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案2(冠心病)
余某 男 62岁 干部 初诊日期:1992年12月26日
初诊(1992-12-26):冠心病胸痛1年余,加重3月。3月以来心胸疼痛阵作,日发数十次,发则疼痛难支,伴有汗出,多于活动后发生,痛后神疲乏力,不发时胸闷不舒,胸膺隐痛;脘痞噫气,纳谷欠馨,大便溏薄,日行1~2次,面色偏暗,舌淡映紫,苔淡黄浊腻,脉细滑。心电图示Ⅰ、Ⅱ、Ⅴ导联S-T段下移0.05~0.1mV,T波倒置。证属心脾同病,中阳不足,胸阳不振,血行瘀滞。治宜标本兼顾,温理中焦,通阳宣痹,理气化瘀。
党 参10g 干 姜5g 焦白术10g 炙甘草3g 桂 枝6g
红 花10g 丹 参15g 三 棱10g 莪 术10g 炒玄胡10g
九香虫10g 甘 松10g 失笑散(包煎)10g
7剂
二诊(1993-01-02):药后胸痛大减,仅快步行走时小有发作,无汗出,脘痞、噫气基本消除,纳谷有增,便溏改善而仍欠实。守方继进。
上方改党参15g,干姜6g,桂枝10g。7剂。
三诊(1993-01-09):症状日渐好转,原方稍事出入,服用近2月胸痛诸症消失,大便成形。复查心电图示:Ⅰ、Ⅱ、Ⅴ导联S-T段下移0.025~0.05mV,T波无异常。
·点拨 此乃以脾阳不足为本,心阳不振为标的心脾同病案,治本顾标是其治则。因足太阴脾经,“其支者……注心中”,故脾阳不足,胸阳亦随之不振,则发为胸痹心痛。方选理中汤温中散寒,通阳宣痹,辅以活血化瘀之品,因方药切中病机,故能收到良好疗效。
·问难 先生,临床常见的“心脾同病”一般是指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的“心脾气血两虚证”。您是如何从本案辨出其“中阳不足,胸阳不振,心脾阳虚”的基本病机的?
·解惑 “心脾两虚”临床确以“气血两虚”为常见,然而,常见不是“仅见”,临证时,我们千万不能被所谓的经验困束手脚,局限思路,认为凡心脾同病必然是“心脾气血两虚”,而忽略心脾阳虚、心脾阴虚等临床少见证型的客观存在。中医看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总结出每一位患者的病机证候。如本案,除胸痹主症外,兼有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等脾阳不足之症,可知心阳不振源于中阳不足。
·问难 先生,此案以理中汤温理中焦,通阳散寒,是为补法,同时又使用理气活血化瘀的药物,这又是通法。怎样理解通法与补法的结合呢?
·解惑 治疗胸痹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通补结合,以通为补。这个患者以胸痛、胸闷为特征,同时又出现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的虚证,是典型的本虚标实之证。一方面采用通法,以通为补,应用蒲黄、五灵脂、红花、丹参、三棱、莪术、九香虫活血化瘀,以通的方法达到补的目的;另一方面应用补法,以理中汤补脾阳之不足。在临床上,治疗胸痹的通法还包括芳香温通法、通阳宣痹法,补法还包括补益气血法、温肾壮阳法、滋补肾阴法。通法与补法是治疗此病不可分割的两大治疗原则,应通补结合,或交替使用,
·体悟 胸痹的基本病机为“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痹阻,心脉不畅”,治疗常法为温阳散寒、化痰祛瘀,常用方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案先生独辟蹊径,抓住脾阳不足的病机关键,以理中汤为主,通过温理中焦,以振奋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