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色
【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释义】人体尽管有形态上的构造,如果离开精神气血的活动,则整个生命无以体现。精神气血通过血脉的运行以灌溉全身,从而形成机体内外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统一机制。机体任何情况的改变,无不以精神气血为先驱,诊脉的作用即是从精神气血活动的变化中,探索机体各部的病变反映。本节即是中医学平脉辨证的原始论述,专门论述切脉的意义及其有关辨证方法。本节第一段,首先指出了诊病的时间,以早上为最适宜,因为身体经过一整夜的休息,精神气血均处于极端平静的状态,同时未进饮食,经络气血的运行也很调匀,没有受到扰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脉诊,就更容易正确掌握和了解人体正常或异常的情况,从而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整个人体的生理活动是建立在以阴阳为代表的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之上。阳主动,阴主静,切脉的动静,即可测知人体阴阳变化,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佐证。但是疾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仅仅局限在脉的一方面诊断,很难得出全面的正确的结论。切脉必须同时结合望诊,即是一面用手指按脉,一面用眼观察患者的眼神、面部气色,以及五脏六腑表现的虚实症状、形体的肥瘦强弱,然后把色脉内外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辨清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掌握生理与病理的关键,对疾病生或死做出决定性的判断。
【原文】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释义】切脉的部位,一般都在手腕的寸口,上部曰寸,下部曰尺,寸尺之间曰关,故分寸、关、尺三部,各部有其所属的脏器与部位,尺部是脉的根本,故以尺为起点。尺脉的两侧都是候季胁的部位,季胁是指肋骨以下。尺脉再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尺里,用以候腹部的疾患,所谓腹者,包括大小肠、膀胱命门。后半部为尺外,用以候肾脏的疾患,左右两肾皆在其中。中附上即是左右尺寸之间腕上一部分,这里是脉的中点,是尺寸交关之处,同样各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左手的前半部分靠近寸脉为左内,用以候胸膈的疾患;后半部分靠近尺脉为左外,用以候肝脏的疾患。右手的前半部分靠近寸脉为右内,用以候脾脏的疾患;后半部分靠近尺脉为右外,用以候胃的疾患。上附上即是寸脉靠上的一部分,右寸的前半部分为右外,用以候肺的疾患;右寸的后半部分为右内,用以候胸中的疾患。左寸的前半部为左外,用以候心的疾患;左寸的后半部分为左内,用以候膻中的疾患。
总的说来,部位候病的分配方法是寸为前、尺为后,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前部脉位候身体前部的疾患,后部脉位候身体后部的疾患。不仅如此,即尺寸以外,亦可按此类推。如寸脉以上至鱼际部分,可以候胸喉部位的疾患;尺脉以下至尽于尺部,可以候少腹、腰、股、膝、胫、足部等疾患。
【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患者,医不病,故为患者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释义】脉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来源于呼吸,故呼吸与脉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人呼气时,脉跳动二次,吸气时脉亦跳动二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加以呼吸过程中有时时间稍长一点,一息的脉动可以达到五次,这都是符合正常无病的脉象。古时诊脉,利用平常人与患者的呼吸和脉象两相对比,来计算脉跳动的次数。没有病的医生,调匀自己的呼吸作为诊病时测知患者脉动的标准。如果呼气和吸气时,脉搏跳动仅各有一次,是由于正气衰,无力鼓动血脉的运行,而出现脉动少于常人之一半,故称为少气。与此相反,一呼一吸,脉跳动各得三次,并且发现有躁急的现象,再兼之尺部以下的肌肤发热,这就证明患者的内热较盛,这是属于温病脉症的表现。如果尺肤不发热,而脉来滑利者,属于风邪为病。因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故脉象流行,因系外感,无内热相并,所以尺肤不热。如脉象往来艰涩,这是属于痹病,气滞血少,营气不得畅行的脉象。一呼脉跳动四次以上,即一息脉已八至有余。这是属于心阴虚竭到了极度,阳气无所依存,故断定必死。如果脉搏停止跳动,不能扪及,是心气已绝,当无生理,但见于暴病的闭脉不在此例。至于脉来忽快忽慢,是人身的气血循行已经失去了规律,生机将要断绝,故主死亡。
【原文】《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释义】本节是对于人身经脉运行的一种揣度,认为分布在整个人体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凡二十八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隧,一呼脉身三寸,一息共得六寸,一昼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计循环全身五十周。这是当时估计的数字,与实际情况是否相合,还有待于现代科学的证明。血流运行全身一周的时间,不难用现代科学方法测知的。古人限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得出精确的数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脉运行一日一夜,凡五十周,它的作用是为了营养五脏精气。如果脉行失去常规,与上数不相符合,系脏气亏损,营养不能持续的表现,这叫作狂生。狂是乱妄的意思。就是说发现此种脉象,尽管日前还能勉强维持生命,但都不是正常的。
经脉为什么一昼夜必须循行全身五十周呢?主要是使五脏受到应有的精气,然后才能分别产生功能,以维持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故按患者的寸口,计算脉动的次数,可以体会脏气的盛衰。如果脉来五十至而中间不见一次间歇,这说明五脏正常受气。如果脉来四十至而中见一次间歇,是一脏不能受气。按此类推,直至脉不满十至即出现一次间歇,为五脏无气。所谓无气,意味着五脏的生机已将断绝。经脉与脏腑仅有本末之分,因之脉搏间歇次数的多少,可以诊断脏气亏损程度,它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根据《难经·十一难》的记载:“经言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随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返,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依次类推,方知以下所说二三四五时,当从这运而应,属肝脾心肺无疑。
脉来五十至而不见一次间歇,系属正常脉象,根据脉动的至数可察五脏之气,至于在出现歇止脉的同时,兼之脉来忽迟忽数,可知死亡的时间当不远了。
【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释义】宇宙之内,天地之气有了或阴或阳的变化,万物亦必与之相应。如春季之温暖,即为夏季暑热的开端;秋季之清凉,即为冬季寒冷之先兆。而人身血气之运行,在此阴阳变化之中,亦将随之而有所升降,以规矩权衡来作为比喻。规是为圆之器,形容春日阳气发生圆动活泼,而人之脉象亦比较流畅;矩是为方之器,形容夏日阳气极盛,方正难折,而人之脉象亦比较洪大壮实;衡是持平之器,形容秋季阳极阴生,而人之脉象亦由洪实而转向平和;权是下坠之势,形容冬季阴气较盛,而人之脉象由平和而转为下沉。这都是按照阴阳升降之理,合于脉象四时之变。因此冬至节之后,经过小寒、大寒两个节气四十五天,到了立春,天地的阳气渐渐向上升发,而阴气便渐渐下降;到了夏至节以后,过小暑、大暑两个节气四十五天,以至立秋,阳气达到极限,天地的阴气渐渐上升,而阳气便渐渐下降。这就是天地的阴阳升降有一定的时令为期。由天地阴阳的盈虚消长,人的脉象也就随之而变迁,表现出春规夏矩、秋衡冬权的不同情况。万一到了一定的节气而脉象不与四时相合,甚至有时出现相乘或相克的脉象,这就可以诊断出病在何脏,且可据此以判断疾病的死期。
【原文】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释义】在四诊中,切脉是一项极细微的工作,必须潜心体察始能得出疾病的真实情况。疾病虽然变化万端,总不能出乎阴阳两途,而阴阳的消长与四时的衔接,又必须运用五行学说来加以分析。冬至阴极而阳生,夏至阳极而阴生,木旺于春,火旺于夏,金旺于秋,水旺于冬,土居中央灌溉四旁,为脉中之胃气。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脉象必须与时令相应,这是主要条件之一。掌握了脉象,印证了时令,然后不足当补,有余当泻,不失机宜,与天地之气不相悖谬,则用之于临床,方可能决人之死生。
【原文】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释义】因此在诊断的时候,听取患者发音的高低清浊,辨识出为宫、商、角、徵、羽;观察患者气色的鲜明晦暗,辨出青、黄、赤、白、黑。结合肝、心、脾、肺、肾五脏,总的说来,归纳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辨识虚实寒热,则必须取决于脉,然后决定阴阳……所以,脉诊在四诊中为最重要的一环。但是持脉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虚”和“静”两个字。“虚”是医者方面,必须做到心中毫无杂念,精诚专一;“静”是病者方面,必须做到清静,毫无扰乱。二者互相结合,长期保持,对于诊脉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自然界的环境一年之中有四季寒暖的不同,人身脉象各有一定的表现。春日阳气渐升,脉得春气逐渐浮动,但是未能全出,以“鱼在波”形容灵动活泼之状,与上面所言“春应中规”可以对照理解。到了夏日,阳气大盛,脉得夏气,洪盛于外,如水之泛涨,表示出宇宙一切生物都是有余之象,与上面所言“夏应中矩”可以对照理解。到了秋日,阴气微升,阳气微敛,脉得秋气,洪盛之象渐减,一部分需要蛰伏的昆虫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都纷纷准备潜藏,与上面所言“秋应中衡”可以对照理解。到了冬日,阴寒大盛,阳气内伏,脉得冬气,亦沉伏在骨,所有蛰伏的昆虫,也都蛰藏得分外周密,这段时期田野工作较少,大多致力于室内工作,既可以避免严寒的侵袭,又可使工作不致松懈,与上面所言“冬应中权”可以对照理解。总的说来,要知道脉在人身内部的阴阳,就必须细心寻按;要知道外面环境对于脉象所引起的影响,就必须按照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周而复始,细心体会。此六者是持脉之大法,必须首先明确,然后对于四季应有的常脉,以及脉的病变在内在外,都可以分析得比较清楚。
【原文】《素问·玉机真脏论》: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释义】四时气候的不同,影响到人体脉象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四时正常的脉象,才能在不同的季节内确切地鉴别其他的病脉。本节及以下四节,即对于四季中五脏的正常脉象与病脉做了详细论述。
春天的脉象称之为弦,这是人体肝气活跃的一种表现,因为春季是阳气升发,草木向荣,一切生物的升发能力都特别旺盛,而人体气血的活动也像新生树枝一样条达舒畅,所以脉来的形象是端直而长,状如弓弦。但因此时阳气初生,还没有达到壮实,故弦脉之中带有软弱轻虚流利的气象。万一脉来的力量过甚,这是与初生之阳不相符合的,是为太过,属肝气有余的表现,病变多在阳分。脉来无力而微,是为不及,为肝气不足的表现,病变多在阴分。所谓病在中或在外,即阴主内、阳主外的意思。春脉太过所主的病变,是使人善怒,因怒为肝之志,《气交变大论》云:“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眩冒颠疾”,原文作“善忘”,疑有错误。神思恍惚,头昏目眩,以及一切颠顶之病,皆为肝太过的表现。不及则使人胸痛并牵引背部,或两侧季肋作胀。因肝脉贯膈布肋,肝气不足,则气血郁滞不舒,发为痛胀的疾患。
【原文】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释义】夏天的脉象称之为钩,这是人体心气旺盛的表现,因为夏天气候炎热,万物盛长,人体内部受到外界气温影响,气血的活动更加趋向肤表,反映在脉象上,也形成了来势盛大去势稍衰、形如带钩的脉象。如与这样的脉象相反,便是病脉。如果脉来盛去时亦盛是为太过,主心气有余,病变多见于体外;脉来时不盛,去时反盛,是为不及,主心气不足,病变多见于体内。夏脉太过,使人全身发热,肌肤疼痛,遍体出现浸淫疮疖。这是由于心火太盛,血分受热,热邪浸入经脉所致;其不及则使人烦扰不安,在上则见咳嗽,唾涎沫,在下则为矢气下泄。这是由于心阳衰微,神不能安,故虚烦时见。又因心为君火,火衰则不能温养五脏,故上见肺寒而水气不化的咳唾,下见肾气不能收纳的气泄。
【原文】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释义】秋天的脉象称之为浮,这是人体肺气清肃的表现。因为秋天阳气渐衰,谷物收获,人体的气血活动也逐渐向内部收敛,所以秋日的脉象反映在肤表部分是轻虚以浮、来急去散的。如果脉来虽是浮在皮毛,但中央坚实,两旁无力,这是肺气有余,谓之太过,主病见于体外;如脉来浮而微细无力,这是肺气虚,谓之不及,主病变见于体内。太过则肺气壅滞不行,气向上逆,肺的腧穴在肩背,故背部疼痛,肺在志为怒,故有抑郁不快的情绪出现;肺脉不及,则使人喘息,呼吸气短,咳嗽。由于肺气不能下达于肾,肾阴无以上承,以致火气浮游,痰涎上泛,故气逆咳血,喉下可以听到喘鸣的声音。
【原文】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释义】冬天的脉象称之为营,这是肾气闭藏的一种表现。因为冬时气候寒冷,万物闭藏,人体的气血活动也更加收敛,所以脉来沉而搏聚不散,有如营垒一样。如果脉来如弹石,坚硬搏指,为阴气过盛,寒水不化,谓之太过,主病变见于体外;如脉来虚数,为肾阴枯涸,此谓不及,主病变见于体内。太过则阴气盛,阳气衰微,作强无力,四肢懈怠,举动不灵,这种情况叫作解,呼吸气短,懒于言语,肾脉行于脊,虚则寒气乘之使脊脉作痛,其不及则阴精阳气同时俱虚,阴精虚则火动于中,故心悬为饥,小便清黄混浊不定,阳气虚则肾旁之中部位自觉清冷,脊中痛,气化不行,则尿液潴留于膀胱,故少腹胀满。
【原文】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释义】以上四节说明,肝、心、肺、肾均分别主应四时,所以它的脉象循春夏秋冬的时序而有不同的变化。惟脾脉在五行属土,独居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四旁的脏器,所以脾主旺于四季,与其他脏器有所不同。脾脏的善恶,也不同于其他四脏。正常的脾脉,不可能看到独特的表现,这是因为脾的正常功能只能从各脏去体现,各脏无病,即证实脾的运化正常。万一脾有病时,其他脏器因失去应有的后天精气的供给,亦从而发现病象,所以恶候便发现了。脾的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脉来状如流水,盛大鼓指,此谓太过,属于脾湿过盛。湿盛则清阳不能运行于四肢,使四肢重着不举,病变见于体外。一是脉来锐利,硬而短小如鸟喙,此谓不及,主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各脏。各脏之精微气虚,则九窍都不得通利,完全失去脾所应有的和缓之象,称之为重强。这是脾气不能灌溉四旁,使整个机体都沉重而拘强的病态。
【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释义】胃主受纳水谷,源源不断地供给所有脏器组织营养物质,以维持整个生命活动,所以胃气为人身的根本,又称为常气,一刻也不可缺少。胃气体现在脉象上,为具有一种从容和缓之象,常见于健康无病的人。假如人病至胃气败绝的阶段,不能受纳水谷,脉象上也不从容和缓,即为大逆之症,难于救药,故曰:“逆者死。”
四时五脏的脉象表现,有平脉、病脉、死脉的差异,其中均以胃气的多少有无为主要关键。如春为木旺,其应在肝,肝脉当弦,但是宜从容和缓之中微见弦象,始为无病的平脉。假如脉过于弦硬而少冲和之象,是肝气太强,胃气损伤的证候,故断为肝病。如脉来弦而急躁,完全没有冲和的胃气存乎其间,这是胃气已绝的表现,故断为死症。若脉来有胃气,而兼见毛脉,毛脉主肺,肺属金,应见于秋,春得秋脉,是金来克木,但时当木旺,且胃气尚盛,木虽受克,犹能暂时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而不即发病,待到秋季,则金气当令,木气愈受克,即不免于病。若在春季已有显著的毛脉出现,而又缺少胃气,这说明肝气不足,肝虚则肺金乘之,故当即发病,不会等到秋季。春天阳气升发,肝木当令,故脏真汇聚布于肝,肝主筋,肝之精气充养筋膜,故肝藏筋膜之气。
夏是火旺的季节,其应在心,心脉当见钩象,但只宜从容和缓之中微见钩象,始为无病的平脉。假如脉过于盛大而少冲和之象,是心火偏旺,胃气偏衰的证候,故断为心病。如脉来但见钩象,完全没有冲和的胃气,此属胃气已绝,故为死症。若脉来有胃气,而兼见沉下如石之脉,石脉主肾,肾属水,应见于冬,夏得肾脉是水来克火,但时值火旺,且胃气尚在,火虽受克,犹能暂时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而不即发病。待到冬季水气当令,火愈受克,即不免发病。若在夏季已有显著的石脉出现,而又缺少胃气,这说明心火不足,心虚则肾水乘之,故不会等到冬季,便即时发病。夏天阳气旺盛,心火主令,故脏真汇聚散布于心,心主血脉,心之精气充养于血脉,故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为土旺的季节,其应在脾,脉当应微见软弱,但只宜从容和缓中微见软弱,始为无病的平脉。假如脉过弱而少冲和之象,是脾湿太盛,胃气不足的证候,故断为脾病。若见四时互相更代的弦、钩、毛、石之脉,完全没有冲和的胃气,此属胃气已绝,故为死症。若脉来有胃气,但软弱中兼见石象,石脉主肾,肾属水,长夏得肾脉,是水来侮土,但时值土旺,且胃气尚在,土虽受侮,犹能暂时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而不即发病,待到冬季水气当令,土虚不能制水,而反愈受其侮,即不免发病。若在长夏已有显著的石脉出现,而又缺少胃气,这说明脾气太衰,脾虚则水气泛滥,故不会等到冬季即发病。长夏脾土主令,故脏真俱散布于脾,脾主肌肉,脾之精气充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
秋为金旺的季节,其应在肺,肺脉当见毛象,但只宜于从容和缓之中微见毛象,始为无病的平脉。假如脉来过于轻浮而少冲和之象是肺金偏旺,胃气偏弱的证候,故断为肺病。如但见毛脉,完全没有冲和的胃气,此属胃气已绝,故为死症。若毛脉兼见弦脉,弦脉主肝,肝属木,应见于春,秋得肝脉,是金气偏衰,不能制木,木反乘肺的现象。但时值秋季,金虽受侮,犹能暂时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不即病。待到春季木气当令,肺金便不能制约了,即不免发病。如果秋脉弦甚,是金气无权,木横无畏的表现,则不会等到春季便即病。秋天肺金主令,因肺位于上焦,故脏真高于肺,肺司呼吸,主调节全身之气,故能运行营卫阴阳。
冬为水旺的季节,其应在肾,肾脉当见沉石之象,但只宜于从容和缓之中微见石象,始为无病之平脉。假如脉来过于沉石,而少冲和之象,是水气偏盛,胃气偏虚,故断为肾病。若但见石脉,完全没有冲和的胃气,便是胃气已绝,故为死症。若石脉中兼见钩脉,钩脉主心,心属火,应见于夏,冬得夏脉,是水气偏衰,不能制火的征象,但时值冬季,水虽受侮,犹能暂时维持其正常之生理功能而不即发病。待到夏天火气当令,则火气愈盛而水气愈衰,即不免于病。若冬季有显著的钩脉出现,而缺少胃气,是水气无权,火无所制的表现,故不会等到夏季便即时发病。冬天肾水主令,因肾位于下焦,故脏真下于肾,肾主骨髓,肾之精气充养骨髓,故肾藏骨髓之气。
本节说明平人四时的脉象虽有不同,总以胃气为本。
【原文】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词解】虚里:穴名。位于乳下心尖搏动处。
宗气:为水谷所生之精气,积于胸中,为十二经脉之宗。
盛喘数绝:指虚里跳动过甚,如喘息而有断绝之象。
结而横:结块横滞于左胁之下。
【释义】胃脉之大络,称为虚里,从胃贯膈上络于肺,而出于左乳之下。其脉搏动的情况,隔着内衣可以看到。脉中之气,为胃中水谷精微物质所生,常积于胸中,上出喉咙,循肺系,贯心脉以营养全身,为全身十二经脉动气之根本来源,所以称之为诸脉的宗气。脉的搏动也就是宗气在搏动,因此说脉就是宗气。换句话说,就是人身脉之所以动是因心动的影响,故脉搏与心的搏动是一致的。
若患者张口喘息,虚里部位到有数急跳动,且中有断绝之象,这是因为宗气虚衰,气机不能调畅,以致胸中空虚的表现,故称病在中。若在左胁部位,有结块横阻,便是肝胃之气积滞,而不属于心。若虚里部位停止跳动,不能恢复,是宗气断绝,心脏已停止搏动,故曰死。若左乳下部的跳动较快较显,是为宗气不固,向外漏泄的表现。
【原文】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词解】间脏:张志聪:“间脏者,相生而传也,不间脏者,相克而传也。”
未有脏形:不见本脏之脉象,而反见他脏之脉。
真脏脉:凡但见弦、钩、毛、石之象,全无胃气者为真脏脉。
【释义】病与脉相合的谓之从,如阴病脉细微,是阴病见阴脉,阳病脉洪大,是阳病见阳脉。病与脉相反的谓之逆,如阴病见阳脉,阳病见阴脉之属。脉病相从的,易于痊愈,脉病相逆的,治疗比较困难。人的脉象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不相同,如春为弦脉,夏为钩脉,秋为毛脉,冬为石脉,均为脉得四时之顺,这是人身精神气血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内外环境相互协调和统一的表现,即使有病也无甚大害。如果脉与四时相反,如春应弦而得毛脉,夏应钩而得石脉,即说明病势严重,难于治疗。又如疾病的转变,不是相间的传其所生的脏器,而是直接传其所克的脏器,如肝病传脾、脾病传肾之类,医治起来是相当棘手的。
脉象有与四时不相顺应的,即到了一定的季节不呈现本脏的脉象,而反见他脏之脉。如像春夏得瘦小脉,秋冬得浮大脉,均为与四时相逆之脉。因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活动趋向于表,脉不应过于瘦小,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活动趋向于里,脉不应过于浮大。再推而言之,凡病与脉相反的也是逆象。如患风热,本属阳邪为病,脉宜浮大,今反见平静;患泄利失血,系伤阴耗液,脉宜虚细,今反见浮大;内有积滞,症属中实,脉当见沉实,今反见虚象;病在肤表,症属外症,当见浮滑,反见涩坚。凡此都属于脉症不合与脉反四时,基本上是相同的道理。
水谷是营养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人若断绝了水谷,便会死去。而胃气更是生成于水谷,故水谷是胃气的本源。胃气通过经脉的环流以营养脏腑,故各脏器必以胃气为本。如果但见本脏所独具的脉象,而全无冲和之气,这叫作无胃气的真脏脉。脉无胃气,说明脏腑已失去后天的物质营养,不能继续维持生命活动。如肝脉但弦、肾脉但石之类,即为不得胃气的真脏脉。另外,还有一种是完全失去本脏应有的脉象,如很明显的肝病而不见弦脉,很明显的肾病而不见石之类,这也是由于胃气不能灌溉各脏,致使本脏无气,与真脏脉不得胃气的道理是相同的。
【原文】《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释义】诊治疾病,必须事先进行全面的观察,对患者的形体、神色、面容做详细诊视,并仔细辨别脉象的盛衰,探问得病的新久,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力求做到全面了解病情,得出正确的诊断,然后才可能针对病情,抓住时机,及时治疗,始不至于延误病情。
凡是患者的形体壮盛,而神气亦壮盛,或形体衰弱,而神气亦见衰弱,这都是神与气相称,是容易治疗的。患者颜色润泽而明朗,为精气未败,易于治疗。脉象与四时气候相合,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等脉,顺四时的也易于治疗。脉来软弱而滑,为有胃气,胃气存则脏气有所资养,故虽病亦易治,应当适时进行治疗。
若患者的形体与神气不相一致,表现此盛彼衰,或彼盛此衰,这种情况是比较难治的。患者颜色晦暗焦枯,失去润泽,为精气衰败,也属难治。若脉初来缓和,以后逐渐有力而坚硬,是邪盛正虚,主病情恶化。若脉与四时相逆,是身体脏气与自然气候失去协调作用,故也难治。在临床上必须留心观察形气色脉四方面不能相应的情况,有所发现即将之告诉患者家属,使之了解预后的良否,便于做适当的安排。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即根据五脏与四时的生克关系,在某一季节出现所不胜之脏的脉象,如春属木,脉应弦,但得肺脉。夏属火,脉应钩,但得肾脉。秋属金,脉应毛,但得心脉。冬属水,脉应石,但得脾脉。再加之脉来重按无根,沉涩而不流利,证明肾气已败,各脏无所,因之呈现出与四时相反的脉象,称为逆四时。
“未有脏形”以下一段,内容与《平人气象论》所述大体相同,不再详释。惟“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坚实”与前述“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之义似觉相反,据张隐庵解释:“在中脉实,邪实于里,在外不实,脉虚于外也。此言风寒之邪自外而内,上章论尺脉之气从内而外,故二句相反。”
【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释义】正常人的心脉,脉来如连续的珠,柔和滑利,这是充满胃气的平脉。心属火,旺于夏,故在夏季更应以胃气为本。若心脉来时,急促不安,但中见微曲而不呈钩象,则是心的病脉。若心脉在浮取时,有微曲之象,而重按又牢实坚强,像摸着带钩一样,全无冲和之气,这是心的死脉。
【原文】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释义】正常人的肺脉,按之如榆树上飘落下来的榆荚,轻浮和缓,这是充满胃气而有微毛之象的平脉。肺属金,应于秋,故在秋季更应以胃气为本。若肺脉来时,不上不下而中,往来俱见弦硬,而无轻浮的现象,如按鸡的羽毛一样,是肺的病脉。若肺脉来如水面上浮之物,浪荡无根,或如风吹着鸟兽之毛,散乱无绪,这是肺的死脉。
【原文】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释义】正常人的肝脉,按之如长竿末梢,和缓弦长,柔和应指,这是充满胃气而有微弦之象的平脉。肝属木,旺于春,但春脉不得过弦,仍应以胃气为本。若肝脉来时,显得十分有力而圆滑,像摸着长竿一样,毫无柔和,与上面所说的长竿末梢显然两样,是弦而过甚,为肝的病脉。若脉来急弦搏指,如新张弹弓之弦,毫无冲和的胃气,这是肝的死脉。
【原文】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释义】正常人的脾脉,按之起伏分明,和缓柔软,像鸡足缓行从容落地一样,这是充满胃气而微软弱的平脉。脾属土,旺于长夏,虽时令夹暑未尽,但脉应柔和。若脾脉来时,强急不和,如鸡举足一样地疾急,是缺少冲和之气,为脾的病脉。若脉来坚锐太过,像鸟嘴之前锐后钝,鸟爪之硬而不柔,或如屋上漏水点滴无伦,或像流水一样去而不返,以上均为脾绝,而经脉亦见脾病的死脉。
【原文】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释义】正常人的肾脉,与心的钩脉,流利不绝,大体相似,按之比较坚实有力,这是充满胃气而有微石的平脉。肾属水,应于冬季的寒冷气候,脉虽沉但要滑利。若脉来时,像牵引葛藤之状,脉象不清,重按之坚硬搏指,是肾的病脉。若脉来较硬,如双方争夺绳索一样,或如弹石一样坚硬,毫无冲和的胃气,这是肾的死脉。
【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释义】不论内因或外因引起的疾病,都影响人身气血的正常活动,因此脉象随之发生变异,有太过或不及的表现,临床上即可据此来帮助诊断疾病。如寸口脉来应指而短,短是脉下不及尺,根据以上候上的原理,故为头痛。如寸口脉来应指而长的,长是过于尺部,根据以下候下的原理,故为足胫痛。如寸口脉来急促,浮而鼓指有力,是为气上或郁滞不解的表现,故主肩背痛。若寸口脉来沉而坚硬,沉为在里,坚为邪实,故主病在内部。若脉来浮大有力,是感受外邪的表现,故病在外部。若寸口脉来沉弱,脉沉而弱是正气虚而外邪深入于里,故主发寒热或疝气,或为癥瘕,或少腹疼痛的疾患。寸口脉沉而横,横是兼见急数的现象,属肝胃有积,肝积则胁胀,胃有积则腹中痛。寸口脉沉,但见急促,是阴虚火热内郁,不能外达,故主有寒热症状。总的说来,凡脉往来流利,按之有力者,为阳盛于表,故病变见于体外。脉小实而坚,比较踏实,为病变见于体内。脉小弱而兼见涩滞,属于气虚血少,常见于久病。脉浮滑而兼见急数,是邪气外盛,常见于新病。脉来弦急,为阴邪积滞,主疝瘕少腹痛的疾患。滑为阳脉,风性善动,亦为阳邪,故脉滑为风病。涩为阴象,主血不足,故脉涩为痹病。脉缓而滑利,缓为胃气的体现,滑为阳盛的微候,故病热中。脉盛而紧,盛为气有余,紧为邪气盛,故中气阻滞而病胀满。若臂部的血脉多见青色,是血液凝滞的表现,常见于气虚血少的患者,故当有肢体极度困倦的症状出现,叫作解。患者能安于睡卧,是没有神气的表现,但是脉见盛大,阴证而得阳脉,这种脉与证彼此矛盾现象是阴虚阳无所附,常见于大出血的患者。尺肤不润泽而涩滞但脉却滑利,尺涩为津液不足,脉滑是阳盛于表而不内潜,为汗多伤津之候。尺肤冷而脉来细弱,是脾肾阳虚,故主泻下的疾患。尺脉粗而尺肤常觉热的,是真阴不足,津液枯不能润泽,内热有余,故为之热中。
【原文】《灵枢·论疾诊尺》: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以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
【释义】本节所述内容系单就患者的手腕皮肤的表现,来判断病情,亦属于望诊的一部分。目窠上为外眼睑下方部位,系脾脏所主。该处发生轻度水肿,如新卧起之状,乃是土不制水的一种表现。由于水气上来,颈部的人迎脉搏动更加显著,影响及肺,故时而作咳。水浸渍于四肢的皮肤之下,故压之有凹陷,不能放手即起,以上均属风水肤胀的征候。尺肤光滑润泽为病风,因风为阳邪,善于开发肤腠,故尺肤的表现光滑而淖泽。上面所说过的解安卧的病者,万一日见瘦弱,并发现恶寒发热的症状,是阴阳俱虚、寒热错杂的表现,故为不治之病。风与痹的区别,是以尺肤滑而润泽者,属于风病。尺肤涩滞不滑者是血气虚少,不足以营养肤表,属于痹病。尺肤粗糙像干枯的鱼鳞一样,是脾虚不能营养肌肤,脾土既衰,水便得浸淫其间,此种症状多见于溢饮的患者。尺肤热甚而脉象又见盛大急数,是热邪充斥体内的表现,故知病温。如果尺肤虽热而脉不急躁,仅见盛大滑利,是邪气渐退,正气将近恢复的现象,病当不久即愈。尺肤冷而脉又细小,为中气衰微,脾阳不振,故当病泄下,由于中气不足,故言语行动均少气无力。尺肤灼热如火,全身症状先热而后寒,这是少阳病的寒热往来之候。又或尺肤先冷,久持之逐渐转为高热,亦属于寒热往来之类。肘在上,手在下,故肘部应腰以上,手部应腰以下,故肘部发热者,为腰部以上有热。手部发热者,为腰部以下有热。肘部内侧为三阴经脉所循行之处,故肘内独热为胸膺部位有热。肘部外侧为三阳经脉循行之处,后者属背,故肘外独热,属肩背部位有热,自肩至腕为臂。臂中独热者,内侧属阴,主热在腹,外侧属阳,主热在腰。肘后皮肤粗糙涩,其下三四寸处,位于三里之下,属于阳明大肠经脉,此处发热,故主肠中有热,发冷是肠中有寒。手部鱼上白肉有青色血脉出现,是血脉凝滞,胃中有寒的征象。尺肤灼热,颈部人迎脉大的是血热沸腾,故当主失血。尺肤坚实粗大而脉象极为细小,是形有余而气不足的表现。再加上有烦悗欲绝的现象,是阴阳离绝的象征,故主立死。
【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释义】脉是全身容纳血液的管道,循行不息,营养各脏器组织,故称它为血之府。脉之虚实与血液之充足与否有很大关系,而血之所以能够循行,又必须依赖宗气的鼓动,故云气为血之帅。气和血是紧密配合而不能相离的,气有病必定影响及于血脉,所以脉长是元气充足的征象,元气充足则健康无病,故称气治。脉短是元气不充足的表现,故称气病。脉数是火气内盛,故当见心中烦乱的症状。脉大为病邪旺盛,故主病势向前进展。寸部脉大而有力,是病邪壅塞于上,使肺气不降,故当见喘息胸满等症。尺部脉大而有力,是病邪积于下,正气不行,故当见腹部胀满等症。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的为代,是正气衰弱的表现,故主气衰。脉来微细无力,亦属正气不足,故主气少。脉涩滞而不流利,为血少气滞,推动困难,故主心痛。脉来弹指,硬如鼓皮,毫不柔软,来时如泉水涌出一样的沸腾无序,是病邪很重的现象,故主病在进展。若面色更加憔悴,是血色已经败坏,脉来虽急劲,去则绵软无根,按之若失,像琴弦断绝一样,有来无去,故主死亡的征候。
【原文】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下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释义】脉粗大,是浮洪的情况,属阳有余阴不足,故云内热。脉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为来,从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为去。若脉来时较快是气之升多降少,同时脉象寸部较盛,尺部较弱,属阳气上盛。人身之气以下行为顺,上盛为逆,气上而不下,故主阳厥,痛在颠顶。如果脉来时较慢,去时较快,同时寸部较弱,尺部较盛,均是阴气下盛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不足则腠理空虚,卫外力弱,故恶风。因此伤风患者,具有恶风症状,均系阳气受病的缘故。脉来沉细而兼数,沉细为阴,数为有热,故主少阴热厥。若沉细数,按之散乱无序者,又当属少阴寒热错杂之症。脉浮而散是阴气竭而阳气上脱的征象。若兼急躁是阳热较盛,是邪盛于手三阳经的表现,故曰在手。凡是脉细而沉,系属阴脉,病在阴分,当为骨痛。若沉细而静,为阴寒较盛的表现,故病当在足三阴经。脉数动而中见一次间歇,数动是阳邪为病的脉象,间隙系血气被伤,热邪伤其气血,故有下泄及便脓血的症状。凡是发现病状,都可以通过脉诊去了解它的情况。脉象呈现涩滞,是阳气过盛的象征,由于阳气偏盛,则阴血相应地不足,血少气滞故脉涩。脉象呈现滑利,是阴气有余的象征,阴有余则血旺而流速,故脉见滑象。阳气有余则表实,故气不外泄,而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阳不足,故表虚,为多汗身寒。若阴阳均有余则阳外实而无汗,阴内盛而身寒。
脉象的表现,与疾病的症状表现有时并不完全一致,甚或脉症相反,因为症状的表现是它觉的或自觉的,不像脉象反映是由气血的循环通畅或涩滞所表现,因此在诊断上觉难辨时,必须取决于脉。譬如发病情况有如在表,而脉反沉迟,不见外浮,这是病者的心脏内部患有积聚,所以表症不见表脉。若发病情况有如在里,脉反浮数,这是病者全身有发热的表病而不是里病。若病情有如在上部,但是上部脉实,下部脉弱,则仍属病在下焦。由于肾阳虚衰,故有腰足清冷的症状。若病情有如在下,但是下部脉实,上部脉弱,则仍属病在上焦。由于卫外的阳气不足,寒邪得以乘袭,故有头项强痛的症状。重按至骨脉气不足的,为沉弱之脉,沉为气虚,弱为血少,气血俱虚,则筋骨失去煦濡,故见腰脊痛和全身疼痛或麻木不仁的症状。
【原文】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释义】人迎为阳明胃脉,如果人迎脉大一倍,则主病在少阳;若大于气口两倍,则主病在太阳;若大于寸口三倍,则主病在阳明。阳明主表,行气于三阳,阳邪甚,则阳明脉体大于寻常。脉大倍数之多少,与赋有阳气多少之经脉相应,故根据脉体之大小,可能识别病邪之阴阳及六经的层次。若人迎大于气口四倍以上,是阳热极盛,与内部阴精完全脱离,有格格不入的情况,称为格阳。
寸口为手太阴肺脉,用以候知人体阴气盛衰的脉位。如果寸口脉大于平常之脉体一倍,则主病在厥阴;大于平常之脉两倍,则主病在少阴;大于平常之脉三倍,则主病在太阴。因太阴主里,行气于三阴,故以寸口脉的大小与其平常脉体相比较而测知病变部位,亦与人迎脉候阳气相同。若寸口脉大于平常脉体四倍以上,是阴寒到达极盛阶段,不能与阳气相互联系,闭拒阳气于外,故称为关阴。
(此下原稿有脱漏)
【原文】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释义】关格的涵义除上所说的关阴格阳而外,还有脉象与时令不相符合的表现。如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亦称之为关格。如人迎为阳脉,主春夏;寸口为阴脉,主秋冬。故春夏人迎微大,这是脉之阴阳与四时的阴阳相一致的正常现象。如果四时上的脉象恰恰相反,就会产生有余或不足的病态。由于邪气过盛而引起正气不足的,应以邪气有余为主要病因;若因正气不足,而邪气太过的,即当以正气衰退为主要病因,这样在诊断和治疗上,才不致舍本逐末。若整个人体的阴阳某一方面偏盛到了极点,将使另一方面分崩离析,格格不入,这种情况称为关格。
【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释义】手少阴脉即心脉,心主血脉,妇女以血为主,若诊得心脉流利滑动,是血液充沛的表现。当妇女受孕后,胎在腹中,需要有足够的血量供给,因此生血的脏器及其所主的血脉,都较平时活跃,故心脉搏动较甚,为妇人怀孕的征象。
【原文】《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释义】阴脉主血,应于左手的脉位;阳脉主气,应于右手的脉位。如果诊得阴脉鼓动滑利,搏击指下,而阳脉都正常不变,与之有别,这是血液充沛,而非病脉。主妇人有孕的征象,与上面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相符合的。
【原文】《素问·大奇论》:脉至浮和,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释义】本节就不正常的脉象详细分析,以决定其死亡的日期。脉来如流水上面的波浪相逐,浮泛相合,极无根气,乃至一息十至以上,此非真有热象的数脉,而是精气衰竭,供不应求的表现,如果有此现象而不甚显著的时候,生命还有暂时延缓,但死亡的时间,也不过在三个月以内,由于季节的变更,衰弱的精气将难以支持也。
若脉来如柴薪燃烧时的火焰,恍惚不定,忽起忽落,这是心之精气耗散的表现。心为火脏,火气衰败,最畏水气,至冬季寒水之气旺盛,野草干黄的时候,即不免于死亡。
脉来如飘散的树叶,虚缓轻浮,这是肝精大虚的表现。肝属木脏,木气衰败,最畏金克,至秋季金气旺盛,木叶凋落的时候,即不免于死亡。
脉来如省亲问安的客人,忽来忽去,中间非常匆促短暂,即是形容脉搏有时阻塞不见,有时鼓动搏指,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为水脏,水气衰败,最畏土克,至长夏土气旺盛,枣花开落的时候,即不免于死亡。
脉来如泥弹之状,坚强短涩,全无冲和之象,这是胃气不足的表现。胃与脾同为土脏,土气衰败,最畏木克,至春季木气旺盛,榆树荚落的时候即不免于死亡。
脉来如横木格拒,长而且坚,按之不能上下,这是胆气不足的表现。胆属木,同于肝,木气衰败,最畏金克,至秋季金气旺盛,稻谷成熟的时候,即不免于死亡。
脉来如弦之直,如缕之细,这是真元亏损,胞精气不足的表现。胞脉系于肾,肾脉系舌本,胞气虚,当沉静寡言,今反而善言,是阴气不藏,虚阳外泄的现象,至秋季下霜的时候,虚阳消散,即不免于死亡。如果患者无言或少言,是肾气尚能内藏,未致外泄,故尚可治。
脉来如漆之绞合,左右旁至,缠绵不清,这是阴精阳气双方衰败的表现。阴阳并衰,当不免于死亡。如果虽有此现象而尚不甚显著者,死亡时间还可延至三十日。
脉来如泉水涌出,有升有降,只是浮鼓于肌肉之中,这是太阳之气不足的表现。太阳之气升泄,则阴精更加枯竭,故见呼吸乏力,若至冬尽春初,当能食到韭菜新苗的时候,寒水之气愈涸而阳气将愈加发泄,故不免于死亡。
(此处原稿有脱漏)
脉来有如喉间下垂的悬雍,浮短孤悬,有上无下,这是十二经腧气不足的表现。十二经腧穴分布,在背为三阴三阳转输气化之所,俞气衰败,至冬令严寒,河水结冰的时候,阴气盛而孤阳绝,各经脏气闭阻,故即死亡。
脉来有如仰卧之刀,刀刃向上,刀背向下,浮取若刀口之锐,按之则似刀背,坚大而钝,这是肾阴亏损。肾主藏五脏之精,五脏内郁热邪,独并于肾,故初发为寒热,久之肾精愈涸,腰脊部位之经脉愈虚,其人不能起坐,至立春时,阳渐盛而阴更亏,故当死亡。
脉来如丸,圆能流利,但无根气,按之不与手相值,这是大肠气不足的表现。大肠属阳明燥金,最畏火克,故至初夏火旺,枣叶生发的时候,即不免于死亡。
脉来如草木花叶,轻浮柔弱,不任下按,这是小肠气不足的表现。小肠与心为表里,小肠气虚,即心气不足,心气怯,故善恐,恐惧多疑,故坐卧不宁,或行或立,都注意于听取外来的声音,也是多疑的表现。小肠属火,火气衰败,最畏寒凉,故至深秋,清气大来的时候,即不免于死亡。
【原文】《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释义】本节对病者的形证脉息综合观察分析,而预测其死生。形体外盛,而脉象却细弱,并有气短、呼吸迫促的症状,这是外貌有余而内部空虚的表现。形体与脉症不相符合,正气败坏,故不免于危殆。若形体消瘦,而脉象反大,症见胸满喘息,是阴精消亡,阳无所附而上脱的征象,故为死症。总的说来,形体与脉气相称,显示出人身阴精阳气能够保持平衡,这是整个生命赖以维系的基础,故虽病并不随至于死。若脉来大小缓急互不调和,这是失去正常规律的病脉,若三部九候所见脉象都不相应,这是阴阳的统一机制已濒临崩溃,气血不能维持正常活动的表现,故不免于死。若在左右上下部位的脉象,虽与病情相合,但脉来鼓指有力,状如舂杵,这是阳热极盛的表现,主病势严重。若上下左右的脉象不与病情相应,而脉搏的至数时快时缓,不可能根据正常的呼吸来计算,这是心气衰竭的表现,故为死证。上中下三部,分别在头手足部候脉,若只是手部的脉象调和,而头足部所属的脉却失去正常,这是阴阳离乱的表现。上下之脉,根于中气,中气既虚,而上下之脉却不相应,无疑是各脏已失去中气的维系,为阴阳离绝的先兆,所以亦为死证。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若目睛内陷,则为精脱,主于死证。有取手足部位的络脉以验病情的方法,即用左手在患者足踝上五寸按之,用右手在患者的踝部弹之,以上所选择的两个部位均是肌肉较少、最易观察络脉动态之处,若在弹动之后,其动应手超过五寸以上,犹如虫行,从容和缓,这是气血冲和、阴阳协调的象征,故当无病。若脉动过速,中手如波涛滚滚,这是邪气太甚的表现,故主有病患。若脉动中手甚缓,迟迟不前,这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亦当主病。若脉之动,应手不满五寸,或弹之不相应的,是气血大衰,脉气已绝的表现,故死。凡是肌肉极度消瘦,肢体无力,不能支持动作的,是脾胃败竭,肝肾衰惫,脾主肌肉,肝肾主筋骨,肉脱身重,故死。中部,指两手气口,脉来忽快忽慢,无有常度,为心气衰败之征,故主于死。若脉搏的至数有间歇,又兼来盛去衰的钩象,主病在络脉,因为代脉主不足,而钩脉是心之常脉,心脉既然正常则代脉不病在心,而病变在于代心用事之心包络。三部九候之脉,其部位虽有上中下部的区分,但气血的贯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大小迟速均应一致,上下相等。若脉息有一候不一致,是人体阴阳不相协调,气血循行失去常度,故当发病。若脉息有两候不一致,为病情比较严重。若发展至三候均不一致,是人体气血循行已完全错乱,故当危及生命。因之要知道患者死生,必须根据脉象去分析和了解脏腑的情况,从而掌握整个人体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必须首先知道正常的脉象,然后才有可能辨别有病的脉象。如见真脏脉,必死于它所不胜的季节。又如足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下行足之外侧,如果是太阳气绝,其病当见下肢不可屈伸,死时目睛上视。这都说明脉诊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文】《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日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主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释义】大骨,指人体肩脊腰膝等部位的较大的骨骼。大肉,指人体肱臂腿臑臀等部位的较大肌肉。如果这些大骨失去应有的支持作用,致使肩垂项倾,腰重膝软,为大骨枯槁,是肾脏精气衰败无以营养骨骼。大肉陷下,肌肉惟脾所主,脾气衰竭,无以营养肌肉。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衰败,则气机之升降失职,故觉胸中气满,喘息不能自持,故于呼吸时肩背胸胁均有明显的振动,病情发展至此,预计死亡的时间,将不会超出半载。若某脏的真脏脉已见,便更可以预期将死于其所不胜之日。加之胸中痛,牵引肩项,是病已及心经,较前为甚,故预计死期,将在一个月左右。再加真脏脉已见,则照样可以预期将死于其所不胜之日。前症再加身热,肌肉消失,这是阴气耗散殆尽,如果再加真脏脉出现,当在十日之内死。骨枯肉陷,脾肾已亏,肩部下垂倾斜,这是骨髓内消的表现。因肾主骨,骨髓生成于肾,肾之精气衰败,则髓不足,而骨失所养,失去平衡状态,所以在行动上感到缺乏力气。如果真脏脉未见,尚可支持至一年的时间。万一真脏脉出现,就可以预期它死于其所不胜之日。
症见骨枯肉陷,胸中气满,再兼之肝气败,以致腹内作痛,心气败,以致神识不能自主,阴气消亡,阳气不敛,引起肩项背部发热,气血俱败,全身肌肉消瘦,五脏精气皆上注于目,五脏败症俱见,所以目眶下陷,出现真脏脉,精败神去,目不见人,故死亡在即。若视力犹在,当可见人辨物,为神气未脱,有暂时延迟生命的余地,但待至其所不胜的时候,亦不免于死。此外,有因元气暴伤而发生虚脱,和猝然受到邪气侵袭而致病的患者,症见五脏之气闭绝,五官不用,神志丧失,脉搏不动,呼吸停止,譬如堕伤和溺死的人一样。这种情况不能与以上为例,生死在于顷刻,死期是不能预断的。如果患者的脉搏终于停止不至,或往来一呼五六至,尽管他的形体和肌肉毫未衰败,真脏脉也未出现,仍然是属于死证之例。
【原文】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盛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释义】肝之真脏脉来,浮沉均见劲急,如按刀刃和琴弦一样,细急坚硬,端直而长,全无冲和之象,面色青白憔悴,皮毛焦枯断绝。这是肝脏精气败绝,金来克木的表现,故属于死证。心之真脏脉来,坚硬搏指,如按薏苡子一样,短小坚实,连续不断,至数不清,全无冲和之象,面色赤黑憔悴,皮毛焦枯断折。这是心脏精气败绝,水来克火的表现,故属于死证。肺之真脏脉来,大而轻虚,如以毛羽触及人之皮肤一样,极其轻浮无力,这是全无根气的表现,面色白两颧兼赤,憔悴不润,皮毛断折。这是肺脏精气败坏,火来克金的象征,属于死证。肾之真脏脉来,按之极度搏指,像弹石一样,沉而坚硬,全无冲和之象,面色黑黄憔悴,皮毛断折。这是土来克水,肾脏精气败坏的表现,属于死证。脾之真脏脉来,不仅软弱无力,更兼忽快忽慢,全无规律,面色黄中带青,干涩不润,皮毛憔悴断折。这是木来克土,脾脏精气败绝的表现,属于死证。以上任何一脏的真脏脉出现,均是属于死证。其原因是真脏脉纯属无胃气之脉,胃气来源于水谷,灌溉于各脏,故五脏皆受气于胃,而胃实为五脏之本源,胃气之所以体现在各脏脉象上,是因为脏气不可能独自出现于气口,必须借助于胃气,始能上达于手太阴肺,如果胃气先绝,五脏之气不因胃气,而独自见于气口,这仅是借助于外界气候的作用,各脏按其旺时而反映的真脏脉,如春之但弦、夏之但钩、秋之但毛、冬之但石等,无胃气之类的脉象。而胃气之所以断绝,则是因为邪气侵袭人体以后,精气与邪气不能并存,邪气过盛则精气必衰,精气衰竭到了极度,则胃气败绝,不能与各脏之气同至于手太阴,因此气口便有各脏的真脏脉出现。这是病邪独胜,精气败绝所致,故属于死候。
【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释义】精明是指人的眼目。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贯注于目,上荣于颜面,所以目精之有神光,颜面之有光泽,都是五脏精气的表现。如果五脏之精气衰败,则面目部精神光泽亦随之消失,这是望诊方面最重要的一环。下面提出审视色泽的标准。如面见赤色,应像绸帛裹着朱砂一样,红而润泽有光,又不可过于显露,不要像赭石之暗而无泽。白色应像鹅的羽毛一样,白而润泽有光,不要像海盐之白而枯槁。青色应像苍色的璧玉一样,青而明润有光,不要像兰靛之青而沉暗。黄色应像以丝罗裹着雄黄一样,黄而鲜明有光,不要如黄土之沉滞。黑色应像漆重二次以上,黑而润泽有光,不要像黑土之晦暗。万一面部呈现的五色枯暗无光,这是内脏精气败绝的表现,其寿命一定不能维持长久。
眼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荟萃的地方,因之能够观察事物,分辨黑白,审别长短。如果视觉错乱,以长为短,以白为黑,这就显示内脏精气衰败而神明散失了。
【原文】《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释义】人体外部器官与内脏相互之间各有密切联系。耳目口舌鼻,为五脏之外候,称之为五官。五脏受病,疾征可呈现于五官。鼻为肺之官,以司呼吸。目为肝之官,以辨颜色。口唇为脾之官,以纳水谷。舌为心之官,以别滋味。耳为肾之官,以闻声音。均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审视五官所表现的病色及病态,即可测知五脏的病变。如肺有病,往往出现呼吸促迫,鼻孔扇动;肝有病,眼角现青色;脾有病,口唇周围出现黄色;心有病,舌体卷缩,两颧发赤;肾有病,颧与颜面多呈黑色。
【原文】《灵枢·五色》: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释义】风为阳邪,易从热化,故为风邪所伤者,面色多见黄赤。疼痛多系经脉气血郁滞所致,故面色多呈青黑。寒是指身体虚寒,虚寒则血弱,故面色多呈现白薄不泽。热伤血败,则溃而为脓,积滞于皮肤之下,表面往往呈现色黄而润的现象。若发现赤色较深者,病已入于营分,故属于血。疼痛过甚者,不但面色青黑,且因痛久伤络,关节屈伸不利,所以手足发生拘挛。虚寒过甚者,不单是面色白薄,由于气血太少,往往引起营卫的运行障碍,肌肤得不到营养,发现麻木不仁的症状。
五色主病,各有不同,应根据它所出现的部位,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诊断。如脉色外浮的,知其病在浅表。脉色沉伏的,知其病在深远。色明润者无妨,色枯晦者必败。病色散开的,愈期较近。病色团聚的,愈期尚远。色见于上部,疾病的所在部位也在体上部;色见于下部,则疾病的所在部位也在体下部。
【原文】《素问·五脏生成》: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胁,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释义】在临床诊断方面,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均可用手指进行区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脉象,可以根据钩、弦、洪、毛、石之不同,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推演出来。五脏所表现在外面的五形五音,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去分析认识,青、黄、赤、白、黑五色比较细微的望诊,也可以凭藉目力进行视察。凡是诊断疾病,能细心地结合色诊脉诊,进行详细分析,调查了解,就会更加确切地掌握病情,然后处理治疗,可能不致发生差错。以下举出合脉色的病例。
赤为心之色,若心脉来时急盛如喘,坚强有力,这是积气聚在胸中,胸中为心肺所居之地,脉喘主心气不足,脉坚主邪气有余,气积于胸,故随时妨害饮食,名曰心痹。本病是由外邪引起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气,因此外邪得以乘虚侵袭,而酿成此症。
白为肺之色,肺脉本浮,若肺脉来时急盛如喘,浮而无力,喘为气不足,浮为肺阴虚,肺主金,肺阴虚则气不行,肺藏魄,肺虚则魄弱,故惊,即惊有积气在胸中也。又肺合皮毛,主表,气积于中,不能外达,故发而为寒热。病多由于醉后入房,以致肾阴亏损,心火炽盛,金受火克,而肺之正气虚,肾阴过耗,而下元邪气实,名曰肺痹。
青为肝之色,肝脉本弦长,若肝脉来时长而左右弹动,是不得舒畅条达的表现,故诊为有积气,由于寒湿之邪,侵入厥阴,以致气血凝滞,经脉不通。肝脉起于足大趾,布于腰胁,与督脉会于颠顶,故有胁间胀满、足冷、腰痛、头痛症状。其病因与疝气大体相同。但疝气积于少腹前阴,而此则积于支胠,故名曰肝痹。
黄为脾之色,脾脉本缓,若脾脉来时大而无力,大是邪气盛,无力是中气虚,中虚则脾不能运,故气积聚在腹中,脾土虚弱,肾水无所营,故厥气上逆,名为厥疝,男女俱有是病。病因由于劳动过度,使四肢过度出汗,四肢皆禀气于脾,汗出脾气虚,风邪乘虚侵入,故为是病。按:此病的原发在脾,但病变是由于厥气上逆,故称为厥病,而不称为脾痹。
黑为肾之色,肾脉应沉,若肾脉来时不沉而浮,且坚硬而大,这是积气聚结在小腹与下阴部位,脉坚为阴盛,脉大为阳虚,阴气聚积,故病在小腹与阴上。病多由于沐浴冷水,且久卧水中,致使寒湿内侵,肾与膀胱俱属于水脏,聚水而从其类,故称为肾痹。
凡是观察五色与脉不相符合的叫作奇脉,必须以黄色作为判断患者吉凶的依据,因为黄色属土,是脾气的表现。面黄目青,肝虽旺但未伤脾土;面黄目赤,火能生土;面黄目白,金土相生;面黄目黑,土能胜水,虽病不至于死。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五色中皆无黄色者,是胃气先绝,属于死候。
【原文】《素问·五脏生成》: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瓜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释义】凡临床观察面色,均以黄润光泽为贵,如肝病面色纯青而色深,有如草兹;或脾病色黄而晦暗,有如枳实;或肾病黑而无泽,有如烟煤;或心病赤紫而暗,有如死血;或肺病白而不泽,有如枯骨,均属脏气败绝,精气不能外荣的死证。若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猪脂,黑如鸟羽,俱为内脏精气充沛,虽久患重病,见之者俱有生机。凡五脏所生之色,皆隐约可见而不完全暴露于外,如以素帛裹物。故生在心之色,如以缟裹朱;生在肺之色,如以缟裹红;生在肝之色,如以缟裹绀;生在脾之色,如以缟裹瓜蒌实;生在肾之色,如以缟裹紫。此为五脏精微外荣之象,所谓气足于中,而后色荣于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