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的研究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历代名医名著应用艾叶的概况

一、张仲景

张仲景(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张仲景发奋钻研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举世闻名的专著,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典范。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兵火战乱而散失,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辑,到宋代成为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其方剂被尊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载有两个含艾叶方剂,为柏叶汤和芎归胶艾汤。

1.柏叶汤方 柏叶、干姜、艾。治吐血不止者。

2.芎归胶艾汤方 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

二、华佗

华佗(约145—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其著作虽被焚毁,但医术水平从相传为华佗所作的《中藏经》和《华佗神方》中可见一斑。《中藏经》共收载药方62首(不包括附录部分),载有1首含艾叶方。《华佗神方》共有1103首方,其中含艾叶方有23首。纵览两书中所载诸方,华佗将艾叶广泛用于内、外、妇科疾病等。

附含艾叶方24首

1.灌肠神方 桃白皮、苦参、艾、大枣。治大便闭结。

2.治伤寒吐血神方 青柏叶、干姜、艾。

3.治中风口img神方 艾灸七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4.治中风掣痛神方 烧艾熏痛处。

5.治休息痢神方 黄连、龙骨、阿胶、熟艾。治肠胃虚弱,其痢乍发乍止。

6.治呕吐清水神方 干蕲艾煎汤啜之。

7.治阴寒呃逆神方 乳香、硫黄、陈艾,以陈酒煎数沸,乘热嗅之。外以生姜擦当胸,极效。

8.治粉瘤神方 先用艾条十数壮,再以醋磨雄黄涂纸上,剪如螺厣大贴灸处,外更贴以膏药,一二日一换,必挤尽其中粉浆,敷以生肌散自愈。

9.治九子疡神方 生于颈上,连续得九数。治用:鸡卵一分,麝香一分,冰片五分。先鸡卵蒸熟后,剖之为二,去黄存白。掺二药于疡上,自初生第一疡起,覆以鸡卵;外用干艾烧之,以痛为度,痛极暂止。痛止更烧,且随时更换鸡卵,日夜约烧五六度。次日更换冰麝,烧灼如前,俟愈为止。内用:蒲公英、夏枯草、金银花各二钱,甘草节一钱,水煎服数剂,功效极伟。

10.治鱼脊疮神方 老蒜切片如三文钱厚,置疮上。再以艾一团,如豆大,安蒜片上烧之。蒜坏再换,痛定乃止。

11.治野鸡痔神方 先用槐柳煎水熏洗,次以艾灸七壮即愈。

12.治一切风毒神方 沉香、丁香、木香各五分,乳香六分,麝香一分,共研匀,将大核桃壳半个,内容药末至将满。覆痛处,外灸以艾团一二壮,不觉热,十余壮稍觉痛,即愈。

13.治经行不止神方 金毛狗脊、威灵仙、良姜、赤芍药、熟艾、附子。

14.治阴痛神方 防风、大戟、蕲艾。

15.治安胎神方 厚朴、蕲艾、当归、川芎、黄芪、荆芥穗、菟丝子、白芍、羌活、甘草、枳壳、贝母。

16.治数堕胎神方 熟艾、木鳖子、大赭石、枣肉。

17.治顿仆胎动神方 当归、芎img、甘草、阿胶、芍药、艾叶、干地黄。

18.治产后泻血神方 干艾叶、老姜。

19.治小儿脐风神方 本症发生,必在儿生七日以内,其候面赤喘哑,脐上起青筋一条,自脐而上冲心口。宜乘其未达心口时,急以艾绒在此筋头上烧之,此筋即缩下寸许,再以缩下之筋上烧之,则其筋自消,而疾亦告痊。内用:薄荷三钱熬成浓汁,灌入二三口。不可过多,立愈如神。

20.治小儿吞钱神方 浓煎艾汁服之。

21.治火眼赤烂神方 艾叶烧烟,以碗覆之,俟烟尽,由碗上将煤刮下,温水调化,洗眼即瘥。若入以黄连尤佳。

22.治从高堕下神方 阿胶、干姜、艾叶、芍药。

23.救蝎子螫神方 蜀葵花、石榴花、艾心三物,俱阴干之,等分为末,和水涂螫处,立愈。

24.治漏胎胎损方 川芎、艾叶、阿胶、白茯苓。

三、葛洪

葛洪(261—341年),字雅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著有《肘后救卒方》,经后人增补,定名为《肘后备急方》。全书共8卷,分73篇(缺3篇,另一篇有标题而无正文),所述疾病多以急性病为主,包括传染性疾患。书中运用及引录前人所含艾叶方治疗的有15篇,占实际69篇的21.74%,可见葛氏颇为重视运用艾治疗急症。现简述如下。

1.治卒得鬼击方 熟艾煎水服。

2.治卒心痛方 白艾煎水顿服。

3.治伤寒时气温病方 ①干艾煎水顿服取汗。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方。②黄连、熟艾。治热病不解,而下痢困笃欲死者。③黄连、黄檗、龙骨、艾。治天行毒病,夹热腹痛,下痢。④大丸艾灸下部。治热病下部生疮者。⑤烧艾于管中熏之,令烟入下部中,少雄黄杂妙。治伤寒img疮者。

4.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 以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

5.治卒发癫狂病方 用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数灸之。

6.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方 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在穴上各七壮。不止,至十四壮,愈。

7.治卒中风诸急方 烧艾以熏痛处。治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

8.治发背痈肿已溃未溃方 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泥,可肿处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痈疽当便减,决得安,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汁出,即差。

9.治瘑癣疥漆疮诸恶疮方 何首乌、艾等分,以水煎令浓。于盆内洗之,治疥癣满身作疮,不可治者。

10.治卒得癞皮毛变黑方 艾千茎,浓煮,以汁渍曲作酒如常法,饮之令醺醺。疗白癞。

11.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 用艾烧令烟起,以碗盖之,候烟上碗成煤,取下,用温水调化,洗火眼。

12.治卒误吞诸物及患方 浓煎艾汁,服效。

13.治蛇入人口中不出方 艾灸蛇尾即出。

14.治蝎螫人方 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并五月五日午时取,阴干,合捣,和水涂之螫处,立定。

15.疗沙虱毒方 以大蒜十片,著热灰中,温之令热,断蒜及热拄疮上,尽十片,复以艾灸疮上七壮,则良。

四、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氏勤求古训,知识渊博,学术精深,讲求实效,晚年从事医学著述,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由于他在用药方面有卓越贡献,故被后人尊为“药王”。孙氏运用艾叶,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而且有所发展创新,现概述如下。

1.在妇产科方面的应用

(1)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见方 艾叶、阿胶、川芎、当归、甘草。

(2)治妊娠胎动,昼夜叫呼,口噤唇蹇及下重痢不息方 艾叶img咀,以好酒五升煮取四升,去滓更煎,取一升服。口闭者格口灌之,药下即瘥。亦治妊娠腰痛及妊娠热病,并妊娠卒下血。

(3)马通汤 马通汁、干地黄、阿胶、当归、艾叶。治妊娠猝惊奔走,或从高堕下,暴出血数升。

(4)胶艾汤 艾叶、阿胶、川芎、白芍、甘草、当归、干地黄。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顿仆失踞,胎动不下,伤损,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见,及胎奔上抢心,短气。

(5)治妊娠注下不止方 阿胶、艾叶、酸石榴皮。

(6)治妇人痢、欲痢辄先心痛腹胀满,日夜五六十行方 石榴皮、曲、黄柏(一作麦蘖)、乌梅、川连、艾、防己、阿胶、干姜、附子。

(7)治产后下赤白,腹中绞痛方 芍药、干地黄、甘草、阿胶、艾叶、当归。

(8)当归汤 当归、龙骨、干姜、白术、芎img、甘草、白艾、附子。治产后下痢赤白,腹痛。

(9)蓝青丸 蓝青、附子、鬼臼、蜀椒、厚朴、阿胶、甘草、艾叶、龙骨。治产后下痢。

(10)龙骨散 五色龙骨、代赭、赤石脂、黄柏根皮、艾、黄连。治产后痢。

(11)治女人白崩及痔病方 槐耳、白蔹、艾叶、蒲黄、白芷、大黄、人参、续断、当归、禹余粮、橘皮、茯苓、干地黄皮、猪后悬蹄、白马蹄、牛角。

(12)伏龙肝汤 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伏龙肝、生姜、生地黄、甘草、艾叶、赤石脂、桂心。

(13)丹参酒 丹参、艾叶、地榆、忍冬、地黄。治崩中去血及产后余疾。

(14)马通汤 赤马通汁、生艾叶、阿胶、当归、干姜、好墨。治漏下血,积月不止。

(15)熟艾汤 熟艾、蟹爪、淡竹茹、伏龙肝、蒲黄、当归、干地黄、芍药、桂心、阿胶、茯苓、甘草。治妇人崩中,血出不息,逆气虚烦。

(16)鲍鱼汤 鲍鱼、当归、阿胶、艾。治妇人漏血崩中。

2.在小儿科方面的应用

(1)治小儿惊,辟恶气 以艾虎汤浴,艾一斤,虎头骨一枚,以水三斗煮为汤浴,但须浴则煮用之。

(2)苦参汤 苦参、地榆、川连、王不留行、独活、艾叶、竹叶,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儿疮上,浴讫敷黄连散。浴小儿身上下百疮不瘥方。

(3)治小儿黄烂疮方 烧艾灰敷之。

(4)治小儿久痢脓湿方 艾叶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

(5)治小儿误吞铁等物方 艾蒿一把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3.在耳、喉病中的应用

(1)乌膏 生乌、升麻、羚羊角、蔷薇根、艾叶、芍药、通草、生地黄、猪脂。治脏热,喉则肿塞,神气不通。

(2)治耳聋方 作泥饼子,厚薄如馄饨皮,覆耳上四边,勿令泄气,当耳孔上以草刺泥饼,穿作一小孔,于上以艾灸之百壮,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侧耳泻却黄水出尽,即瘥。当灸时,若泥干,数易之。

4.治伤寒发黄

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方 三月艾、苦参、大黄、黄连、凝水石、栝蒌根、苦参、葶苈。

5.消食

治猝食不消,欲成癓积方 ①煎艾汁如饴,取半升一服之,便刺吐去宿食,神良。②白艾五尺围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煎。

6.治吐血

(1)柏叶汤 干姜、阿胶、柏叶、艾。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

(2)治忽吐血一二口,或者心衄,或者内崩方 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

(3)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欲死并主之方艾叶、竹茹、阿胶、干姜。

(4)下血方 牛角、当归、龙骨、干姜、熟艾、蜀椒、黄连、升麻、大枣、附子、黄柏、芎img、阿胶、厚朴、赤石脂、芍药、石榴皮、甘草。

7.治痢疾

(1)三黄白头翁汤 黄连、黄芩、黄柏、升麻、石榴皮、艾叶、白头翁、桑寄生、当归、牡蛎、犀角、甘草。治诸热毒下黄汁,赤如烂血,滞如鱼脑,腹痛壮热。

(2)龙骨丸 治下血痢,腹痛。①龙骨、龙胆、羚羊角、当归、附子、干姜、黄连、赤石脂、矾石、犀角、甘草、熟艾。②龙骨、当归、干姜、熟艾、牛角、附子、黄柏、赤石脂、川芎、阿胶、厚朴、甘草、橘皮、芍药、石榴皮、蜀椒、升麻、黄连、大枣。

(3)治血痢方 蒲黄、干地黄、桑耳、甘草、芒硝、茯苓、人参、柏叶、艾叶、阿胶、生姜。

(4)厚朴汤 厚朴、干姜、阿胶、黄连、艾叶、石榴皮。治三十年久痢不止者。

(5)椒艾丸 蜀椒、乌梅、熟艾、干姜、赤石脂。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

8.治噎塞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即下。

9.治遁尸尸疰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处,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挼令碎,著痛上,厚一寸余。热汤和灰令强,热置艾上,冷即易,不过二三度瘥。

10.治咳嗽

治嗽熏法 ①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匀,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余皆忌。②烂青布广四寸,上布艾,艾上布青矾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著,纳燥罐中,以纸蒙头,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

11.治虫

(1)治下部生疮,虫蚀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 烧艾于竹筒熏之。

(2)治湿方 黄连、生姜、苦参、艾叶。

(3)治虫蚀下部痒,谷道中生疮方 阿胶、当归、青葙子、艾叶。

(4)桃皮汤 桃皮、艾叶、槐子、大枣。治蛲虫、蛔虫及痔,虫食下部生疮。

(5)治热病蛄毒 以泥作小罂,令受一升,竹筒一枚如指大,一头横穿入罂腹中,一头入人谷道中,浅入。可取熟艾如鸡子大,著罂中燃之,于罂口吹烟,令入人腹,艾尽乃止。大人可益艾,小儿减之。羸者勿多,多亦害人。日再熏,不过三作,虫则死下断。亦可末烧雄黄,如此熏之。

12.治霍乱、泄泻

(1)黄柏止泄汤 黄柏、人参、地榆、阿胶、川连、茯苓、榉皮、艾叶。治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

(2)治霍乱洞下不止者方 艾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良。

13.治疮疡痈肿

(1)治疔肿方 用艾蒿一担烧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验。

(2)治疮久不瘥,瘥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骨疽方 穿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二尺。取干鸡屎二升,以艾及荆叶捣碎,和鸡屎令可燃火,坑中烧之令烟出,纳疽于坑中熏之,以衣拥坑口,勿泄气。半日当有虫出,甚效。

(3)治脑诸疖诸痈肿牢坚治之方 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

(4)凡发背及痈疽肿,已溃、未溃方 取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疆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复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热而已,勿令破肉也。其热痛,急易之。痈疽当便减,决得安,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疮孔,孔中汁出即瘥。

(5)治鼠方 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膝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

14.治痔漏、脱肛、疥癣

(1)治颈漏 ①捣生商陆根,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安漏上,以艾灸饼上,干易之,灸三四升艾,瘥。②七月七日日未出时,采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捣作炷,用灸疮上百壮。

(2)治五痔方 猬皮、熏黄、熟艾,穿地作孔调和,取便熏之,口中熏黄烟气出为佳。

(3)治崩中及痔方 猬皮、人参、茯苓、白芷、禹余粮、干地黄、槐耳、续断、蒲黄、黄芪、当归、艾叶、橘皮、白蔹、甘草、白马蹄、牛角、鳗鲡鱼头、猪悬蹄甲。

(4)治癣方 醋煮艾涂之。

(5)去疣目方 著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壮即除。

(6)猪肝散 治寒则洞泻,肛门滞出方。猪肝、黄连、阿胶、芎img、艾叶、乌梅肉。

15.治卒死

治鬼击病方 艾如鸡子大三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

16.治诸般伤损

(1)胶艾汤 阿胶、艾叶、干姜、芍药。治丈夫从高堕下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崩中。兼主女人产后崩伤下血过多,虚喘腹中绞痛。下血不止者,服之悉愈。

(2)大胶艾汤阿胶、艾叶、甘草、当归、芎img、干姜、芍药、地黄。治男子伤绝,或从高堕下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者。或治妇人产后崩伤下血过多,虚喘欲死,腹中急痛,下血不止者神验。

(3)主下血、衄血、脓血痢 艾水煮及丸、散任用。

(4)金疮 以熟艾急裹数日乃解。

五、王焘

王焘(670—755年),唐代郿县(今陕西岐山)人。他曾持节邺郡(河北临漳县)军事兼守刺史,这一官职,当时称作“外台”。王氏在当时藏书极富的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住了20多年,期间编辑了《外台秘要》。王氏博采众家之长,书中参引以前的医家医籍达60部,并对民间单、验方也广有收集,全书共40卷,分1104门,收方达6900多首,方中对艾叶的应用十分广泛,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治天行疫气

(1)黄连龙骨汤方 黄连、黄柏、熟艾、龙骨。

(2)艾汤方 苦酒、葶苈子、生艾(无生艾,熟艾、干艾亦可用,无艾,可艾根捣取汁)。

2.治酒疸

酒疸艾汤方 生艾叶、麻黄、大黄、大豆,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3.治下焦虚寒

柏皮汤止痢方 黄柏、黄连、人参、茯苓、厚朴、艾叶、地榆、榉皮、阿胶。

4.治咳逆上气

鲤鱼汤疗咳逆上气,喉中不利方 生鲤鱼、熟艾、白蜜、紫菀、牡蛎、款冬花、杏仁、豉、射干、细辛、饴、菖蒲。

5.治虚劳骨蒸 苦参、青葙、艾叶、甘草。

6.治附骨疽

(1)骨疽方 穿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三尺,取干鸡屎五升,以艾及荆叶和之,令可燃火,令烟出,纳疽孔坑中,以衣拥坑口勿泄烟,半日许,当有虫出。

(2)骨疽百方疗不瘥方 可疮上以艾灸之,三日三夜,无不愈也。

7.治白癞

疗白癞方 干艾叶浓煮,以渍曲作酒如常法,饮之令醺醺。

8.治疥风痒

熏疥法 取艾如鸡子大,先以布裹乱发,于纸上置艾、熏黄末、朱砂末、杏仁末、水银各如杏仁许,水银于掌中以唾研,涂纸上以卷药末,炙干烧以熏之。

9.治面黯 桑灰、艾灰(各三升),上二味,以水三升淋之,又重淋三遍,以五色帛纳中合煎令可丸,以敷黯上,则烂脱乃以膏涂之,并灭瘢痕甚妙。

10.治疗妇产科疾病

(1)广济疗妇人妊娠动胎,腰腹痛及血下方 当归、葱白、芎img、艾叶、鹿角胶、苎根。

(2)广济疗妇人因损娠下血不止方 当归、白龙骨、干地黄、地榆、阿胶、芍药、干姜、熟艾、牛角、蒲黄。

(3)第二产后若觉恶露下多,心闷短气,贴然无力,不能食当归、艾叶、生姜、干地黄、人参、地榆。

(4)疗妇人阴中肿痛不可近者,汤洗方 防风、大戟、艾,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洗阴中,日可三度良。

六、宋代名著

(一)《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成书于992年,是宋代宫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全书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该书由王怀隐、陈昭遇等编辑。书中对艾叶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方药简述如下。

1.木瓜丸方 木瓜、附子、熟艾、木香、桂心、诃黎勒皮、人参、肉豆蔻、厚朴、白术、高良姜、盐。治肝风冷,转筋入腹,手足逆冷。

2.阿胶散方 阿胶、艾叶、干姜、赤石脂、当归。治脾气虚冷,大肠泄痢,腹痛,食不消化。

3.艾叶汤方 艾叶、生干地黄、阿胶,下赤马通汁。治伤寒衄血及吐血,连日不绝,欲死。

4.治伤寒吐血,心神烦闷 黄连、荷叶、艾叶、柏叶、地黄汁。

5.治伤寒下部疮

(1)桃仁散方 桃仁、槐子、熟艾、黄连。治伤寒虫蚀下部,躁闷痒痛不已。

(2)治伤寒,下部疮,虫蚀肛烂方 熟艾(弹子大),雄黄末(半钱),上件药。相和作炷烧,用竹筒引烟,熏下部中。

6.治时气鼻衄不止方 熟艾、牛皮胶、豉汁。

7.黄连散方 黄连、黄柏、艾叶、黄芩、龙骨。治时气四五日,大热下痢。

8.治大风癞

(1)白艾蒿酿酒方 用白艾蒿十束,每束如斗,粗锉,以水一硕,煮取汁五斗,以曲十五斤,糯米一硕,如常法。治大风癞,身体面目有疮。

(2)治大风癞,熏出虫方 艾叶、砒霜、水银、腻粉、硫黄、朱砂黄,并生使,都研为末,用纸四张,先布艾,次下掺皂荚末,次掺诸药末尽,却以刀切似饼餤子,安火碗内烧,安曲膝下熏,以衣被遮擁定,不令透出气,热闷即虫出。

9.必效艾叶煎丸方 艾叶、白头翁、米醋。治冷劳,脐腹疼痛,或时泄痢,兼治妇人劳后带下。

10.麻油膏方 生乌麻油、熟艾、杏仁、黄连、鸡粪、盐、乱发。治三二十年风赤胎赤眼。

11.艾叶散方 艾叶、阿胶、柏叶、干姜。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

12.鸡苏散方 鸡苏茎叶、黄芪、甘草、干姜、艾叶、阿胶、赤马通汁。治劳伤,或饱食气逆,致卒吐血不止。

13.立效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伏龙肝、熟艾、地榆、牛膝、牡苏叶、蛴螬。治吐血不止。

14.熟干地黄丸方 熟干地黄、龙骨、黄芪、紫苏子、蒲黄、当归、附子、艾叶、白矾、阿胶、枳壳。治内伤风冷,大便下血不止。

15.当归散方 当归、干姜、青橘皮、艾叶、白术、附子、厚朴、木香。冷气攻心腹痛,时复下利。

16.艾煎丸方 熟艾、木香、陈橘皮、厚朴、桃仁、川椒、山茱萸、干姜、柏子仁、吴茱萸、附子、白术。治久心痛,积年不瘥,及冷气结块,少思饮食。

17.木瓜散方 木瓜、艾叶、当归、木香、桂心、诃黎勒、肉豆蔻、人参、白术、陈橘皮、厚朴。治霍乱吐利,冷气攻心腹。

18.艾叶丸方 艾叶、黄连、木香、地榆、伏龙肝、阿胶、当归、赤芍药、黄芩。治赤痢,腹痛不可忍。

19.马蔺子散方 马蔺子、地榆、厚朴、艾叶、白术、赤石脂、龙骨、当归、肉豆蔻。治白痢,腹内img痛,行数极多,色白如泔淀,不欲食。

20.雀附丸方 雀儿、附子、萆薢、胡椒、白芜荑、干姜、怀香子、青橘皮、艾叶、川椒。治脾肾久积虚冷,心腹气痛,时自泄痢,水谷不消,少思饮食,颜色萎黄。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1110年,由陈师文等校编,是宋代以来著名的方书之一。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共载方788首,其中含艾叶方23首(占总方数的2.92%),这些含艾叶方广泛应用于内、外、伤及妇科,反映了宋代医家运用艾叶的一个侧面,现简述于下。

1.罂粟汤 艾叶、黑豆、陈皮、干姜、甘草、罂粟壳。治泻痢。

2.治妇人诸疾 ①治气血劳伤,冲任脉虚,经血非时,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未止,令人黄瘦口干,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予伏龙肝散(伏龙肝、赤石脂、熟干地黄、艾叶、甘草、肉桂、当归、干姜、芎、麦门冬)。②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予胶艾汤(阿胶、芎img、甘草、当归、艾叶、白芍药、熟地黄)。③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予艾煎丸(人参、川芎、菖蒲、熟艾、山茱萸、当归、白芍药、熟干地黄)。

(三)《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成书于1111~1117年。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编成此书。共200卷,分60余门,方近20000首,宋之前历代方书几乎全被囊括。每门又分若干病证,每证先列论病因病理,次列方药与治疗。全书涉及艾叶使用的达79卷165类疾病,药方207首,艾灸方32首,涉及病证有内、外、伤及妇儿科等,应用十分广泛,现简述如下。

1.治伤寒七八日内,热不解 葶苈苦酒汤方(葶苈、苦酒、生艾汁)。

2.治伤寒后疮 桃仁汤方(桃仁、槐子、艾叶、大枣)。

3.治伤寒吐血不止,此由心肺积热,血得热即妄行 黄连汤方(黄连、荷叶、艾叶、柏叶)。

4.治卒霍乱吐泻腹刺痛,上吐下泻 香薷汤方(香薷、木瓜、荆芥穗、熟艾、陈廪米、黑豆)。

5.治肾中寒气,脐腹冷疼,腰脚酸痛,筋脉拘急 温经木香丸(木香、葫芦巴、补骨脂、巴戟天、香子、桂、艾叶、附子、青橘皮)。

6.治风冷入中,飧泄不止,脉虚而细,日夜数行,口干腹痛 白术汤方(白术、厚朴、当归、龙骨、熟艾)。

7.治白滞痢,及食不消化 黄柏丸方(黄柏、乌梅肉、熟艾、甘草)。

8.治积年冷痢,日三五行,胀闷肠鸣,食不消化,面黄渐瘦 厚朴丸方(厚朴、干姜、陈橘皮、诃黎勒、白茯苓、芜荑、阿胶、熟艾、胡粉、黄石脂、乌梅)。

9.治休息痢 阿胶汤方(阿胶、黄连、龙骨、艾叶、仓米)。黄连汤方(黄连、龙骨、艾叶、阿胶)。

10.治久痢 治痢积年不瘥,厚朴汤方(厚朴、干姜、酸石榴皮、阿胶、黄连、艾叶)。治久痢不止,地榆丸方(地榆、龙骨、赤石脂、没食子、熟艾、黄柏、橡实壳)。

11.治热痢黄脓,发渴四肢烦闷 黄连丸方(黄连、黄芩、黄柏、熟艾)。

12.治疳 治积年疳痢,羸瘦面色萎黄方(硫黄、黄连、艾、蜜)。治久痢变疳,下部生恶疮,恶寒壮热。二白汤方(桃白皮、槐白皮、苦参、熟艾、大枣)。

13.治疳湿下部疮烂 黄连汤方(黄连、熟艾、苦参、槐白皮)。

14.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 漏芦丸方(漏芦、艾叶)。

15.治阴疝肿缩 黄连丸方(黄连、熟艾、杏仁)。

16.治蛔虫蚀下部痒,谷道中生疮 阿胶汤方(阿胶、当归、青葙子、艾叶)。

17.治蛲虫蛔虫,及痔虫蚀下部生疮 桃皮汤方(桃木皮、槐子、艾叶、枣)。

18.治暴赤眼,涩痛难开 青金散方(黄连、艾叶)。

19.治妇人带下三十六种不同 桑寄生汤方(桑寄生、川芎、艾叶、当归、白胶)。

20.治妊娠外因惊动,胎动不安,转移不宁 艾叶汤方(艾叶、桑上寄生、人参、茯神、阿胶)。当归汤方(当归、生干地黄、艾叶、甘草、川芎、芍药、阿胶)。

21.治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痛,血下不止 人参饮方(人参、川芎、当归、阿胶、杜仲、艾叶、熟干地黄)。

22.治妊娠猝下血不止,胎上逼心,手足逆冷欲死 艾叶汤方(生艾叶、阿胶、蜜)。

23.治妊娠猝下血不止,腰腹疼痛 地黄艾叶汤方(熟干地黄、艾叶、人参、地榆、干姜、阿胶、当归)。

24.治妊娠小便利,少腹急痛 艾叶丸方(艾叶、干姜、厚朴、益智)。

25.治逆产及子死腹中 艾叶汤方(生艾、清酒)。

(四)《女科百问》

《女科百问》又名《产宝百问》,南宋医家齐仲甫撰著,成书于公元1220年。全书共二卷,将有关妇女生理、病理、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内容,归纳为一百个问题,逐一解答,故称《百问》。书中每问均有理法方药,条理清晰,内容简明,并附有验案,以证之临床,其方多效。是一部综合性的妇科文献,比宋代陈自明所撰《妇人大全良方》早10余年,被世人誉为第一部妇产科普读物。全书100问中,有10问记载了艾叶的应用,涉及有虚劳伤、阳崩、与鬼交、带下、妊娠疾病、产后血崩等。使用方剂有:①胶艾汤(阿胶、川芎、甘草、艾叶、当归、白芍、熟地)。②地榆散(地榆、干姜、当归、龙骨、川芎、艾叶、阿胶、蒲黄、熟地、黄牛骨腮、乌骨、白术)。③艾叶汤(人参、当归、艾叶、甘草、麻黄、丹参、阿胶)。④固经丸(艾叶、赤石脂、补骨脂、木贼、附子)等。

(五)《妇人良方》

《妇人良方》为妇科著作,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集要》。宋·陈自明撰于1237年。整理编辑宋以前妇产科著作,共24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等8门,每门分若干病证,共200余论,分述各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内容比较实用。全书24卷中含艾叶使用的达19卷,涉及调经、众疾、妇人血风头痛、妇人脚气、妇人鼻衄、妇人吐血、妇人带下、妇人阴肿、求子嗣、验胎、妊娠、产后中风、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赤白痢疾、产后诸淋等病证的治疗。表明艾叶在妇科应用广泛,现略述所载部分方剂:

1.妇人崩中 伏龙肝、小蓟根、桑寄生、续断、地榆、艾叶、阿胶、当归、赤石脂、厚朴、生姜。

2.妇人脚气方 苍术丸(乳香、没药、川牛膝、青盐、熟艾、川乌、全蝎)。

3.治妇人鼻衄,血流不止 刺蓟散(刺蓟、桑耳、乱发灰、艾叶、生地黄、蒲黄)。

4.疗吐血 四生丸(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

5.治伤寒四五日,大下,热痢时作,白通汤诸药多不止 三黄熟艾汤(黄芩、黄连、黄柏、熟艾)。

6.治妇人阴中肿痛不可忍 艾叶、防风、大戟。

7.治妇人阴肿或疮烂者 麻黄汤洗方(麻黄、黄连、蛇床子、北艾叶、乌梅)。

8.胎动不安方 秦艽、阿胶、艾叶。

9.疗妊娠腹痛,下痢脓血不止 黄连阿胶散(黄连、厚朴、阿胶、当归、艾叶、黄柏、干姜)。

10.妊娠尿血方 艾叶酒(生艾叶、酒)。

11.治产后恶露淋沥不绝 牡蛎散(牡蛎、川芎、熟地黄、白茯苓、龙骨、续断、当归、艾叶、人参、五味子、地榆、甘草)。

12.治产后崩中 熟干地黄散(熟干地黄、伏龙肝、黄芪、赤石脂、阿胶、甘草、白术、艾叶、川芎、人参、当归)。

13.产后血崩方 固经丸方(艾叶、赤石脂、补骨脂、木贼、附子)。

14.疗产后下血不止 桑耳、芍药、地榆、茜根、牛角、阿胶、艾叶、鸡苏、白龙骨。

15.治妇人百病 乌鸡煎(吴茱萸、良姜、白姜、当归、赤芍药、延胡索、破故纸、川椒、生干地黄、刘寄奴、蓬莪术、橘红、青皮、川芎、荷叶灰、熟艾)。

七、金元时代名医

金元时代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各家纷起,学术争鸣,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标新立异,争创新说,形成了以刘完素为代表研究外感火热为主的寒凉派,以李杲为代表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补土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研究攻邪理论的攻下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研究内伤火热的滋阴派等学术流派。而艾叶在当时具代表性的四大学术流派书籍中少有记载,这与艾叶的药性未能符合各流派理论特点有关,从而影响了艾叶在这个时代的使用。

八、明代名医

(一)薛己

薛己(约1487—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治疾多奇中,以治疗儿科及外科见长。著有《内科摘要》、《妇科撮要》、《保婴金镜录》、《外科发挥》、《外科新法》、《外科枢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疬疡机要》、《外科经验方》等著作。关于艾叶的应用在其著作中记载不多,《外科枢要》有八首艾灸的治病方,并提出艾灸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的观点。《妇科撮要》中记载了胶艾汤、八珍加胶艾、阿胶散、芎归补中汤、人参黄芪汤等含艾叶方剂。

(二)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其父亲李言闻在当地也是名医,并著有《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完成了一部内容浩瀚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书中有关艾叶的记载较为详细。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全书涉及艾叶的论述有300余处,艾叶单方或以艾叶为主的方剂有164首,不仅辑录了前人应用艾叶的经验,而且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补充和发展,并阐述了独特的见解。时珍认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并对前代医家认为艾叶“性寒,有毒”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并且推崇“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他扩大了艾叶的临床应用范围,成为后世医家应用艾叶的典范。

1.单味艾叶方

(1)治伤寒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干艾叶水煮顿服取

汗)。

(2)治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艾叶酒煮内服)。

(3)治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熟艾米醋炒,以绢包熨脐下)。

(4)治中风口img(艾灸,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5)治中风口噤(熟艾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

(6)治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干艾熏痛处)。

(7)舌缩口噤(生艾捣敷或干艾浸湿)。

(8)咽喉肿痛(嫩艾捣汁,细咽之)。

(9)癫痫诸风(熟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岁灸之)。

(10)鬼击中恶,卒然着人,如刀刺状,胸胁腹内img刺切痛不可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一名鬼排(熟艾水煎顿服)。

(11)小儿脐风(艾叶烧灰填脐中或艾隔蒜灸之)。

(12)头风久痛(蕲艾揉为丸,时时嗅之)。

(13)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叶、醋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

(14)心腹恶气(艾叶捣汁饮之)。

(15)脾胃冷痛(白艾沸汤)。

(16)蛔虫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熟艾水煮或取生艾捣汁饮)。

(17)口吐清水(干蕲艾煎汤啜之)。

(18)霍乱洞下不止(艾水煎顿服)。

(19)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捣铺脐上,熨斗熨之)。

(20)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水煎服或烧灰水服)。

(21)鼻血不止(艾灰吹之或艾叶煎服)。

(22)鹅掌风病(蕲艾煮水熏之)。

(23)小儿疳疮(艾叶煎水取)。

(24)小儿烂疮(艾叶烧灰敷之)。

(25)臁疮口冷不合(熟艾烧烟熏之)。

2.含艾叶的复方

(1)老小白痢 艾姜丸(陈北艾、干姜)。

(2)诸痢久下 艾叶、陈皮。

(3)暴泄不止 陈艾、生姜。

(4)粪后下血 艾叶、生姜。

(5)野鸡痔病 先以槐柳汤洗过,以艾灸上七壮。

(6)妊娠下血 胶艾汤。

(7)妊娠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不止,或倒产子死腹中 艾叶、酒。

(8)胎动迫心作痛 艾叶、头醋。

(9)妇人崩中连日不止 熟艾、阿胶、干姜。

(10)产后泻血不止 干艾叶、熟老生姜。

(11)盗汗不止 熟艾、白茯神、乌梅。

(12)疮疥熏法 熟蕲艾、木鳖子、雄黄、硫黄。

(三)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陈实功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搜集明以前的外科有效方药,著成《外科正宗》,后人评价此书具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特点,是一部代表明代外科学伟大成就的重要著作。《外科正宗》卷一痈疽门中单列章节介绍艾灸治疗痈疽,并且首推艾灸治疗疮科,介绍到“盖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贵在乎早灸为佳”。介绍了患者头部、肾俞及元气素虚等发疮的艾灸方法及艾灸疮穴的禁忌,并认为艾灸用法不当易引起津液亏损,矫正了前人医家认为“艾火不亏人”的观点。书中另有治疗外科疾病含艾叶的众多复方,现简述如下。

1.治肿疡 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蕲艾、鲜菖蒲、甘草、白芷、连须葱)。

2.治脱疽及一切发背、初起不疼痛者 雌雄霹雳火(艾茸、丁香、雌黄、雄黄、麝香共研极细,搓入艾中,作安豆大丸放于患上灸之)。

3.治齿病出血 止血四生汤(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

4.治附骨疽 雷火神针(蕲艾、丁香、麝香,药与蕲艾揉和,先将夹纸作筒如指粗大,用艾药叠实收用),治风寒湿毒袭于经络为患,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筋骨疼痛,起坐艰难,不得安卧者。

(四)王肯堂

王肯堂(约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镇江府金坛(今江苏金坛)人。著有《证治准绳》,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证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也是17世纪流传最广的医学著作之一。艾叶在《类方·证治准绳》、《杂病·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多有使用记载,尤其在《女科·证治准绳》中有一百多条关于艾叶的论述,扩大了艾叶的临床使用范围。尤其活用胶艾汤,如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不断;治阳崩不止,小腹疼痛;治劳伤血气,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止,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延引日月,渐成羸瘦;产后白带下者。并对胶艾汤进行灵活变方,如胶艾六合汤、丁香胶艾汤、芎归胶艾汤等。

(五)张介宾

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景岳治学极为严谨,能师古而不泥,辨疑而不苟,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并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对医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晚年以毕生医疗经验撰成《景岳全书》,其医理多与易学相通,主张医易同源,疗病思想以“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为中心,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强调命门在人体中之重要性,治疗则主张补真阴元阳,创立左归、右归之法。他曾述艾叶:“味微苦,气辛,生用微温,熟用微热。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九、清代名医

(一)吴谦

吴谦(1689—1748年),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乾隆中敕编医书,命吴谦等为总修官,遂撰成《医宗金鉴》一书。全书博而不杂,简而不疏,故简明而实用。此后本书为太医院及民间习医之士学习所用,广为流传。该书是一部教学与临床均宜的官修医学丛书,其内容丰富,各科论述全面,既总结明、清以前医学成就并进行辑录,也汇集作者临证经验及医学见解。吴谦对前人用艾叶经验进行总结:“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归胶艾汤温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崩血漏血去血过多者,宜用胶艾四物汤补之。”“血多无热者,用四物汤加阿胶、艾叶止之。”并总结艾茸敷法主治阴疮黑陷而不痛者,编成方歌:“艾茸敷法治阴疮,黑陷不痛用之良,石硫黄雄同艾煮,捣成膏敷定能康。”

(二)沈金鳌

沈金鳌(1717—776年),字芊绿,号汲门、再平、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早年习儒,博通经史,中年以后专攻医学。事师医家孙庆曾,得名家之学,经研《灵枢》、《素问》,遍采百家,探幽索微,深得医学之精粹。他严谨治学,务在求实,他认为,医书或论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或讲脉而不讲药,或讲药而不讲脉,道理往见于残编剩简之中。故先后撰成《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总其名曰《沈氏尊生书》,其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情神,流传较广。其中《妇科玉尺》收载了较多艾叶的临证使用方剂,现简述如下。

1.艾附丸 ①妇女经不调者,或由诸般气滞;②治由气滞经不行。

2.胶艾丸 ①经水后期而行者,过期太甚;②误触击,或因跌扑,腰腹疼痛,胎上抢心,去血腹痛。

3.胎漏 血虚来少,古胶艾汤;犯房下血者,八物汤加胶艾。

4.芍艾汤 胎前浮肿,专由脾虚者。

5.妊娠二月养胎方 艾叶汤(艾叶、丹参、当归、麻黄、生姜、人参、阿胶、甘草、大枣)。

6.火龙散 川楝子、茴香、盐炒艾叶。治子悬,心气疼。

7.阿胶散 熟地、白芍、艾叶、当归、甘草、阿胶、黄芪。治妊娠,或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或有所下,或胎上冲心。

8.阿胶蕲艾丸 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甘草、阿胶、艾叶。治妊娠因跌扑闪挫,以致胎动不安。

9.芎归胶艾汤 川芎、阿胶、炙甘草、艾叶、当归、白芍、生地。治妊娠腹痛,胞阻胎漏,半产后下血不绝及八九月内胎动下血。

10.乌艾丸 乌药、艾叶、香附。治赤白带下。

11.胶艾四物汤 治妇人赤带。

(三)陈念祖

陈念祖(1753—823年),字良友、修园,号慎修,长乐县人。念祖吸收古代医学精华,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加以应用、补充,对医学通俗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用浅显韵语编成《时方歌括》,如“四生丸用叶三般,艾柏鲜荷生地斑”,“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两首歌诀中分别通俗易懂地描述了两首以艾叶为主药的四生丸和益元汤的处方组成。

(四)吴师机

吴师机(约1806—886年),名安业,字尚先,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并汇集民间的外治法,集二十年之经验,易稿十余次,写成了理疗性外治专著《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因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该书对中医外治法的总结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外治方法主要是膏药疗法,该书中广泛地应用艾叶作为外治药,如寒湿香港脚、调经、崩漏、安胎、霍乱、厥汗等,均用含艾叶的复方进行外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