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 疾
一、病名
痢疾是夏秋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远在两三千年以前,就有本病在我国普遍流行之记载,所以历代医家都比较重视这种病患。下面所举出的各种病名,就是古代医家在长时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认识和分类。
1.肠澼 《内经·通评虚实论》:“肠澼便血”“肠澼下白沫”“肠澼下脓血”。
2.滞下 刘熙《释名》曰:“下重而赤白曰滞,言厉滞而难言也。”严用和《济生方》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也。”《河间六书》:“传化失常而为滞下。”
3.小肠泄 扁鹊《难经》曰:“小汤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4.大瘕泄 扁鹊《难经》曰:“大瘕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5.赤白痢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赤白相杂,重者状如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鱼脂脑,世谓之鱼脑痢也。”
6.热痢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肠胃虚弱,风邪夹热乘之,肠虚则泄,故为热痢。其色黄,若热甚,黄而赤也。”
7.冷痢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凡痢色青、色白、色黑,皆为冷痢。色黄、色赤,并是热痢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谓之寒中。”
8.赤痢 戴思恭《证治要诀》曰:“赤痢血色鲜红,或间有鲜血者,皆属热痢。”
9.白痢 戴思恭《证治要诀》曰:“白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此属冷痢。”
10.噤口痢 戴思恭《证治要诀》曰:“有得病即不能进食者,或因冷药过多不食者。”
11.休息痢 戴思恭《证治要诀》曰:“休息痢因兜住太早,积不尽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调理,以致时止时作。”
以上各种名称,就是历代劳动人民在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中,掌握了痢疾的一般症状和演变情况所作出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痢疾的一种规矩准绳。因而这些病名,目前在临床上还有它一定的意义。
二、病因
据现代科学证明,痢疾系由于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侵犯大肠黏膜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称为杆菌痢疾,由阿米巴原虫所引起的称为阿米巴痢疾)。但在细菌病原学尚未发明以前,中医对于发生痢疾的原因,主要有下面的几点认识。
1.《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适。”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皆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胃气虚,故痢易。”“所以夏月多苦脓血痢,肠胃虚也”。
3.严用和《济生方》曰:“夫人起居失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损,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
4.《河间六书》曰:“痢为五脏窘毒,解而不散,或感冷物,或冒寒暑,失饥不能开发,又伤冷热等食,或服暖药过极,郁而成痢。”
5.王纶《明医杂著》曰:“痢是湿热及食积。”
归纳以上记载,可知古代认为痢疾的起因,是由于外受风寒暑湿等不良气候的影响,内伤生冷或饮食过度所致。这种病因学说,也还是基于《内经》疾病不相染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这就是说,中医对人体与疾病的看法,着重在机体的完整性、统一性,只要人体经常保持健康,纵有病原物侵入体内,也可因其具有抗力的关系,而不会发生疾病。现代传染病学称这种抗病关系为人体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我国医学对于这一点尤为注意,这也正是中医学术的一个特点。
三、随证治疗
(一)辨证
痢疾的一般症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黏涎脓血,大便次数加多,便量减少,或有恶寒发热、头晕呕吐等征象。根据流行的季节、环境、患者大便的情形、腹部的疼痛和里急后重等,再加上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查粪便,痢疾的诊断是比较容易的。惟人体有强弱,受病有轻重,病程有久暂,以及夹杂症的出现等,均足影响症状的改变。为了便于掌握诊治的标准,一般都根据表里寒热虚实来区分不同的症状,从而决定不同的治法。
例如,“痢疾兼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脉浮者,即属表证”“胸痞腹痛,里急后重,小便短少,脉沉者,即属里证”“身无热,口不渴,小便清,舌无黄黑苔,或手脚冷,脉沉迟者,即属寒证”“下痢红白或鲜红色,口渴唇焦,舌苔黄黑,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腹痛身热,脉沉数有力者,即属热证。为痢疾中最常见之候”“患者体力素虚,或患痢后,医不如法,绵延日久,小便清利,口中和,倦乏少力,虚坐努责,脉微弱者,即属虚证”“肚腹胀痛,坚硬痞满,发热谵语,烦躁异常,脉沉大有力者,即属实证”。
上述各类症候群,不过举其大要,其实在临床上这些症候群,常常是参互错杂的。不仅是热与实、虚与寒、表与里每多合并出现,甚至寒热错综的情况也经常可以见到。这在临床上应当特别留意。此外,痢疾必须与泄泻有所鉴别,因为二者同是肠胃发生的病变,在汉晋时代,常常把这两种病患混合称为下利(见《金匮要略》)。所以朱丹溪特别指出二者的区别,他说:“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杂下,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从这样的记载可见,古代也认为痢疾的病况是重于泄泻。至于如何辨别痢疾的轻重,兹分为轻症、重症及险症列表如下,以供临床上的参考。
表1 痢疾的轻重辨别
(二)用药
下列各方,皆为治疗痢疾效果很好的药剂,可以随证选用。
1.人参败毒散
处方:人参三钱,羌活三钱,独活三钱,茯苓三钱,川芎三钱,枳壳三钱,柴胡三钱,桔梗三钱,甘草一钱半。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噤口痢不食者,加陈仓米三钱,名仓廪散。
主治:痢疾初起,寒热迭作,头痛身疼,无汗,脉浮紧,腹不和而滞下者。
2.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
处方:葛根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荆芥穗二钱,防风三钱,银花三钱,甘草一钱。
主治:痢疾兼有表证,身痛头痛,恶寒发热,口渴,脉浮数者。
3.香连丸
处方:黄连二两(以吴茱萸一两同炒,去吴茱萸不用),木香五钱。
上二味研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主治:下痢赤白,白多于赤,腹痛,里急后重。
4.黄芩芍药汤
处方:黄芩一两,芍药一两,甘草五钱。
主治:痢疾热证,脓血稠黏,腹痛后重,身热脉洪。
5.白头翁汤
处方:白头翁五钱,黄连三钱,黄柏三钱,秦皮三钱。
主治:热痢下重,肛门灼痛,欲饮水者。
6.大承气汤
处方:大黄三钱,芒硝三钱,厚朴三钱,枳实三钱。
主治:痢疾实证,腹中满痛,烦躁闷乱,脉沉实有力,舌苔黄燥,或噤口痢属实者。
7.芍药汤
处方:芍药三钱,当归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槟榔三钱,木香二钱,炙甘草二钱,大黄三钱,官桂二钱。
主治:下痢脓血,后重窘痛。
8.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四钱,黄芩二钱,芍药三钱,阿胶三钱,鸡子黄二枚。
主治:赤痢下血,虚烦不得眠,脉虚弦者。
9.驻车丸
处方:黄连三钱,干姜二钱(炮),当归三钱,阿胶三钱。
主治:老年久衰及新产患痢,下脓血不止者。
10.真人养脏汤
处方:人参三钱,当归二钱,肉桂二钱,诃子二钱,木香三钱,白术二钱,肉豆蔻二钱(面裹煨),白芍三钱,甘草一钱。
古方有罂粟壳,今禁售,故不用。
主治:痢疾日久不愈,脐腹疼痛,后重脱肛。
11.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芪三钱,党参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陈皮三钱,升麻五分,柴胡一钱半,白术三钱(姜枣煎)。
主治:痢疾虚证,自汗畏风,食少体倦,或脱肛者。
12.桃花汤
处方:赤石脂一斤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半升。
主治:虚寒下痢,脓血不止,日久滑脱,小便不利。
13.附子理中汤
处方:附子三钱,人参三钱,白术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一钱。
主治:虚寒下痢,便色黯秽,或白如鼻涕,食欲不振,四肢逆冷,脉沉细微,或服凉药而下痢益甚者。
14.至圣丹
处方:鸦胆子(三至五岁服二十粒,十余岁服三十粒,成人服四十粒)。
取鸦胆子仁用桂圆包裹,小儿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空腹吞下。倘次日腹中疼痛,用白芍三钱、甘草三钱,煎汤服之,立愈。
主治:冷痢及休息痢日久不愈者。
15.乌梅丸
处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川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黄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为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物。
主治:久痢不愈,身体衰弱,饥不欲食,干呕腹痛。
四、预防
1.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吃生冷和不洁净的食物。
2.注意水源和饮水消毒。
3.灭蝇灭蛆,厨房饭厅多设纱罩。
4.患者的排泄物要进行适宜的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