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十七房郑氏宗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进士及第

十七房郑氏宗族第一个因习文从儒而扬名蛟川的人是进士郑谦。

十三世郑谦(1766—1840),谱名光烈,小字咸章,字虚谷,号益斋,十七房三房始祖郑文瑞之六世孙,后堂楼文荫堂主人,清嘉庆丁丑(1817)科进士,官福建归化、南平两县知县,嘉兴府学教授,以清正廉明著称。

郑谦是十七房郑氏宗族中第一位进士,也是唯一一位进士,同时他也是灵绪乡自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后50多年来的第一个进士,这50多年里,灵绪乡功名最高的是举人王静枢。因此说,郑谦进士及第,不仅使郑氏宗族光耀门楣,也是灵绪乡的荣耀,他开了灵绪乡50年风气之先,填补了灵绪乡50年没有进士的空白。

郑谦出身在“书香门第”,其曾祖十世郑之瑗、祖父十一世郑允肃、父十二世郑维博均是习文从儒之人。受家庭影响和父亲郑维博的教诲,郑谦从小就师从族叔郑逸亭攻读诗书。从儒童开始,经过20多年的积学力行,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郑谦最终出人头地,脱颖而出。

清嘉庆十八年(1813),48岁的郑谦踏上乡试之路,在乡试中一举成功,列入举人名榜。“举人”,明清时俗称孝廉,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乡试中举之人的专称。与宋元时代相比,明清时代的举人很受优待,一旦中举,不仅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也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之前被人看不起,中举之后众人竭力巴结、奉承、攀交于他的原因。由此可以想象,在重功名利禄的封建时代里,郑谦中举是怎样的一番荣耀。

嘉庆二十二年(1817),郑谦已年近52岁,适逢大考,因为年龄的关系,他本不想参加,但在胞弟郑伟烈的极力劝说下,郑谦平生第一次参加了殿试,即由皇帝亲自监考的最高等级考试,不料却拔得头筹,高中进士,捷报传来,轰动整个灵绪乡。

郑谦高中进士后,被派往福建任归化县知县。原本无心做官的郑谦,接到任命后,考虑到自己年岁已大,不打算赴任。后在袁金溪先生以“民社之责,非异人任”的劝勉下,才捧檄赴任。

归化县地处福建西部深山幽谷间,多年来政令不通,盗寇猖獗,向来是难治之地。郑谦到任后,开始大力整饬,一方面捐廉俸廉俸:清代官吏正俸和“养廉银”的合称。,募乡勇,组织开展打击、缉捕盗贼的专项行动,另一方面着手处理多年积压的各种盗窃案件。几个月后,积压案件全部肃清,困扰归化县百姓多年的盗寇之祸也得以平息,严明公正的法纪使归化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太平,当地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安稳稳的日子。郑谦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和爱戴。

归化县任满后,郑谦被调往福建延平的南平县做知县。离任之时,县里很多官员、有名望的绅士和众多百姓都纷纷自发地前来为他送行。人们聚集在郑谦必经之路上,依依不舍地与之道别,同时也表达他们对这位清廉公正、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官的感激之情。

在南平任上,郑谦始终恪守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人读圣贤书,一旦为吏,只求上不负君,下不负民,尽心尽力做个好官清官,为百姓造福。南平县地处福州、建宁、邵武、汀州四府之中,公务文牒传递交错纷繁,使者宾从络绎不绝,难免有迎来送往的应酬,也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士,这对于贪官来说,是巴结上司的极好机会和途径,而郑谦却不肯同流合污、趋附逢迎,他只知尽力做好分内之事,置办馆驿中应提供的器物而已,这使上司很不悦,因此,郑谦始终未得到升迁。

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意思是说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也能捞上成千上万两银子,至于贪官就更不用说了。而郑谦不但没有捞到万两雪花白银,反而欠下巨额课税亏空。郑谦勤政为民,清慎自励,不忍累及百姓,不忍搜刮民脂民膏,有时甚至拿出自己俸禄的一半,以备公务支出的不时之需。功满天下,谤亦随之。最终,因“拙于催科催科:催收租税。,亏负南平县客课客课:客,商贩,行商。课,本义指计量劳动果实,引申为征税、赋税。客课,即商业税收。”,即没有办理好地方税收而导致亏空,郑谦遭到同僚的非议和诬陷,被降职,改任嘉兴府学教授。

“府学教授”,虽为正七品,但其权力和地位远不如知县。当时,很多人都为他因“醇谨获咎”而扼腕惋惜,可郑谦却对此看得很淡,他说:“古时君子虽遵循道德、理法,然而受到冤枉、不被重用的人依然不计其数。我因为没有才能,而遭受他人的非议,内心除了惭愧还是惭愧,愧对于大家对我的器重,我怎么能因此而耿耿于怀呢?”寥寥数语,展现了一个清廉官员的端正品行,宽广胸怀。

郑谦虽离任南平,却时时为亏负南平县巨额“客课”而寝食难安。郑谦的四弟郑伟烈(1775—1832),谱讳伟烈,小字咸临,官名临,号月波,很有才干,少年起就在宁波城区经商,后来,追随大哥郑谦前往福建归化、南平,帮助大哥打理幕务,综理参划,郑谦也特别倚重这个弟弟。郑谦因“拙于催科,亏负南平县客课”被改授为嘉兴府教授后,郑伟烈为了替大哥填补亏负,便又回到甬江经商,重操旧业。经数年苦心经营,焦劳拮据,晨夕竭力打理,最终将南平县巨额课税亏空补齐。这时,郑谦才放下了悬着的心,感叹地说:“没有我弟弟,我无安枕的时候了。”

郑谦不仅是位廉洁的清官,也是位杰出的教育家。在嘉兴府学教授任上,他一做就是十年。他将满腔的热忱都投入教育事业中,循循善诱地教诲启迪学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还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暗中资助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坚持读书。在任十年,郑谦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许是受了他的熏染,郑谦的学生大多品行俱佳,颇有作为。

后来,郑谦因四弟郑伟烈去世,哀痛过甚,患上心悸病,引疾请归。道光庚子(1840)夏六月,郑谦以疾卒于后堂楼家中,享年75岁。

人有真性情,必有真学问,有真学问,必有真经济。郑谦生平事迹肯定不止于此,可惜由于年久日深,当事人均已作古,已无可考。郑谦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然而,他的清官形象却深入人心,备受称颂。他沉潜笃实的学风,清廉爱民的为官之道,恭谨真诚的做人态度,也成了十七房郑氏宗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七房郑氏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谦去世后,其墓志铭上刻有“貌如其心,教如其政,孰屯其亨,以葆其性”题词,这就是郑谦清廉一生的真实写照。

郑谦育有五子,长子郑德兹,次子郑德容,三子郑德生(出继给弟弟郑伟烈),四子郑德元,五子郑德峻。5人中有3人子承父业,习文从儒,最优秀者为次子德容和五子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