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研究百家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医病因学说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探讨、总结与提炼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一直得到中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它起源于春秋时期,《黄帝内经》对之有较为系统的记载。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对病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归纳,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三途径病因说”,实为病因学说之基。隋代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进一步丰富了病因学说的内涵且提高了其实用性。南宋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整理与总结前期病因学说的基础上,将各种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从此确立了病因学的基本体系——三因学说,且一直流传沿用至今并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戾气学说”将证候学与流行病学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医病因学新的一页。近百余年来,中医病因学说研究与时俱进,新的致病因素、新的研究途径与模式、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相继出现,研究成果精彩纷呈,令人瞩目。

笔者对中医病因学说的研究兴趣源于对陈无择祖籍的考证,继而产生了对陈氏学术思想与贡献全面阐发的意愿。为此,多年来笔者在浩瀚的古医籍中查阅探寻,并对历代医家有关病因学说的论述作了详尽的笔记。笔者将自己的想法求教于同仁,不仅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而且获取了许多建议,尤其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研究分会的领导提议在系统总结陈无择病因学说思想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使之更有时代气息,更切合当代中医临证参考应用。

于是,笔者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三十年的中医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和查阅,初选了数百篇相关论文加以研究。最终定稿的近百篇论文大多为优秀佳作,基本可反映近三十年来中医病因学说研究的进展。本书取名《中医病因学说研究百家论》也缘于此。

全书内容分类、章节编排颇费周折。由于无现成分类体系可以参照,笔者考虑再三,决定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之分类原则,按照从总论到各论、从一般到具体、从古代到现代的排序办法加以编排。章节名称也是反复斟酌而定,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为了凸显所收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笔者的推荐意图,笔者经过反复研读推敲,为每篇论文撰写了字数不等的“草园学记”(草园为笔者寓所陋名),并置于论文正文之前。这些文字是笔者从学术的角度对论文在中医病因学研究中所发挥作用的再认识,包括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学术价值的确认、研究地位的评议,以及笔者对病因研究的新认识和新思考,以供大家参阅。

笔者在选编时发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病因学说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张光霁、叶新苗、郑红斌等老师的论文立意高远、论点精准、论据充足、论述中肯,显示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

本书的完稿得到了中医学界众多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以及各位论文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宋文瑛、刘素娜、董一帆等同学,以及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甄宏德等同学也协助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既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医病因学说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和展示,也是笔者为中医学术发展所尽的绵薄之力,同时以此纪念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840周年。

事非经过不知难,寒暑十年终有成。然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平,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斧正,以期再版时修正改进。

李珍

于草园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