《浙江中医药》1977年第2期。

本书所收内容,均为先祖父在世时所著,或已发表,或未发表,仅有《李斯炽医案》第二辑和医论中少量内容,是在先祖父去世后经其后人或门人整理而成。但这部分内容都是在先祖父谢世不久,其遗留的文字资料尚未散失之时整理的,故可信度高。之后,其后人及学生还发表有大量经验整理、学术思想、治病心得等文章,其所据之来源难以考证,故均未收录。

在本书的纂辑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同事及学生的大力支持,周新颖、杨惠霞、张建伟、蒋雁、王一童等均为此书的校勘整理做了许多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继明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