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发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之三

木 部

成聊摄云:桂枝能泄奔豚。又云: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云:辛以散之。下焦蓄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也。

洁古云: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锢(1)冷及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也。《主治秘诀》云:渗泄止渴,去荣卫中之风寒。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主治秘诀》云:桂枝性热,味辛、甘。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去伤寒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东垣云:肉桂味辛、甘,大热纯阳。温中,利肺气,发散表邪,去荣卫中风寒。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之。又云:桂枝味辛,性热,气味俱轻,阳也,升也,故能上行,发散于表。收内寒则用牡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若热以使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散寒邪,治奔豚。又云: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仲景或云复发其汗,或云先其时发汗,或云当以得汗解,或云当发汗、更发汗、并发汗宜桂枝汤。凡数处言之,则是用桂枝发汗也。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又云汗家不得重发汗,又云发汗过多者用桂枝甘草汤,则是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如何明得仲景发汗、闭汗与《本草》之义相通为一?答曰:《本草》言:桂味辛甘,大热,无毒,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者,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脏无他病发热自汗者,此是卫气不和也。又云自汗者为荣气不和,荣气不和则内外不谐,盖卫气不与荣气相和谐也。若荣气和则愈矣,故用桂枝汤调和荣卫,荣卫既和,则汗自出,风邪由此而解,非桂技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昧者不解闭汗之意,凡见伤寒病者便用桂枝汤发汗。若与中风自汗者,其效应如桴鼓,因见其取效而病愈,则曰此桂枝发汗出也。遂不问伤寒无汗者,亦皆与桂枝汤,误之甚矣!故仲景言无汗不得服桂枝,是闭汗孔也。又云发汗多,叉手自冒(2)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此亦是闭汗孔也。又云: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汤,是重发其汗也。凡桂枝汤下言“发”字,当认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黄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本草》“出汗(3)”二字,下文有通血脉一句,此非三焦卫气皮毛中药,此乃荣血中药也。如此则“出汗”二字,当认作荣卫和,自然汗出耳,非是桂枝开腠理发出汗也。故后人用桂治虚汗,读者当逆察其意可也。噫!神农作之于前,仲景述之于后,前圣后圣,其揆一也。

海藏云:桂有菌桂、牡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类,用者罕有分别。大抵细薄者为枝为嫩,厚脂者为肉为老,但不用粗皮,只用其心中者为桂心也。《衍义》云:桂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用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本草》云:疗寒以热。故知独有一字“桂”者,《本草》言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也。然《本经》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只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处不中用。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或云“官”字即“观”字之文,盖产于观州者佳,故号“观桂”也。深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然筒桂厚实气味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头目发散药。故《本经》以菌桂养精神,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然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桂枝发表则在足太阳经,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经。

丹溪云:桂,虚能补,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是表有虚以桂补之也。盖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风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能收汗而用之也。今《衍义》云乃谓仲景治表虚,误矣。《本草》只言出汗,正是《内经》辛甘发散之意。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名曰官桂者,以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贡,而名之曰官桂,乃贵之之辞也。桂心者以皮之肉厚,去其粗而无味者,只留近木(4)一层,其味辛甘者,故名之曰桂心,乃美之之辞也,何必致疑若此乎?

胡椒

丹溪云:属火而有金,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众,大伤脾胃肺气,久则气大伤。凡病气疾人,益大其祸也。

蔓荆实

洁古云:气清,味辛,温。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主治秘诀》云:苦、甘,阳中之阴。凉诸经之血热,止头痛目暗。

蜀椒

洁古云:气温,味辛。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凡须用炒去汗及合口者。

东垣云:蜀椒味辛,温,大热,纯阳。温中,明目,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又云:蜀椒去汗,辛热以润心寒。

丹溪云:红椒属火而有水与金,有下达之能。所以其子名曰椒目,只行渗道,不行谷道,能下水燥湿。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

吴茱萸

成聊摄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

洁古云:治寒在咽,隘塞胸中。经云:咽膈不通,食不可下,食则呕,令人口闭目瞪。寒邪所结,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寒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代也。《主治秘诀》云:性热,味辛,气味俱厚,气浮而味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去胸中满(5),止心痛,治感寒腹痛,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也。

东垣云:治胸中气逆。不宜多用,辛热恐损元气。入足太阴脾经。又云:心腹疼痛,温中下气,温胃,去痰冷。

海藏云:吴茱萸入足太阴,足厥阴、少阴。震坤合,为其色绿。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大温脾汤及脾胃药,皆用此也。《衍义》云:须探汤中(6)浸去苦烈,凡六七过,始可用。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益智子

洁古云:气热,味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不可多服。

海藏云: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阴,足少阴。本是脾药,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凤髓丹则入肾。盖脾、肺、肾互用者,有子母相关之意。

厚朴

成聊摄云:厚朴之苦,以泄腹满。又云:燥淫于内,治以苦温,厚朴之苦以下结燥。

洁古云:能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寒胀是也。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乃神药也。误服脱人元气,切禁之。《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苦,气味俱厚,体重浊而微降,阴中阳也。平胃气,去腹胀。孕妇忌之。

东垣云:厚朴味苦而辛,大温,阳中之阴。专去腹胀满,去邪气。又云:腹胀用姜制厚朴。

海藏云:经言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果泄气乎?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经云消痰下气者是也。若与陈皮、苍术同用,则能泄湿满,经云温中益气者是也。若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衍义》云:平胃散中用之,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加减随证,如五积散,治疫同功。

丹溪云:属土而有火,气药也,温而能散,泻胃中之实也。而平胃散用之,佐以苍术,正为泻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之太过,而复其平,以致于和而已,非谓温补脾胃也。习以成俗,皆谓之补,哀哉!又云: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丁香

东垣云:丁香味辛,温,纯阳。去脾胃中寒,止霍乱。又云: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海藏云:治翻胃,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消痃癖,除冷劳。与五味子、广术同用,亦治奔豚气,泄肺寒,补胃,大治肾气。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

丹溪云:属火而有金,补泻能走。夫人口居上,而地气出焉。肺行清令,与脾气相和,惟有润而甘芳自适焉。有所谓口气病者乎?口有气而己自嫌之,以其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浊气上干,此所谓为口气病也。若以丁香含之,扬汤止沸尔。惟以香薷煮汁饮之,其效甚捷。

沉香

洁古云:辛热,纯阳,补右肾命门。

东垣云:能养诸气,上而至天,下而及泉。与药为使,最相宜也。又云:沉香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补肾暖腰膝,去风水毒肿,去恶气邪气。又云:重可去怯,以沉香辛温,体重清气,去怯安神。

檀香

洁古云:阳中微阴。主心腹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饮食。

东垣云: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入手太阴、足少阴。

栀子

成无己云: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涌虚烦。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又云: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img7,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又云:苦,纯阳,止渴。

海藏云:仲景用栀子治烦,胸为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之火也。《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人上吐,邪因得以出。经曰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以出也。《本经》云: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去皮泄心火,连皮泄肺火,入手太阴、手少阴经。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烦躁者,懊img8不得眠也。少阴虚满者,加甘草。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栀子甘草干姜汤。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谓越桃者是也。《衍义》云:仲景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img9,以栀子豉汤治之。因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除也。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份末之,水煎三二钱,七服之,无不效。张仲景《伤寒论》及古今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等份,四物作汤饮之。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7)等汤,并小利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间热。

丹溪云:山栀子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肺中之火也。

柏皮

成聊摄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安蛔。

洁古云: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芪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足膝气力涌出,痿(8)软即时去矣。蜜炙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如神。瘫痪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热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治痢疾先见血四也,去脐下痛五也,补肾气不足、壮骨髓六也。二制则治上焦,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既能泄泻膀胱火,亦能利窍。小便黄用柏皮,涩者加泽泻。

东垣云:黄柏味辛、苦,苦厚辛微,阴中之阳,降也。太阳经引经之药。泻膀胱经火,补本经及肾不足。苦寒,安蛔,补下焦虚,坚肾。经曰:苦以坚之。凡痿厥、除湿药中不可缺也。

海藏云:足少阴之剂。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随其类也。《活人》解毒汤,上下内外通治之。

丹溪云:柏皮属金,而有水与火。走手厥阴经,而有泻火补阴之功。舌颊疮多生于郁,用之以配细辛,治口疮有奇效。

地骨皮

洁古云:气寒,味苦。解骨蒸肌热,主消渴,风湿痹,坚筋骨。《主治秘诀》云:属阴凉血,去骨取皮用,去肌热及骨中之热。

东垣云:地骨皮大寒,纯阴。凉血,去皮肤骨节间热。又治表有风寒,热邪自汗。又云: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也。又云:四物汤内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又云:地骨皮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

海藏云:入足少阴经、手少阳经。

枳实

成聊摄云:枳实味苦,寒,溃坚破积。

洁古云:去胃气湿热。《主治秘诀》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其用有五:主心下痞一,化胸胁痰二,消宿食三,散败血四,破坚积五。凡治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用枳实、黄连。

东垣云:枳实味苦,微寒。苦以泄之,治心下痞。洁古用治脾经积血,故能去心下痞,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散气消宿食。苦寒,炙用以泄气,除内热。

海藏云:欲益气则佐之以人参、干姜、白术,破气则佐之以大黄、牵牛、芒硝,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除痞。壳主高而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枳实七枚,白术三两,水一斗,煎至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衍义》云:枳壳、枳实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故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散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故胸中痞有桔梗枳壳汤,心下痞有枳实白术汤,高低之分,易老详定为的也。

丹溪云: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

枳壳

洁古云:治胸中痞塞,泄肺气。凡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破滞气亦用枳壳。高者用之,然能损胸中至高之气,只可二三服而已。《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厚味薄,浮升而微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利胸中气二,化痰三,消食四。然不可多用,多则损胸中至高之气。

东垣云:气血弱者,不可服枳壳,以其损气也。

猪苓

成聊摄云: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

洁古云: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升而微降,阳也。其用与茯苓同,去心中懊img10

东垣云:猪苓味甘苦而淡,性平,甘重于苦,阳也。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脾湿而利小便也。

海藏云:治妊娠淋及治妊娠从脚(9)上至腹肿胀,小便不利。仲景治少阴渴者,用猪苓汤。入足太阳、少阴经。《衍义》: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茯苓

成聊摄云:茯苓以伐肾邪。又云: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又云:津液少者,以甘润之,茯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

洁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言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止泻一,利小便二,开腠理三,除虚热四,生津液五也。又云: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

东垣云:茯苓味甘而淡,性平,阳也。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平火。湿淫所胜,小便不利,用淡味渗泄为阳也。治水缓脾,生津液,止渴,导气。又云:分阴阳而导湿。

海藏云:入手、足少阴,手、足太阳也。白者入庚辛壬癸,色赤者入丙丁。伐肾邪,小便多则能止之,小便涩则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却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其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丹溪云:茯苓属金,得松之余气所成。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病、新病之要药,若久病阴虚者,恐未为相宜。

槟榔

洁古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苦,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中阳也。破滞气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气。

东垣云:槟榔辛而苦,性温味厚,气轻,阴中阳也。苦以泄滞气,辛以散风邪,专破滞气下行。

槐实

洁古云:槐实苦、酸,凉大肠热。槐花亦同。

东垣云:槐实味苦、酸、咸,寒。治口齿风,五内邪气热,止涎唾,治大肠热,妇人乳瘕。槐花味苦,平,纯阴。凉大肠热,去皮肤风、肠风泻血。

琥珀

洁古云:属阳,利小便,清肺。

东垣云:琥珀味甘,平,纯阳。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消瘀血,通五淋,利小便。

丹溪云:属阳金。古方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盖脾能运化,肺自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又云:能长肌肉。

乌药

海藏云:气厚于味,阳也。入足阳明、少阴经。

藿香

洁古云:性温,味苦,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补胃气,进饮食。去枝茎,用叶。

东垣云:藿香芳馨之气,特助脾开胃止呕。

海藏云:温中快气。治口臭,上焦壅,煎汤漱口。入手、足太阴经。入匀气、乌药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则补脾。

干漆

丹溪云:漆属金,而有水与火,性急,能飞补,近用为去积滞之药。若用之中节,积去后补性内行,人不知也。

皂荚

海藏云:仲景治咳逆上气,唾浊,但坐不得卧,皂荚丸主之。杵皂荚末一物,蜜丸梧子大,枣汤下一丸,日三夜一。《活人》治阴毒,正阳散内皂角,引入厥阴经也。用之有蜜炙、酥炙、烧灰之异,宜从本方。

丹溪云:皂角刺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山茱萸

洁古云:味酸,阳中阴也。温肝脏。

东垣云:山茱萸味酸,平,微温,阴中之阳。主心下邪气,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冷。

海藏云:入足少阴、厥阴经。《圣济经》云: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仲景八味丸用为君主。如何涩剂以通九窍?雷公用之去核,取肉四两,缓火熬用,能壮元气,秘精。核滑精,故去之。

侧柏叶

丹溪云:柏属阴金,性善守,故采其叶随月建方,以取其多得月令之气也。此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紫葳花

丹溪云:凌霄花(10)治血痛之要药也,且补阴甚捷,盖有守而能独行。妇人方中宜用。

酸枣仁

海藏云:胡洽治振悸不得眠,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酸枣仁炒香,六物煮服。《本草》注治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炒为末,竹叶汤调服出《圣惠方》。治胆实多睡,热也。酸枣仁生用一钱,腊茶二钱,姜汁调服出《济众方》。

桑根白皮

海藏云:入手太阴经。甘厚辛薄,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辛以泻肺气之有余。

诃黎勒

东垣云:诃黎勒味苦而酸,性平味厚,阴也,苦重酸轻。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苦重能泄肺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

丹溪云:诃子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经曰肺苦,急食苦以泻之(11),谓降而下是也。其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似难轻服。又云:诃子能治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故也。

郁李仁

洁古云:苦、辛,阳中之阴。主破血,润燥。

东垣云:郁李仁味酸,平,阴中之阳。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治大便气结燥,涩滞不通。七圣丸中用之,专治气燥。

巴豆

成无己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洁古云:性热味苦,气薄味厚,体重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导气消积一,去脏腑停寒二,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三也。又云:巴豆辛,阳。去胃中寒积。

东垣云:巴豆味辛,温。生温,熟寒。去胃中寒湿,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

海藏云: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大宜详审。《药性论》云:得火良。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则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则炒烟出,令紫黑色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仲景治百病客忤,备急丸主之,巴豆、杏仁例用,加减寒热,佐使五色,并余例,并见《医垒元戎》。

丹溪云:去胃中寒积,无寒积勿用。

乳香

洁古云:辛热,纯阳。补肾及定诸经之痛。

东垣云:乳香味苦、辛,热,纯阳。疗风水肿毒,去恶风、心腹痛。入丸、散用之,微炒杀毒,得不黏。

胡梧泪

洁古云:味咸,治瘰疬非此不能除。

东垣云:胡梧泪味酸、苦,大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即吐。

芫花

成聊摄云: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饮。

海藏云:仲景治太阳中风,胁下痛,呕逆者,可攻,十枣汤主之。胡洽治痰癖、饮癖,加以大黄、甘草、大戟、甘遂与芫花,共五物同煎。盖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夫水者,肺、肾、胃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目,中而四肢,下而腰脐,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异,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而用之。若误用则害深矣,然而此药大意泄湿。

苏木

洁古云:性凉,味甘、酸而微辛,阳中之阴。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

东垣云:味甘而酸、辛,性平,甘胜于酸。辛去风,与防风同。

楝实

洁古云:楝实入心经,止下部腹痛。又云:味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者,非此不能除。

樗木皮

丹溪云:臭椿(12)根皮,性凉而能涩血。

棠球子(13)

丹溪云:棠球子消食积,行结气,健胃,催疮疹。治妇人儿枕痛,浓煎此药汁,入砂糖调服,立效。

松节

丹溪云:松属阳金。用其节炒焦,治筋骨间病,能燥血中之湿。松花多食,能发上焦热病。

五倍子

丹溪云:五倍子属金与水。噙口中,善收顽痰有功,且解诸热毒。

枫香脂

丹溪云:枫香属金,而有水与火,性疏通,故木易有虫穴,其液名白胶香,为外科家要药。近世不知,误以为松脂之明莹者,甚失《本经》之意。

桑上寄生

丹溪云:桑寄生,药之要品也。自《图经》以下失之,而俗医又不识其的,惜哉!以其生于近海州邑及海外,其地暖不蚕,从事卉服(14)。由是桑木得气之厚,生意浓郁,而无采捋之苦。但桑上自然生出,且所生处皆是光泽皮肤之上,何曾有所谓节间可容他树子耶?此说得之海南北道宪佥老的公云。

合欢

丹溪云:合欢属土而有水与金。补阴之有捷功者,长肌肉,续筋骨,概可见矣。而外科家曾录用,何欤?

龙脑

东垣云:龙脑入肾,治骨病。

丹溪云:龙脑属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达其暖而轻浮飞扬。《局方》但喜其香而贵细,故动辄与麝香同用而为桂、附之佐。殊不知人身之阳易于动,阴易于亏,幸试思之。

丹溪云:墨属金,而有火与水。入药甚助补性。

杉材

丹溪云:杉属阳金而有火。用节作汤,浸洗,以治脚气肿痛。言用屑者,非也。

乌臼木

丹溪云:乌臼解蛇毒有功。

竹叶(15) 竹沥

洁古云:竹叶苦,阴中微阳,凉心经。

东垣云:竹叶辛,平,除热缓脾而益元气。

丹溪云:竹沥,《本草》言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黄芩、黄连等同类,而诸方治胎前产后诸病及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产后不得虚,胎前不损子。夫何世俗因“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缩手殆尽,岂不哀哉!《内经》云:阴虚则发热。夫寒而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而置疑,是犹因盗嫂受金,而弃陈平之国士(16)也。殊不知竹沥味甘性缓,能降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言其功也,非以气言也。幸相与评其可否?若曰不然,世人食笋,自幼至老,何无一人因笋之寒而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又云:竹沥滑痰,非佐以姜汁不行经。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可除。痰在膈间,使人颠(17)狂,宜用竹沥,风痰亦宜用,其功又能养血。

洁古云: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海藏云:清头目,利小便,消热渴,下气消食,令人少睡。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宜用此。入手、足厥阴经。治阴证汤药内用此,与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茗味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如何是清头目?

金樱子

丹溪云:金樱子属土,而有金与水。夫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平。昧者不知,取涩性以为快,遂熬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将谁执?

茯神

东垣云:味甘,平,纯阳。疗风眩,心虚辟不止,惊悸,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心虚非此不能除之。

秦皮

东垣云:苦,寒,主热利下重,下焦虚。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之苦剂也。

杜仲

洁古云: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也。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以行。

东垣云:杜仲能使筋骨相着。

柏子仁

海藏云:润肾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