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痨  瘵

一、病名

痨瘵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衰弱病。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上所记载的有关痨瘵的各种病名,主要有下列的一些参考资料。

1.虚劳 张仲景根据《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和扁鹊《难经·十四难》“损脉之为病奈何,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等记载,加以整理发挥,写成《金匮要略》的虚劳篇,篇中对于虚劳的症状及治疗做了如下的分析:“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象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夹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img虫丸主之”。

上列的症候群,显然不是某一种疾病所能单独具有的,所以余岫云说:“所谓虚劳者,皆属慢性衰弱病。如结核,如神经衰弱,如脏燥病,如慢性胃肠病,如慢性消化不良,如萎黄病,如贫血等,皆互相混淆,不能分别。”陆渊雷也这样说过:“凡慢性病,见营养不良,功能衰减之症者,古人统称虚劳。如肾上腺病,遗精病,摄护腺漏,阴痿,坏血病,白血病,萎黄病,神经衰弱等,古人皆以为劳伤所致,皆属于虚劳之范围。”

我们参考《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列的症状与治法,再结合余、陆两氏的解释,就可以明确认识到古代所谓的虚劳,涵义甚广。后世所谓的痨瘵,只不过是虚劳门中的一种比较严重并且具有传染性质的疾病而已。

2.肺痿与肺痈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病脉证治》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按:“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病篇”系包括呼吸系统的各种疾患。惟肺痿肺痈具有咳唾脓血的症状,颇与痨瘵相似,尤其肺痿的脉象,更与痨脉无异。所以日人丹波元简说:“肺痿非此别一病,即是后世所谓劳嗽耳。”

3.传尸 华佗《中藏经》曰:“传尸者,非为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羸虚……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

从《中藏经》的记载可见,古代已经知道慢性衰弱病中有的是具有传染性质的。为了便于把传尸和其他的虚劳病分别开来,后来就有人把传尸称为传尸劳。

4.虚劳咳嗽 《诸病源候论》曰:“虚劳而咳嗽者,脏腑气衰,邪伤于肺故也。”

从《诸病源候论》的记载可见,痨瘵在隋代流行的情况也很普遍,尤其是肺痨病最为常见。

5.骨蒸 骨蒸本来是《诸病源候论》所提出的病名,但能够明确指出骨蒸病即是传尸痨的,以唐代《崔氏别录》最为具体。崔氏的记录是:“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殗殜,亦称伏连,亦曰无辜……无问少长,多染此疾,婴孺之流,传注更苦。”这不仅说明骨蒸和传尸是同样的传染病,同时更指出这种病对于幼儿的危害性最大。

以上所举的病名,都是痨瘵在宋代以前最习用的名称。至于其他还有一些和痨瘵相类似的病名,因为不常用,或者太不统一,所以就不再提出。到了宋代,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举办了一些社会性的医药事业,使中国的医药学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对于医书方面,也做了较有系统的整理。拿痨瘵来说,自从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这个病名以后,严用和《济生方》更明确地把各种慢性衰弱病分为传染和非传染性两种,把虚损劳极和痨瘵分别做了如下的解释。

虚损与五劳六极——“医经所说的诸虚百损,《难经》所有五损,不过因虚而致损也。”“医经载五劳六极之证,非传尸骨蒸之比,多由不能卫生,始于过用,逆于阴阳,伤于营卫,遂成五劳六极之病焉。”

痨瘵——“夫痨瘵一证,为人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无异。”“其变则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

从上面的记载可见,严氏对于痨瘵的研究是颇有心得的,他不但肯定了痨瘵是传染病,并且把历代的记录加以总结,指出这类疾病的病名和在临床上的症状虽各有不同,但病原只是一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严氏对于痨瘵能够有这样的认识,确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所以宋代以后的医家,大都习用痨瘵这个病名。直到近代显微镜发明,细菌学的研究开始,德国的贺克氏才于1882年3月24日正式向学术界公开发表他所发现的痨病的病原物——结核菌。此后医学界中人士就逐渐不采用痨瘵或痨病这样的名称,而是根据病原,称这种疾病为结核病。

二、病因

结核杆菌的发现,是只有在近代科学昌明的条件下才能做到的事,当显微镜尚未发明,细菌学尚未萌芽的时代,人们对于结核杆菌自然是无法想象的,但我们根据文献的记录,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是有着高度智慧的。远在一两千年之前,他们不仅体会到痨瘵是一种传染病,并且还知道是由一定的外来病原传入人体为患。华佗《中藏经》所说的“病死之气”和宋元以后所谓的“痨虫”,就都是对痨瘵病原的一些假说。同时,古人更进一步地说明,人的受感染与否,主要是由人体抵抗力的强弱来决定,当人体抵抗力减退时,就容易被外来的病原物所传染。例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华佗《中藏经》的记载,以及《丹溪心法》所说的“痨瘵之症,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其证脏中有虫啮心肺间”,这些从实践中得出来的概念,与现代结核病受染的因素基本上是符合的。所以余岫云对华佗《中藏经》传尸论非常赞美。余氏曾经这样说:“观乎此文,不但所叙传尸证候极似肺结核,且知其有传染性质,知有自外而至之一种物质为病之根源,名之曰病死之气,染则成疾。又知人之染此,必有一种素因,如衰弱,如羸虚,适于彼物之染注,而其病始能成立。其立说圆满,诚为难得,真可喜也。”

三、症状

历来对痨瘵的病名虽有多种,但文献上对于症象的记述,总是大同小异的。例如:

《中藏经·传尸论》曰:“传尸者,其候咳嗽不止,或胸膈胀闷,或肢体疼重,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止,或吐脓血,或爱悲愁。”

《诸病源候论》曰:“虚劳而咳嗽者,脏腑气衰,邪伤于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惊悸烦满,或喘息上气,或咳逆唾血。”

《崔氏别录》曰:“骨蒸病者,发干而耸,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通。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或上气食少,渐就沉羸,纵延时日,终于溘尽。”

《丹溪心法》曰:“传尸痨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日见羸瘦。”

王纶《明医杂著》曰:“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

把上列症状归纳起来,主要有“午后发热,咳嗽,呼吸不利,痰中带血,吐血,盗汗,消化不良,贫血,体重减轻,烦躁,腰膝酸痛”等症象。这些症象是肺结核病例中最常见的。据现代的统计,结核病中死于肺部结核病的占91%,死于身体其他部分的结核约占9%。我们从旧有的文献记录更可以证明这样的统计数字是相当正确的。除了肺结核而外,淋巴结核和骨结核的症状,也常见于古代的医学书籍里(关于淋巴结核、骨结核的症状及疗法,详见于外科讲义)。至于肠结核,中医一般都认为预后绝对不良,如像李梴《医学入门》所说的“虚劳,泄不止者死”。这是因为肠结核到了下利不止的病情,往往出现于肺结核的末期,所以古人称它为不治之症。

凭着临床上对症状的观察,再结合患者的既往历史,对于痨瘵的诊断是比较容易的。何况现代更利用科学诊断,如痰液检查、X检查、结核菌素检查、血液沉降速度检查等方法,这就使得医生对痨瘵的诊断更为精确了。

四、治疗

中医在长期经验积累的过程中,也认识到痨瘵不是单靠药物治疗所能奏效的。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应当同时注意下列的几方面:

1.注意营养卫生 痨瘵患者最重要的是要调养得宜,即注意营养卫生,以恢复和增进患者的体力。这一点是在古代就已经留意到的。例如孙思邈所著的“食治方”就是一种营养疗法。书中所说的牛乳、羊乳、兔肝、獭肝、羊髓、藕、蜜、甘蔗等食物,对于痨瘵患者都非常适合。明代朱img《普济方》也有“羊汁粥、牛乳粥、鹿角胶粥,并治虚劳”的记载。历来更有不少的医家主张多服鱼类,尤其是龟肉、鳖肉这一类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参阅《食疗本草》《奇效方》等书)。此外,关于修养身心和注意环境的疗法,例如:

李梴《医学入门》曰:“患此病者,或入山林,或居静室,节食戒欲,专意保养,庶乎病可断根。或不遵此禁忌,服药无效。”

《陈修园医书全集》曰:“此等症……惟有摒弃一切,调饮食,慎风寒,息嗔怒,静养二三年,服药可,不服药亦可。”

这些疗养的概念,和现代对结核病的疗养方法也是完全一致的。他如南八段锦、太极拳等柔软运动,也和现代所提倡的体育疗法的性质相同。

2.药物治疗

中药里面有多种药物,对于消除痨瘵的临床症状,每每获得满意的效果。尤其在早期诊断后即进行药物治疗,收效更为迅速。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下列几类:

消除咳嗽,减少痰量的药物:如天冬、麦冬、贝母、杏仁、紫菀、桑皮、沙参、桔梗、兜铃等。

消除骨蒸潮热的药物:如地骨皮、青蒿、秦艽、柴胡、黄芩、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等。

镇静神经增加钙质的药物:如龙骨、牡蛎、龟甲、鳖甲等。

止盗汗的药物:如黄芪、浮小麦、山茱萸、牡蛎等。

止血的药物:如茅根、藕节、生地黄、阿胶、侧柏、生荷叶和各种炭剂。此外中医更经常使用某些逐瘀血的药物用来止血,例如大黄、丹皮、桃仁、img虫、蒲黄、五灵脂、三七等。

促进消化的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肉桂等。

滋养强壮的药物:如獭肝、羊肝、羊髓、紫河车、蛤蚧、梨汁、熟地黄、山药、百合等。

在临床上,使用上述的药物,并不是单纯地使用某一味或某一类,这主要是由医生来根据病情,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盛衰,分别主要病变与次要病变的先后,然后再把上列的药品加以选择,适当地组合起来,成为能够与病情相适应的处方,这样才有相得益彰的效果。下面所举出的几个治疗痨瘵常用的处方,就是由这些药物加减变换所组合成的,都是治疗痨瘵效果较好的方剂。

秦艽鳖甲散

处方:秦艽五钱,鳖甲一两,柴胡一两,地骨皮一两,知母五钱,当归五钱。

研末,每服五钱,加乌梅一枚,青蒿五叶,清水煎服。

主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舌红颊赤,气粗盗汗。

紫菀散

处方:紫菀一钱,人参一钱,茯苓钱半,知母钱半,桔梗钱半,阿胶一钱,川贝一钱二分,五味子十五粒,炙甘草五分。

清水煎服。

主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

清燥救肺汤

处方: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胡麻仁一钱,阿胶八分,麦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人参七分,枇杷叶一片。

清水煎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

主治:咳嗽喘急,口燥咽干。

十灰散

处方:大蓟、小蓟、柏叶、荷叶、茅根、茜根、大黄、山栀、丹皮、棕榈皮各等分。

烧灰研细,用纸裹盖地上一宿,每服二三钱,童便或藕汁、萝卜汁,磨京墨半盅调下。

主治:劳症呕血,咯血,嗽血,先以此退之。

六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怀山药四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

研细末和地黄膏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服。

主治:腰膝酸痛,头目眩晕,口咽干痛,自汗盗汗,亡血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