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一、概说
流行性感冒是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在中医文献上虽没有流行性感冒这样的病名,但在中医讨论外感病的书籍中,可以找到近似流行性感冒的记载,下面所举出的几个中医病名,就是中医学中有关流行性感冒的一部分参考资料。
1.温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清代寄瓢子《温热赘言》曰:“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症之提纲也。”清代雷少逸《时病论》曰:“风温之病,发于当春……其症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
以上所举的温病、风温,就其发病的季节与证候而言,和流行性感冒颇为相似。近人余云岫所著《温热发挥》也说:“温之为病,包涵甚广,病非一证,因非一种,其中所谓风温,乃呼吸器之急性热性病也……流行性感冒证候杂多,能为支气管炎,能为肺炎,又能为神经系统、胃肠系统之病,凡风温之证候多能容纳,故流行性感冒为引起中医所谓风温之证候之主要病也。”余氏根据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指出中医所说的风温,可以概括多种呼吸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并根据流行性感冒的症状进一步说明此病相当于中医温病中的一种疾病,这种看法自然也有一定的理由。
2.时行病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时气病者,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无少长,多相染易……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头项腰脊痛,内热鼻干不得眠,胸胁热,耳聋,腹满,嗌干,口热,舌干而引饮。”
以上两段所说的“时行”或“时气”,不仅在症状上和流行性感冒有相似之处,并且从病因上来看,所谓“时行病”也是由于气候不调,再加上感受了乖戾的病气而相互传染的疾病。这和流行性感冒的性质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惟中医所谓的时行病,范围较广,它概括了一年四季中的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因此,流行性感冒在中医学上也可以说它是属于时行病的一种疾病。
3.感冒病 中医学的感冒病名,是宋代以后的医书上才提出的,其实这种病在宋以前也极为常见。例如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的伤寒病;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中风病,都是感冒风寒一类的疾病。此外在很多中医书籍上,对感冒的症状也都有所记载,如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所说的“发热伤风,鼻塞声重……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宋代《圣济总录》所说的“感冒风邪,鼻塞声重,伤风头痛目眩”这些征象的描述,也和现代流行性感冒最常见的一些症状相近似,只是中医所谓的感冒病不是如现代传染病学根据病原物所得出的病名,所以也就难于肯定其为普通感冒或为流行性感冒了。
二、随证治疗
1.治疗法则
据现代传染病学的记载,单纯型流行性感冒的症状是先有畏寒,全身不适及疼痛,尤以四肢及背部最为显著。头痛也比较厉害,有不同程度的衰竭,体温迅速上升至38℃~39℃,脉搏80~100次,呼吸稍快,患者表情冷淡,面部潮红,结合膜充血,发病以后,不久就发生呼吸系统病状,流鼻涕、喉痛、咳嗽或胸骨下疼痛。肠胃病状如恶心、呕吐或腹泻,在儿童中颇为常见。上述症状如恶寒、发热、身痛、鼻涕、咽痛、咳嗽等,都是属于中医表证的范围,因为这些症状代表着身体外表(如皮肤,皮下组织,呼吸道黏膜等)受到病因的刺激而引起矛盾的现象。《内经》上说:“邪在皮毛,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就是说治疗表证,应当顺应生理功能抗病向外的趋势,而采用解表的方法。像流行性感冒这种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在初起时中医通常使用的解表方法不外两种,即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这也是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所曾提出的:“伤风证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所谓辛温解表,也就是《内经》“发汗不远热”的意思,即使用刺激性的药物以通畅循环,刺激神经、汗腺而达到发汗的目的。所谓辛凉解表,则是针对病势的热多寒少,不适宜于辛温发汗,而用辛凉解热的方法。换句话说,即是寒重热轻的就用辛温解表,热重寒轻的就用辛凉解表。如果因患者的个别体质关系或兼有其他并发症者则治疗的方法不在此例。清代沈尊崖说:“素有痰热者,此内因也,治必以辛凉以外发,甘苦内和,斯正不伤而邪自去,又有重衣厚被,肺因壅热生风,而在外风邪又适与之相袭,则内外因也,治宜甘苦辛凉兼升散,邪自由内达外而解。如久而不愈,其人必虚,故不得专用疏散也。”这就明确指出虽同是感冒患者,但因原有旧病,或内有伏热,或体质虚弱等条件不同,因而在处理方法上也就应当分别对待。元代王安道也说:“彼时行不正之气所作,及重感异气而变者,则又当观其何时何气,参酌伤寒、温热病之法损益而治之。”王氏所说重感异气而变,也就是现代所谓续发感染的意思,他主张针对临床上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治伤寒或治温热的方法来处理这类兼证、变证,这种宝贵的经验,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常用方剂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亦即是密切针对当时患者的体质、发病的气候,以及所现症状等具体情况来进行治疗,这种“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特点,就是可以不通过现代诊断去处理疾病,而且也能够把尚未诊断明确的疾病医好。我们说中医有一些方药可以治愈流行性感冒,其理论根据也就在于此。下面所举出的处方,就是几个比较常用的适用于流行性感冒的方剂,可供临床参考:
银翘散
组成:连翘五钱,银花五钱,桔梗三钱,薄荷三钱,竹叶二钱,芥穗二钱,淡豆豉二钱,牛蒡子三钱,甘草二钱,鲜苇根八钱。
主治:头痛、身热、尺肤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等症。
葱白香豉汤
组成:葱白三钱,香豉三钱。
主治:风寒、风温、风热、伤寒、时疫在初起恶寒、头痛表邪甫现者。
九味羌活汤(见头痛)
荆防败毒散
组成:羌活三钱,独活三钱,荆芥三钱,防风三钱,柴胡三钱,前胡三钱,川芎三钱,桔梗三钱,枳壳三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五分。
主治:头痛、恶风寒、发热身痛、咳嗽、声重,脉浮紧者。
玉泉散
组成:芦根六钱,生石膏六钱,豆卷三钱,花粉三钱,甘草二钱。
主治:发热,不恶寒、心烦、口渴、发呕、出汗、喉痛,脉洪数者。
藿香正气散(见泄泻)
复习思考题
1.试从中医文献里找到近似流行性感冒的记载。
2.在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时候,哪一类症状应该使用辛凉解表法?哪一类症状应该使用辛温解表法?
【附】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法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名,在中医学文献中是找不到的,据现代医学家的观察,这病是发生在每年夏秋季节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的病原物是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因蚊子叮咬传染进入人体内,引起脑组织实质性炎性病变,损坏神经细胞,临床上出现许多神经系统感染的征象,如发热、头痛、惊厥、昏迷、呕吐、震颤、强直、膝反射消失及阳性克匿格征等。根据这些病征来看,在中医书籍上确也有不少类似的记载,例如中医病名里面的痉病,急、慢惊风,风痫,暑风或温疫等,都常有上述症状的记载。因此,按照中医随证施治的学理来讲,我们就有可能针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所具有的症状,而施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剂去进行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已经证实中医确能治愈流行性乙型脑炎,例如1953年山东济南市5个乙型脑炎患者,全数用中医疗法治愈。1954年石家庄中医治疗34个病例,无一死亡,取得百分之百的治愈率;1955年20个病例中,又获得90%以上的治愈率。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并应联系实际,把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运用。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必须掌握清热、解毒、养阴的三项原则,同时在治疗中忌发汗,忌利尿,忌泻下,以及忌用辛燥刺激的兴奋药。一般病势初起,发热头痛,烦渴作呕者,可用白虎汤加银花、连翘、淡竹叶。如病至极期,情况严重,症见昏迷谵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眼睛颤动、角弓反张者,则宜镇心平肝,芳香利窍,常用方剂如清瘟败毒饮、清宫汤、清荣汤,煎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亦可。如病至后期,热势渐退者,则宜以镇静养胃为主,常用方剂如三甲复脉汤、人参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处方附后)。
白虎汤加银花、连翘、淡竹叶方
组成:生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甘草八分,银花五钱,连翘五钱,淡竹叶四钱,粳米三钱。
主治:发热、头痛、口干、干呕、神识不清,脉洪数者。
清瘟败毒饮
组成:生石膏八钱,生地黄四钱,犀角一钱,黄连一钱,栀子二钱,桔梗二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赤芍三钱,玄参三钱,连翘三钱,甘草一钱,丹皮二钱,鲜竹叶四钱。
主治:表里俱热,狂躁心烦,口干发呕,神昏谵语,四肢抽掣。
清宫汤
组成:元参三钱,莲子心一钱,竹叶心二钱,连翘心二钱,犀角二钱,麦冬三钱。
主治: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脉弦数者。
清荣汤
组成:犀角三钱,生地黄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砂二钱,黄连二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
主治:壮热神昏,时有谵语,烦渴舌赤,目睛直视,或目闭不开,脉弦数者。
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黄芩一两。
炼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每服半丸,未效者再服。
主治:壮热痉厥,目直视,项强直,牙关紧急,神识昏乱。
紫雪丹
组成:滑石一斤,石膏一斤,寒水石一斤,磁石一斤,羚羊角五两,木香五两,犀角五两,沉香五两,丁香一两,升麻一斤,元参一斤,炙甘草半斤,朴硝二斤,硝石二斤,辰砂三两,麝香一两二钱。
研细调匀,每服五分至一钱。
主治:身热发搐,狂躁闷乱,神昏不语,摇头直视,角弓反张。
至宝丹(见痉病篇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法)
三甲复脉汤
组成: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白芍六钱,麦冬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牡蛎五钱,鳖甲八钱,龟甲一两。
主治:痉症后期,津液大亏,手足抽搐,神倦舌赤。
人参白虎汤
组成:人参一钱,生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粳米三钱,甘草一钱。
主治:痉象渐减,余热未尽,口渴,舌干,齿燥,脉细软者。
竹叶石膏汤
组成:生石膏三钱,竹叶三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一片,粳米三钱。
主治:痉症后期,身热未退,倦乏,口渴,脉细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