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综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浙江海洋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途径

一、空间格局优化:一核两翼

当前浙江海洋旅游资源的总体格局并未充分吻合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格局,较多地区尚未充分有效地利用海洋旅游资源。本书认为应在各地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潜力评估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2008—2020)》和《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对浙江海洋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空间格局上的优化,形成“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

(一)核心

本书认为,舟山目前是浙江海洋旅游的中心区,宁波是次中心区,但宁波和舟山在历史上和区位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两者的海洋旅游资源又各有所长,有良好的资源互补条件,应该在海洋旅游发展上加强合作,打造浙江海洋旅游的核心。这一核心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海洋海岛旅游资源的优势,以宁波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和都市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通过陆岛联动,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集度假、休闲、娱乐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度假地,通过邮轮靠泊港或母港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稳健发展邮轮度假和海岛度假等高端度假旅游产品;通过生态环境的修复、岸线和海岛资源的划定保护,引导发展游艇、帆船、海钓、潜水等海洋休闲运动旅游及其相关服务业态;以普陀山为核心开发宗教圣地,推出修身养性旅游产品,以特色城镇为依托开发渔家风情休闲度假旅游,以海岛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同时,发挥网络运作优势,不断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提升旅游节庆活动。就近岸海域和海域利用而言,该核心区由宁波的镇海区、北仑区及象山县东部,舟山的定海区和普陀区所在近岸海域组成,主要为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基本功能,同时发展海洋渔业;岱山—嵊泗海域,包括嵊泗海域和岱山海域,主要为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港口物流等基本功能;象山港海域主要为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等基本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临港产业功能。

(二)南翼

温州作为当前浙江海洋旅游的另一个次中心,应带动台州的海洋旅游一起发展,共同打造浙江海洋旅游的南翼。依托海陆并举的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利用温台两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知名度和体制优势,承接杭州湾大桥建成后以上海为核心的沪杭甬旅游圈的辐射带动和功能释放,加强资源整合与区域协作,在发展国内旅游基础上,积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形成以海韵风情、商务休闲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功能的滨海旅游区。加快海陆空立体化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着力打造文化、商务、生态、海洋海岛四大系列旅游精品,建设国际豪华邮轮母港;以山海观光游览为最佳展示点,以专项旅游为主要卖点,以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重要效益点,打造台州特色旅游目的地;整体打造雁荡山—楠溪江景区型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差异化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引导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文化旅游、海上体育竞技、海岛主题度假、游艇等专项旅游产品有序发展。就该区块的海域功能定位来看,三门湾海域主要为滨海旅游、湿地保护和生态型临港工业等基本功能。台州湾海域包括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东部海域,主要为临港工业、港口运输等基本功能,兼具工业与城镇建设、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等功能。乐清湾海域主要为湿地保护、滨海旅游、临港工业等基本功能,兼具海洋渔业和港口航运等功能。瓯江口及洞头列岛海域包括龙湾、洞头海域及乐清南部海域,主要为港口运输、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基本功能,兼具工业与城镇建设和海洋渔业等功能。南麂、北麂列岛海域主要为生态保护、滨海旅游等基本功能,适度开发海洋旅游,加强保护海岛独特地貌。

(三)北翼

从浙江海洋旅游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的空间格局来看,浙北的杭州湾海域可打造成为浙江海洋旅游的北翼。该区块包括嘉兴海域和余姚、慈溪海域。主要为滨海旅游、湿地保护、临港工业等基本功能,兼具海洋渔业等功能。这一地区应充分利用该板块接轨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以质量效益型增长为目标,构建环境友好、绿色高效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以城镇、滨海、滨湖和山地为依托的都市休闲、乡村休闲、商务会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海洋海岛休闲、体育娱乐等旅游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休闲度假和娱乐旅游产品,引领国内旅游消费新时尚,并尽可能加大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

二、海洋旅游产品优化

(一)海洋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1.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品形态来看,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于接待团体观光旅游,尚未形成以观光为主,以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民俗、探险、度假、会议等为特色的大众旅游与专项旅游相结合的立体型产品格局。浙江目前的海洋旅游产品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主要有休闲度假产品、宗教文化产品、海洋节事产品、海岛影视产品等,对创造性海洋旅游产品和延伸性产品的开发有些薄弱,已有产品的文化性和体验性深度不够,导致游客容时量小、产品附加值低的弊端;从产品层次来看,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处于基本消费层次,还远未达到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这种产品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顺应国际旅游潮流的步伐。

2.海洋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不鲜明

根据海洋旅游资源所属区域自身特点,只有在对当地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高层次海洋旅游产品。浙江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几个沿海旅游区文化导向和文化主题定位不鲜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旅游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都没能很好地贴近海洋文化,做到游海览海、说海讲海、吃海玩海、用海爱海、海字当头。在对海洋文化外化过程中,往往刻意地模仿、移植、附会、堆砌、拼盘、复古,进行类似主题公园式的开发,一味追求大投入,却忽视了整体协调性、时效性、审美性的开发原则,背离了度假旅游者对海洋旅游既现代又质朴、既浪漫又亲和的文化环境的需求。

3.旅游产品开发没有与海洋腹地很好地结合

普陀、朱家尖、嵊泗、岱山、洞头、桃花岛、南麂列岛都属浙江省内开发较早、较为成熟的海洋旅游产品,但是基本上停留在本岛旅游或岛岛相连的层面,尚没有形成与区域内外陆域城镇和相关产品的组合局面。这一方面导致游客旅游消费的成本—收益比不合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促销成本,削弱了促销效果。

(二)浙江海洋旅游产品优化途径

随着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和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浙江海洋旅游产品优化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1.多元化发展

海洋旅游产品功能的多元化,即观光、休闲与度假、康体、娱乐、疗养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自身发展看,海洋旅游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治病疗养阶段、疗养游乐阶段、游乐度假阶段,康体、娱乐等功能越来越成为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即从传统的阳光、沙滩、海水等单一产品逐步扩展出高尔夫、滑水、摩托艇、海底观光等项目,形成滨海、海面、空中、海底立体式的海洋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2.生态化发展

摆脱城市生活的负效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海洋度假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之一。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也是促进海洋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大动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是海洋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环境、设施、服务将被视为海洋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海洋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越来越高。

3.休闲化发展

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为“休闲时代”,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验已成为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洋旅游所具有的良好环境、丰富内容又能为游客休闲提供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在未来的浙江海洋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功能将不断增强,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休闲乐趣,这将大大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并提高重游率。

4.创新化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随着市场成熟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新的需求特征逐步凸现,海洋旅游要寻求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浙江海洋旅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规划开发、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

三、浙江海洋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策

浙江海洋旅游业应该大有作为,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关键是主动顺应世界海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的有益经验,把握好以下几大环节,以实现海洋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海陆联动,借势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种陆海联动的经济,海洋旅游的发展和布局必须实现陆海联动。海上旅游和沿海陆域旅游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整合、旅游功能和环境建设的整合等。

在海陆联动方面浙江已有诸多探索。如以舟山本岛为依托,以普陀山、朱家尖、沈家门“金三角”为核心,成功打造了以“海山佛国、海岛风光、海港渔都”为特色的舟山海洋旅游基地。以嵊泗列岛为主体,加上部分岱山岛屿,建成了以海上运动、度假休闲、现代化大海港为特色的浙东北海上旅游板块;以嘉兴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建成了以历史文化和海滨浴场为特色的浙北岸旅游板块;以宁波松兰山和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建成了以海上垂钓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浙东海旅游板块;另外还有以台州大陈岛为核心的浙中海上旅游板块和以温州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洞头列岛为主体的浙南海上旅游板块。

浙江海洋旅游未来的发展应以滨海城市为龙头,有序推进海洋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旅游区点建设,逐步实现海陆旅游的规划共绘、设施共建、市场共拓、服务共享、品牌共创;进一步构建海洋旅游“点、线、面”的组合,点即岛屿,线即海岸线,面即海洋旅游整合面。只有“岛+海岸线+沿海面”三位一体,才能打造更为广阔而清晰的海洋旅游蓝图。在点上,必须有选择性地打造海岛旅游地,突出重点和特色,如舟山普陀岛、桃花岛、东极岛,台州三门湾蛇蟠岛、大陈岛和大鹿岛,温州平阳南麂岛等周边核心岛屿,挖掘不同岛屿的不同旅游开发模式,避免同质化的无效利用。在线上,必须形成区域联合海岸线。沿海高铁网络的发展,直接拉近海岸线的联动。如三门湾将三门花鼓岛、六敖连心塘农业观光区、三门核电站、健跳古城墙、健跳港、健跳大桥、大型造船厂、洋市火电站、木杓沙滩、崔溥漂流登陆地、三门盐场等旅游资源点连线推出。在面上,必须形成浙江海洋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和有序的产品体系。

(二)创新发展模式,文化引路

世界一流海洋旅游目的地并不单纯依靠沿海自然旅游资源,而是充分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如国外游客到巴厘岛度假休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领略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墨西哥坎昆大型海滨度假区则以玛雅文化为中心;而以草裙舞等为代表的土著文化更是成为夏威夷海滨度假赖以成名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浙江海洋旅游缺少“3S”资源环境优势,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这种创新,一方面要从文化入手,通过挖掘文化,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浙江应重点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普陀山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打造海洋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影响力。如宁波保存着上林湖越窑遗址、唐代海运码头、波斯巷遗址、永丰库遗址等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的遗存,具备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优势;同时,可以将这些遗址开发与渔山列岛、象山石浦等海洋旅游开发相整合,优化组合成富有特色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另外,根据区域合作原则,与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省(市、自治区)、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发,共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

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浙江海洋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游客的体验感;同时还可超越浙江海洋旅游发展的季节限制,减少季节性过强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寻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旅游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产业,在市场机制日趋完善、旅游经济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海洋旅游业必须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效益。要以建设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跨越行政区划界限,增强省内各市县之间的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与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和国内其他省区之间、与港澳台之间、与主要客源国之间在海洋旅游开发、旅游投资、经营管理、客源市场、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关系。

(四)坚持科学发展,永续利用

目前世界上被公认为取得广泛认可的海滨度假旅游区如印尼的巴厘岛、墨西哥坎昆、土耳其南安塔利亚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充分考虑本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发展,严谨规划、认真实施”的综合开发模式。有鉴于此,浙江的海洋旅游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引入生态开发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克服在旅游开发中忽视环保与生态的短视行为,实现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