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案206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五、泄泻

1.湿困脾运证

李某,男,49岁。1965年12月30日初诊。突发腹泻,日五六次,腹无大痛,精神欠佳,脉象缓弱,舌苔薄白。此太阴脾土为湿所困。用除湿化浊运脾行水法。

苍术9g 扁豆9g 藿香9g 厚朴6g 陈皮6g青 皮6g 木香4.5g 茯苓9g 大腹皮9g 甘草3g

1966年1月3日二诊:服前方后,大便逐渐成形,自觉消化较差,脉来稍软。用补脾运脾,敛肝固肾法以善其后。

党参12g 茯苓9g 白术9g 山药12g 厚朴9g 木香6g 陈皮9g 白芍9g 补骨脂9g 甘草3g 3剂

按:《内经》说:“湿胜则濡泄。”本例苔白,脉缓,腹泻,为湿所致;湿邪阻遏中焦,则脾阳受损,出现精神欠佳。故用苍术、扁豆、茯苓、大腹皮以除湿利水,用藿香、厚朴、陈皮、青皮、木香以运脾行气。二诊时,邪气渐退,正气尚感不足,故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以扶脾阳;用白芍敛肝,使脾不受克;故纸强肾,使水能化气。正气既充,则邪不易犯矣。

2.外感风寒,内伤湿热证

彭某,男,44岁。1961年5月12日初诊。患腹泻一年多,时好时发。近来又发腹泻,先溏便后清水,一日十余行,泻时腹微痛。有恶寒现象,夜间睡眠较差;脉象弦数鼓指,舌上有水滑苔。此属外感风寒,内有湿热之象。仿太阳阳明合病之法治之,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炒粉葛根9g 白芍15g 雅黄连4.5g 枯黄芩9g 防风6g 青皮9g 竹茹15g 甘草3g 3剂

5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腹泻稍有好转,但仍未正常,食欲较好,腹仍作响,脉象弦数,惟鼓指稍减;舌质红,小便赤。伏邪未尽,再用上法。

粉葛根9g 茯苓9g 白芍9g 雅黄连4.5g 银花9g 连翘壳9g 滑石6g 青皮9g 炒枳壳9g 枯黄芩9g 甘草3g 5剂

服上方后,一直未腹泻,食欲好转,睡眠亦佳。

按:本例脉来鼓指,兼恶风冷,系外感风寒之象;脉象弦数,舌质红赤,舌上水滑,小便赤色,是内蕴湿热之征;湿热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故时发腹响,腹痛;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为表里俱受邪,太阳与阳明合病。《伤寒论》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本例下利不止,脉促而兼表证,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用葛根、防风、银花辛散以解外邪;用雅黄连、黄芩、连翘苦寒以驱湿热,加茯苓、滑石以淡渗之,用青皮、枳壳以行滞气,加白芍以止腹痛。因湿热久羁,炼液成痰,舌上水苔带滑,故用竹茹以化之。

3.脾虚寒湿证

李某,男,43岁。1960年5月10日初诊。常患腹痛,消化不良,大便溏泻,食量较少;另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脉象缓迟,舌苔薄白。此中宫寒湿,用温脾燥湿法。

苍术9g 茯苓9g 厚朴9g 木香9g 吴茱萸6g 肉豆蔻(面包煨去油)4.5g 广陈皮6g 酒白芍9g 炮姜4.5g 炙甘草3g 4剂

5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大便每日减为2次,腹亦觉舒畅。近日睡眠不好,夜间有些转筋。仍系中宫寒湿,阻碍消化,使肠胃无以资生,血少筋挛。仍用前法增入养血之品。

苍术9g 当归9g 川芎6g 厚朴6g 吴茱萸4.5g 肉豆蔻(面包煨去油)6g 广陈皮6g 茯苓9g 炮姜6g 酒白芍9g 木香2.5g 炙甘草3g 5剂

1962年12月26日三诊:服上方后,两年以来一直情况较好。近来因工作忙碌,胃气又见衰弱,头目昏胀,精神欠佳,大便又发溏泄现象;脉象虚弦,舌质淡红。此因过劳损气,诱发宿疾,应从补脾温胃立法。

党参9g 白芍12g 白术9g 茯苓9g 炮姜6g 砂仁9g 广陈皮9g 厚朴9g 木香6g 益智仁9g 炙甘草3g 4剂

1963年1月11日四诊:服上方数剂,精神逐渐恢复,溏泄现象亦趋好转。脉象正常,根气亦好;舌质亦转红活。此中气渐复之象,再用温运脾肾之法以巩固之。

党参9g 白术9g 黄芪9g 当归6g 菟丝子9g 益智仁6g 炮姜4.5g 白芍9g 厚朴9g 广陈皮6g 炙远志6g 炒枣仁9g 炙甘草3g 6剂

服上方后,泄泻基本停止,消化力亦增强。

按:本例初诊时脉象迟缓,舌苔薄白,应属寒湿;寒湿聚于中官,则发食少,便溏,腹痛;脾失健运则痰从内生,故咳嗽痰多。药用平胃散加茯苓以除湿运脾,加炮姜、吴茱萸、肉豆蔻、木香以温运之,用酒白芍敛肝止痛。二诊时,因有血虚筋挛之象,故加用当归、川芎以养血。三诊时,系过劳损气,诱发宿疾,故在原用温运脾胃基础上,加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智仁以补脾阳,四诊时,系巩固之法,用菟丝子、益智仁以培肾阳。用远志、枣仁以养心气。心肾二脏得养,亦有补于脾,脾得温养则健运不息,而泄泻即止。

4.阴虚夹湿,复加外感证

孔某,男,47岁。1962年12月26日初诊。肠胃不调,食已肠鸣作泻,间有呕吐症状。近兼有感冒,时而咳嗽。脉象浮缓。此内有湿滞,外伤寒邪之象。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后下)9g 紫苏6g 茯苓9g 厚朴9g 苍术9g 陈皮9g 砂仁6g 木香6g 白芍12g 炮姜4.5g 炙甘草3g 4剂

1963年1月4日二诊:肠胃症状减轻,泄泻大有好转,但仍咳嗽。用脾肺双解法。

法半夏9g 厚朴9g 茯苓12g 白蔻壳9g 木香6g 炙款冬花9g 杏仁9g 炙桑皮9g 白芍9g 炙枇杷叶9g 甘草3g

1月10日三诊:肠鸣腹泻又有好转,但咳嗽喉痛,脉象弦细,舌上无苔。再用调养肺阴法。

瓜蒌壳9g 桔梗9g 枳壳9g 花粉9g 杏仁9g 桑皮9g 百合9g 知母9g 鲜石斛9g 竹茹9g 甘草3g 4剂

1月14日四诊:诸症俱渐好转,腹泻已止,精神亦好,惟思想不集中。此系阴亏所致,用丸药以调补之。

沙参30g 瓜蒌壳30g 瓜蒌子30g 牡蛎60g 玄参30g 龟板30g 枣仁30g 枣皮30g 山药60g 何首乌60g 丹皮30g 女贞子30g 旱莲草30g 石斛30g 百合60g 知母30g 甘草15g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次服3丸,一日服3次,白开水下。

按:本例为素禀阴亏,又外伤寒邪,内有湿滞。治法为先除新邪而后养阴。故首诊即以祛邪为主,末诊以养阴善其后。本例泄泻,不但为脾湿诱发,且肺合大肠,肺金得养,大便亦得正常,前二、三例案均见效果,其理自明。

5.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证

李某,男,42岁。初诊:患胃溃疡进行胃切除手术后,消化不良,食后便觉反饱,腹胀满,时而发作掣痛,大便溏泄,次数无常规,同时有隐血出现。在医院作血色素检查,一直增长很慢。面色img白少华,四肢倦怠,脉象软弱无力,舌滑薄少苔。此系命门真火不足,脾肾阳虚,手术后暂伤气血,以致中气不振,阳气困顿,运化失职,谷气下流,因而中焦不能吸取水谷之精微,以奉心化赤为血,故有此见症。应予温补脾肾,兼养气血。

党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炮姜9g 益智仁9g 山药12g 吴茱萸4.5g 黄芪15g 当归6g 甘草3g

二诊:连服5剂,诸症好转,神气渐强。由于近日改变饮食(流质改为半流质),又感食后反饱,胸腹气胀。再以前方加减,增入芳香健胃之药。

党参9g 藿香9g 砂仁9g 厚朴9g 益智仁9g 白芍9g 当归12g 炮姜9g 木香1.5g 五味子3g 甘草3g

三诊:续服5剂,胸腹气胀减退,大便已趋正常,纳谷更佳。再予温补脾肾,以收全效。

党参9g 白术9g 茯苓9g 山药9g 益智仁9g 当归9g 黄芪9g 枣仁9g 法半夏9g 补骨脂9g 广陈皮6g 白蔻6g 甘草3g

服上方7剂后,诸症痊愈。检查血红蛋白亦恢复正常。

按:本例因术后暂伤气血,脾肾之阳受损,命火不足,脾阳不运,故出现饮食难化、大便溏泄、面色img白、脉象软弱、舌薄少苔等气血脾肾不足之象。脾虚则易气滞食积而作掣痛,脾不统血则大便有隐血出现。故用党参、白术、黄芪、茯苓、甘草、山药以补气扶脾,用炮姜、吴茱萸、法半夏、藿香、砂仁、厚朴、木香、广陈皮、白蔻等以温脾行气,用益智仁、五味子、补骨脂以壮肾阳,加当归、白芍、枣仁以养心血。使肾火充足,脾运健旺,气血得养,则诸症痊愈。

6.肠胃湿热气滞证

王某,男,成年。1971年6月5日。腹部胀痛,大便稀溏,解便时有不通畅感觉,肛门下重;小便黄,睡眠差,脉微浮数,舌上水黄苔。此肠胃湿热气滞之象。用清热除湿,行气止痛法。

黄连6g 冬瓜仁12g 银花炭9g 薏苡仁12g 苍术9g 木香6g 枳壳9g 厚朴9g 金铃炭9g 槟榔9g 白芍12g 神曲9g 甘草3g

服上方3剂后,即泄止痛愈,恢复正常。

按:本例脉微浮数,舌上水黄苔,小便黄,大便稀溏,为湿热内聚之象;湿热内聚,则脾运受阻,而产生腹部胀痛、大便不爽、肛门下重等气滞之象;肠胃不和,则睡眠不安。故用黄连、冬瓜仁、银花炭、薏苡仁、苍术以驱湿热,用木香、枳壳、厚朴、金铃炭、槟榔、神曲以行气健胃,加白芍以止腹痛。清湿热则脾运自健,调滞气则后重自除,而腹泄亦不作矣。

7.中气不足证(胃下垂、子宫下坠)

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遇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饮食不好,胃部膨胀,最喜嗳气放屁,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此中气不足之证。治当补中运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12g 白术9g 陈皮9g 升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 木香6g 大枣3枚 甘草6g

服上方3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满,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显系中气不足之象;肠胃气虚,不但饮食难化,大便稀溏,且推动无力,排便不爽,虚气滞于中,则喜嗳气放屁;月经来潮时,体内气血流动加速,感冒时,正气鼓邪,故反而大便通畅。药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加枳壳、木香以行滞气。药证相应,故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