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传心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芍

1.作用

(1)养血:用于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

(2)柔肝止痛:用于血虚肝郁,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痢疾腹痛。

():

3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4敛阴止汗用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阴虚盗汗。

2.认知

(1)关于药名:芍药一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本草纲目·卷十四》云:“群花之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本草纲目·卷十四》云:“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可见芍药堪与牡丹媲美。在古人心目中,芍药象征着吉祥。根据考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始载芍药入药,处方名“屑勺药”、“勺药”,如用于“疽”病,取1份黄芪、桂、姜、椒、茱萸、白蔹等温阳益气、收涩敛疮的同时,复用2份芍药活血祛瘀以增强其功。1973年在甘肃出土的《武威医简》中,也见到芍药的记载,且与《五十二病方》名称相同,皆作“勺药”,如《武威医简》、《敦煌医简》也有记载或论述。均提示芍药在汉代就已开始被认识并应用于临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经》将芍药列为中品,虽赤、白芍混用,但记载了芍药的性能功效。

(2)关于止痛:白芍具有止痛作用,临床一般多要同时配伍甘草以后作用加强,如汉代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就是一首止痛要方,其实单用白芍止痛作用并不强。白芍、延胡索均为止痛要药,凡胸、胁、胃脘、腹部、头部疼痛、痛经等诸痛皆能治疗。延胡索活血行气以止痛,用于气滞血瘀等多个部位疼痛,止痛效果好,为首选止痛药。白芍补血柔肝、敛阴止痛,用于肝郁胁肋疼痛,胃脘疼痛。在止痛方面,白芍、延胡索可以同用。从传统的用药来看,芍药偏重治疗胁痛、腹痛。挛急疼痛多选用白芍,如治疗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治疗湿热痢疾的芍药汤,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的逍遥散和治疗脾虚肝旺之痛泻要方等方剂中配用白芍,皆用其缓急止痛之意。

白芍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早在《本经》中就有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载方113首,30%用上了芍药。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下》明确记载白芍:“补中焦之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此仲景神品药也。”实验证明芍药苷有很好的解痉作用。所以,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的芍药甘草汤治疗腹痛,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都是很好的方子,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经久不衰。许多以白芍为主药的单方、验方也广泛流传于民间,药理研究证实白芍对胃肠平滑肌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

(3)关于补血:4版《中药学》教材将白芍编在平肝药中,自5、6、7版教材将其编在补血药中,对此仍有争议。大学教材均认为白芍有养血作用,但现在有人认为白芍不具备养血之功,理由是白芍养血的概念比较模糊,与补血、生血、补益精血的概念不同,在《本经》、《本草纲目》等重要本草著作中,论述补血者极少。《本草纲目》载芍药条下的l6个附方中,有关血分病证的方剂主治有6个,即“衄血不止”、“衄血咯血”、“崩中下血”、“经水不止”、“血崩带下”、“金疮血出”,却没有一个附方是治疗血虚的。现代的《中药学》教材中,虽然将白芍归类在补血药中,但该药的临床应用是:①用于月经不调;②用于肝气不和;③用于肝阳亢盛三点中,竟没有一点是养血补血的。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代表方剂。其中当归、熟地是补血药,有人认为白芍在此方中非养血者。

对此,作者考察了本草文献,并非古代无白芍养血的记载,如成无己云“白补而赤泻”、张元素云“白补赤散”、王好古云白芍主“肝血不足”,此处所谓“补”,到底补的什么呢?气血阴阳四者,显然是补血,非补气、补阳、补阴,所以结合古代医家认识,白芍应该就是补血,只是白芍补血作用并不强而已,其作用弱于当归、熟地,又常同用,如四物汤。一般认为,肝血虚应选用白芍,心血虚应选用当归,而肾血虚应选用熟地。关于“肾血虚”的提法,在《本草纲目》中有此说法,但现在一般多说成肝肾精血亏虚,熟地所谓“填精益髓”也是针对此而言。而从临床选药来看,一般对于肝肾精血亏虚是不首选白芍的,白芍只针对肝血虚病证,而非肝肾精血亏虚病证。

(4)关于配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配伍应用芍药的方剂多达54首(其中以芍药见于方名者有8首),使用范围广泛,表证里证、阴证阳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均可用及芍药,如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外寒引动内饮、发为喘咳的小青龙汤,治疗营阴不足导致“脚挛急”的芍药甘草汤,调和肝脾的四逆散,治下利的黄芩汤,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治腹痛的小建中汤、当归芍药散,治疗手足逆冷的当归四逆汤,血痹“但臂不遂”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活血消癥的桂枝茯苓丸等。主要体现了芍药益阴和营、养血通脉、敛阴止汗、缓急止痛、利水、清热、和血的功效,常分别配合桂枝、当归、黄芪、甘草、柴胡、茯苓、麻黄等使用。

白芍乃是常用之品,可用于多种病证。①用于调和营卫:白芍配伍桂枝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所谓“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方法。白芍具酸敛收涩之性,走营血分,在桂枝汤中,与等量之桂枝相配,以辛温之桂枝解表通阳,祛散肌表之风寒,攘外以调卫,用酸敛之白芍养血敛阴,收敛外泄之营阴。二者配伍,一阳一阴,一散一收,解表而不伤正,敛阴而不碍邪,共奏调和营卫之功,而单用白芍不能云其和营,这是配伍以后的作用。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因为风邪自表而入,其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症。一般使用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可以纠正这种营卫失和的状态。而根据临床使用来看,主要就是治疗汗证,若单用芍药则不具调和营卫之功,这实际上是一种配伍作用。白芍益阴之中又能敛阴,桂枝解表又能温通,故能调和营卫。②用于和法:若情志抑郁寡欢之人,其病多在于肝,因肝为藏血之脏,其性疏泄,郁则逆其疏泄之性,于是气血不调,而有寒热往来、头痛颊赤、口苦烦渴、乳房胀痛等症。调和之法,当用白芍与柴胡、薄荷为伍。因柴胡有疏肝气,解肝郁之功;白芍柔肝养血,所谓肝为刚脏,宜柔宜和,且白芍味酸,能入肝补益肝体,加辛散之薄荷,解郁结之气,以助肝用,则病自愈。在临床上对肝病的治疗,常借力于白芍,亦取柔肝养血之意。③用于清法:伤寒少阴病,邪从热化,心阳亢盛,阴血亏耗,以致心神不宁、烦躁不寐者,应以白芍配合甘平的阿胶及苦寒的黄连。其机理有二,一则藉苦寒之性以制心经之亢阳而除烦热;一则以血肉有情之品养血,兼含酸甘化阴之意。此法对心肾不交,而长期失眠的患者颇效。④用于温法:太阳伤寒,发汗后表邪虽解,但恶寒现象反较前增剧,此乃发汗太过,或素体阳虚,因发汗而腠理不密,表阳外泄之故。此病理机制是汗后伤正,阴亏阳弱,形成贼去城空的局面。治宜阴阳兼顾,宜芍药甘草附子汤。由于白芍味酸,而甘草味甘,酸甘化阴,有养阴敛阴之功;附子辛温大热,有回阳之功。三者合用,自能使阳生阴长。又少阴病从寒化,由于寒盛伤阳,阳气周流不利,营阴滞涩,而致肢体骨节疼痛、手足寒、脉沉者,应以白芍与附子、参、术等合用。⑤用于下法:脾约证,胃强脾弱,阳盛阴伤,脾弱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但输膀胱,于是肠液干枯而输送维艰,结果小便频数而大便秘结。仲景以麻子仁丸立方,释为“麻子、杏仁,能润干燥之坚……芍药敛液以辅润”。可谓深发奥义。脾约用芍药,取其润,可以理解为增水行舟之意。⑥用于补法:白芍本有滋养阴血的作用,常与地黄、当归等配伍,以治血虚疾患。若再加参、术之类,则兼治气血双亏之证。此外,腹部挛急而痛、得按则减、心悸而烦的中虚患者,实因营阴亏损,阳气不足而成,可重用白芍,并与饴糖、桂枝、甘草等为伍,取白芍、饴糖建中焦营阴之气为主,桂枝扶阳佐之。古代医家认为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若此阴阳相生,则中气自可建立,此乃调中之又一妙法。⑦其他方面:妇人月经不调,无论属寒、属热,白芍均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例如月事愆期,血色淡红,腹痛喜按,或因子宫虚寒而不受孕者,可用白芍补血,艾叶、吴茱萸、肉桂之类暖子宫、祛血寒,务使阴血充盈,并处于温润和煦状态。倘阴火内盛、血为热逼而妄行,以致经行不止、崩中漏下、紫黑成块、烦热溺赤者,用白芍配龟板滋阴壮水,以制亢阳;再加黄柏、黄芩以清邪火,如此阴气生、火邪退、血得宁静,崩漏即止。

(5)关于利小便:《本经·中品》中载有白芍“利小便”。真武汤以白芍与茯苓相配,利水渗湿,导水邪从小便而出。黄芪当归散治疗气血亏虚之劳淋,以白芍与黄芪、当归、人参等配伍,除以白芍养血补虚外,亦有取其通利小便之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芍药解》中却有记载用白芍治小便不利的案例,张锡纯云:“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芍药条下共载7例病案,竟有4例小便不利用白芍治愈。如“一妇人年三十余许,因阴虚小便不利,积成水肿甚剧,大便亦旬日不通。一老医投以八正散不效,友人高某为出方,用生白芍六两,煎汤两大碗,再用生阿胶二两融化其中,俾病人尽量饮之,老医甚为骇疑,高某力主服之,尽剂而二便皆通,肿亦顿消。后老医与愚睹面为述其事,且问此等药何以能治此等病?答曰:此必阴虚不能化阳,以致二便闭塞,白芍善利小便,阿胶能滑大便,二药并用又大能滋补真阴,使阴分充足以化其下焦偏盛之阳,则二便自能利也。”又案,“子某,治一水肿证,其人年六旬,二便皆不通利,心中满闷,时或烦躁,知其阴虚积有内热,又兼气分不舒也。投以生白芍三两,橘红、柴胡各三钱,一剂二便皆通。继服滋阴理气少加利小便之药痊愈。”此说可供临床参考用药。

张锡纯创立的治淋浊诸方,如理血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生杭芍、白头翁、真阿胶)、膏淋汤(生山药、生芡实、生龙骨、生牡蛎、大生地、潞党参、生杭芍)、气淋汤(生黄芪、知母、生杭芍、柴胡、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劳淋汤(生山药、生芡实、知母、真阿胶、生杭芍)、砂淋汤(生鸡内金、生黄芪、知母、生杭芍、蓬砂、朴硝、硝石)、寒淋汤(生山药、小茴香、当归、生杭芍、椒目)、毒淋汤(金银花、海金沙、石韦、牛蒡子、甘草梢、生杭芍、三七、鸦胆子)、寒通汤(滑石、生杭芍、知母、黄柏)、宣解汤(滑石、甘草、连翘、蝉蜕、生杭芍)、济阴汤(熟地黄、生龟板、生杭芍、地肤子)均是取白芍利小便。尤其是治疗多种淋证选用白芍,说明白芍利小便有临床意义。现在的中药书籍中并无白芍利小便之说,上述选方可供临床参考。

(6)关于白芍、赤芍的止痛区别:白芍、赤芍在古代不分,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有“白敛赤散,白补赤泻”之说。张仲景的书中所用芍药一般认为是白芍。

在《中药学》教材中,过去将白芍编在平肝药中,所以处方中的白芍,药房多给的是生白芍,因为生白芍偏于平降肝阳。而现在的大学教材将白芍编在补血药中,白芍炒后补血作用加强,所以现在处方中的白芍,药房多给的是炒白芍,是用麸以文火炒至微黄,略带焦斑,筛去麦麸,晾凉入药者。

(7)关于赤芍、白芍使用沿革。:从本草书籍记载来看,《本经》不分赤白,通称芍药。据载《名医别录》不仅记载了魏晋以前诸医所论有关芍药内容,而且还最先记载了芍药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及加工方法,曰:“芍药生于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对效用记载也较详细:“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这些作用归纳起来主要为活血化瘀,止痛。

考芍药分赤、白两种,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其谓:“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又云:“白芍,其花莼白,大而美丽,根亦白色,故名。”可见这里记载的芍药既有“白而长尺许”,又有“赤者小利”,芍药当包括赤、白两种,并已认识到白者补,赤者利。陶弘景虽然将芍药分为赤、白两种,但实际上并未分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本草衍义》、《证类本草》等对赤、白芍亦不加以分述,均以芍药冠名,但在《证类本草》之前,已有医家认识到区分为用的重要性,如《图经本草·卷六》云:“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这里所说金芍药即是白芍,木芍药即是赤芍。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二》云:“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更具体地区分了赤、白芍功效的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将二药混用。由于芍药以白者偏补,所以在一些医药学著作中又不以芍药冠名,而以白芍冠名,如《本草衍义补遗》于白芍条下云:“芍药白补赤泻,又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从应用情况来看,赤芍、白芍无论是从性味、还是功效方面来看,均有较大区别。《本经》只载芍药,不分赤、白,其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从记载来分析,有赤芍、白芍的作用特点。《雷公炮制药性解》专以白芍而标名,只于白芍药条下简述“赤者专主破血利小便,除热明眼目。”这就是说,古人以白芍多用,赤芍少用,但后人有以为古人专用白芍,也有人认为专用赤芍,然事实上对芍药的使用是不加区分的,如《汤液本草》于芍药条下记载:“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本草纲目》也认识到了赤、白芍作用的不同,但亦未分别论述。因此,成书于东汉末年之《伤寒杂病论》所用之芍药,当包括赤、白二者,而于临床上当视具体病证分别选用不同芍药罢了。

从区分使用的情况来看,赤、白芍何时才分别记载于本草著作中呢?从文献来看,赤、白芍分别记载应推《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品汇精要》成书于1505年,先于《本草纲目》近一世纪,然是书并未刊行,直至1700年才问世,李时珍可能没有看到该书,所以,《本草纲目》未分别论述赤、白芍。自《本草品汇精要》刊行以后,赤芍、白芍才以固定的形式分为两种。

另外,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中卷·芍药》记载了“蜜水拌蒸”白芍的炮制方法,为后世芍药的炮制应用奠定了基础。唐代还提示了芍药止血当炒用的炮制理念。

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为便于记忆,现将白芍的功效总结为缓肝、泄肝、滋肝、敛肝、补肝阴5个特点。

(8)关于理气:白芍是否有理气功效?王好古有白芍“理中气”之说,《本草正义·卷四》记载白芍能治疗“腹痛胀满,心胃刺痛,胸胁胀痛”,这都是肝木凌脾之病。也就是说白芍可以治疗肝木侮土的病证,而这些病证与气机阻滞有关。那么白芍是否有疏肝行气的作用呢?在许多传统的疏肝方剂中配伍有白芍,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等。这几个疏肝的代表方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柴胡与白芍同用,用白芍协助柴胡疏肝。现在的《中药学》教材认为白芍具有柔肝、平肝的作用,并无疏肝之说。与理气药比较,白芍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止痛的作用,但大多数理气药的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其中许多药具有收缩和舒张双向调节作用。白芍的主要成分为芍药苷,只有舒张解痉作用,没有增强收缩作用。对此作者个人认为白芍并无疏肝的作用,其所以能够治疗肝郁病证,乃是通过白芍的其他功效和药物配伍来治疗肝郁气滞病证的。

(9)关于芍药花醒酒:芍药花大艳丽,品种丰富,在园林中常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芍药开花较牡丹稍迟,故又称为“殿春”。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二者花期相差15天左右。《开元天宝遗事·卷一》记载:“初,有木芍药,植于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帝谓左右曰:“此花木之妖,不足讶也。”“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官,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唯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这是说芍药早在唐代就成为宫廷的欣赏之花了,并可以忘忧,醒酒。此说可以作为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