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案1(慢性支气管炎)
王某 男35岁 初诊日期:2003年1月14日
初诊(2003-01-14):1999年咳嗽迁延至今不愈,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咽部炎症常见发作。目前咳嗽不畅,咯痰不多,质黏色白,苔薄黄质暗红,脉细弦滑。证属风寒郁肺,肺气不宣。
炙麻黄5g 杏 仁10g 桔 梗3g 生甘草3g 法半夏10g
陈 皮6g 大贝母10g 前 胡10g 紫 菀10g 款冬花10g
佛耳草12g 泽 漆12g 炙百部10g
7剂
二诊(2003-01-21):咳嗽稍能舒畅,胸闷减轻,咳痰稍爽痰白,苔薄黄,脉小滑兼数。肺气不宣,陈痰伏肺。
上方改麻黄6g,桔梗5g;加挂金灯5g,炒苏子10g。7剂
三诊(2003-01-28):咳嗽仍有阵发,咯痰尚可,质黏色白,苔薄,脉小弦滑。仍当宣通肺气。
蜜炙麻黄6g 光杏仁10g 生甘草3g 桔 梗6g 法半夏10g
炒苏子10g 炙紫菀10g 炙款冬10g 炙百部10g 前 胡10g
大贝母10g 厚 朴5g 泽 漆12g 佛耳草12g 挂金灯5g
14剂
四诊(2003-02-11):咳嗽减,喘不能平,迁延不愈,咽痒,咯痰黏白,喷嚏较多,怕冷,口不干,纳好,疲劳,苔薄,脉细滑。寒客闭肺,肺气不宣,守前意,增其制。
蜜炙麻黄6g 炙桂枝10g 法半夏10g 细 辛3g 五味子3g
炒白芍10g 淡干姜3g 炙紫菀10g 炙款冬10g 炒苏子10g
炙僵蚕10g 炙甘草3g 厚 朴5g 光杏仁10g
7剂
五诊(2003-02-18):咳嗽基本缓解,走路较急时稍有咳喘,胸不闷,咯痰较利,痰白,微有怕冷,苔淡黄,脉细弦兼滑。仍当温肺化痰。
上方加桔梗5g。7剂。
六诊(2003-02-25):久咳,经治虽能基本缓解,但未能全部治愈,咯痰质黏,稍有怕冷,苔薄黄质偏红,脉小弦滑。
上方加焦白术10g,茯苓10g。7剂。
七诊(2003-03-04):自觉服上方反不如前,咯痰不多,质黏白,形寒,咽不痒,苔薄黄质偏淡,脉小弦。
上方改炙麻黄9g,加桔梗5g,陈皮6g。7剂。
八诊(2003-03-11):患者基本向愈,晨起有一二声咳嗽,痰不多,微有形寒,二便正常,苔淡黄薄腻,脉弦兼滑。
上方加茯苓10g。7剂。
九诊(2003-03-18):咳嗽稳定,痰白量少不多,苔淡黄,脉小弦滑,再予补脾温肺。
上方去泽漆,加潞党参10g, 焦白术10g。7剂。
十诊(2003-03-25):咳嗽减少,咳即有痰,咽喉不痒,疲劳减轻,食纳良好,苔淡黄质淡偏暗,脉细滑。
上方加生黄芪12g,改炙麻黄6g。
·点拨 此患者慢支病史4年,初诊辨为风寒郁肺,肺气不宣,用三拗汤疏风宣肺散寒,理气止咳平喘,并用法半夏、陈皮,以二陈汤之意燥湿化痰。其病程已久,佐以贝母、前胡、紫菀之类增强药力。药后减轻,守法进退。四诊病情加重,且怕冷,疲劳感出现。内饮未尽,表又客寒,方用小青龙汤内外合治。若仅仅解表则痰饮难除,专化水饮则表寒不解。待表邪去,痰饮减之时,继予常法,温肺化饮涤痰,补肺健脾固表,以善其后。
·问难 先生,该患者从1999年起咳嗽迁延至今不愈,根据咳嗽辨证来看,当属内伤咳嗽的范畴,为何在此仍辨为风寒郁肺的外感咳嗽?
·解惑 如从患者咳嗽的发病病程来看,本应从内伤咳嗽论治。但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感受外邪引发,尤其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可见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又可相互转化。本病患者发病季节正好是气候寒冷的冬天,加之咽部炎症常见发作,咯痰不多,质黏色白,且患者诉有咽痒、咯痰黏白、喷嚏较多,怕冷等症状,都提示有风寒郁肺,肺气失宣之外感标实证。
·问难 先生,患者第六诊用健脾化痰利湿的方法治疗,反不如前,原因为何?
·解惑 该患者经温肺化饮治疗后,咳嗽减轻,但仍有黏痰难以排尽,遂加用健脾化痰之法,意在通过健脾杜绝生痰之源以增强化痰之功。但药后自觉并不尽如人意,提示此时之痰仍为客寒伏肺,肺气不宣所致,后加强宣肺、温肺、化痰之力,加大麻黄剂量,取得满意疗效。
·体悟 观察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小青龙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妙用。前三诊,谨据病机,以常法治疗。药后虽有减轻,但减不能尽,本可行平补之剂巩固前效。第四诊突现怕冷、疲劳等寒客于表之症。此时饮仍留于内,表寒引动内饮。“形寒饮冷则伤肺”,病情反复。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延续前三诊之功;同时解表散寒,兼顾表邪,而不至水寒相搏,内外相引,一举而表里双解。小青龙汤组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待表证解,痰饮平后,温肺化饮,补肺健脾以图培补之力。故本病案的症结在于“寒”和“痰”,这两者得以祛除,则诸症得以缓解。
疾病作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时会有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临床治疗当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应用。而立法组方的依据是“证”,凸显了其在中医药整体治疗上的重要性。可参以“辨病”,但不能受其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