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载
浙江大学2017年工作总结
(2018年3月13日)
2017年是浙江大学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持续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路径更加清晰
1.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方案,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部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支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
2.认真接受中央巡视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认真配合巡视组开展工作,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巡视整改方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推动校进院跟,集中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校上下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校园政治生态进一步改善。认真落实中管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不断巩固扩大巡视整改成果,对巡视整改方案涉及的中长期巡视整改任务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作了任务分解,推动深化整改与事业发展相互促进。
3.胜利召开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学校新一届党委班子和纪委班子,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布局描绘了学校新一轮发展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浙江大学的历史使命、发展目标、战略思路、重点任务,要求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作出了加快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部署。
4.高质量编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科学制定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明确了分工负责、通力合作的12个专项组,分解了60个可操作、可检验的重大举措,切实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设计图”转化为可实现的“施工图”。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5.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强化。制定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优秀学生走上思政讲堂新机制,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海宁国际校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试行新选聘机关管理人员至少从事一年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制度,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合理流动。成立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小组,加强对教材引进、编写和选用时的意识形态审核,稳步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推广。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生评价等办法,深化教风、学风建设,强化对师生“德”的评价和考察。
6.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拓展教育教学大讨论成果,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完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实施连贯“通”“专”“跨”的通识教育,优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机制。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科学制定本科生培养方案。稳步推进各类课程建设,严把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出台《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推进四个课堂实质性融通。继续开展海外教师主导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共支持25个院系建设了57门全英文课程。
7.研究生培养改革深入推进。强化科教协同与国际合作,制定并实施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课程体系梳理工作,启动研究生素养与能力培养型课程建设。推进专业学位改革和多学科交叉工作,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调整到位,增设工程师学院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医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进一步建设工程师学院,完善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有效开展与欧美著名工程院校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科教融合等博士生教育“十大行动计划”。
8.留学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整合国内外办学资源,加强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数量。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扎实推进留学生管理工作,加强留学生语言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留学生学籍管理,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培养机制。做好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共建工作,与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学生交流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2017年,全校留学生总规模比上年增加9.7%,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学位留学生比上年增加17.6%。
9.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加快形成。进一步凝练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新增通识必修创新创业类,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培训、竞赛、实训、孵化和实践全链条推进的工作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成功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获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IdeaBank创客空间被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2017年,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上荣获特等奖7项、一等奖96项,包括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总冠军等。
10.招生和就业工作取得实效。深化招生队伍和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创新多元招生模式,稳步提高生源质量,“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涉及面更广。接轨新高考改革,实现新模式下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的平稳落地。进一步扩大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范围,顺利实施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招生管理改革。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好选聘选调生、推荐毕业生到重点单位及国际组织实习就业、精准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等工作。2017年,学校在全国各省市提档线分数的考生名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本科招生排名前五的省份达到80%,排名向前移的省份不断增多。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选调生录取、赴国防军工单位工作、赴西部地区就业的总人数同比增长27.46%。
三、完善学科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发展生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日益彰显
11.学科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构建高峰凸显、生态和谐的一流学科体系,大力建设高峰学科、一流骨干基础学科,谋划推动顶尖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和会聚型学科建设,支持各学部、学院、学科开展畅想“国家科技创新2030”工作。根据ESI数据统计,学校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7个学科进入ESI前10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二;8个学科进入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5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居全国高校第三;39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类,居全国高校第一;一级学科优秀率达63.93%,居全国高校第二。
12.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党管人才,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健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培育,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百人计划”,加大管理服务、思政教育、实验技术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科学评价、人尽其才的人才队伍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博士后队伍建设体系,出台《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千名博士后计划”。继续优化人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出台《浙江大学外籍教师聘用暂行办法》,加快建设专兼结合的国际师资队伍。2017年,海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已提前达到“十三五”规划设定的指标。新增两院院士5人(含外籍院士1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青年千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20余人,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学者上榜人数14人,居全国高校第二。姚玉峰教授荣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和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13.人才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进一步畅通教职工发展渠道,实施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和管理人员职员职级聘任办法,推进医学院附属医院岗位设置工作,组织开展新一轮(2018—2021年)师资队伍定编定岗工作,为重点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完善薪酬增长和激励保障机制,制定经济独立核算单位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入轨。优化异地办学、合作共建办学等人事管理机制。支持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台《关于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四、全面服务国家区域战略需求,加快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14.开放式的大科研体系初步形成。面向“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战略研究和优化创新布局,落实“十三五”重点研究计划,实施科研联盟管理办法。积极发挥之江实验室“一核”的驱动作用,推动之江实验室挂牌成立并有序运行。有力推进“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建设获省部联合支持和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16+X”科研联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稳步开展。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入选全国军民融合十大成果,国防科研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推进校内协同联动,促进农工信交叉、医工信结合和文理交融创新。精心打造西湖学术论坛,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评估考核,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已连续7年获得国家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亿级项目群、国家科技一等奖。
15.科研品质再创新高。2017年,科研规模继续在高位稳步增长,到款科研总经费40.17亿元,比上年增加4.99亿元。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重大科研项目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年度新增“三重”项目87项;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1项;获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9项。被SCI收录第一单位论文6327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CNS三大期刊及子刊发表论文34篇,被《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收录论文9篇,十年国际论文引用篇次达571022次,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收录4008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16件,居全国高校第一。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是首次由高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学校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6.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探索构筑开源的思想文化高地,完善文化传承创新的工作体系和平台,成立文化遗产学科发展联盟、艺术与考古图书馆、中华译学馆、马一浮书院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列入“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启动《浙江大学史》编纂与研究项目,成立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中心,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重点引导教师潜心治学,不断扩大学术话语权,提高学术声誉。继续加大学科交叉预研专项的培育力度,推进“大数据+”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创新团队建设。制定智库成果认定办法,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第二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培育单位。深化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2017年,SSCI收录论文数540篇,同比增长44%; A&HCI收录论文数39篇,居全国高校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入选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
17.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布局,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与制度。完成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合署,着力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综合科技服务内涵,获得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A类(优秀)评价和浙江省唯一的“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善的技术交易市场规则体系,累计成交431项科技成果项目,交易金额逾2.34亿元,交易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18.社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推进“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社会服务战略布局。大力开展与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舟山、海宁等省内城市及江西、吉林、四川等省份的战略合作。围绕“六个浙江”“四个强省”开展主动作为,深入参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推进紫金众创小镇、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医学中心、青山湖能源基地等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科技对口支援任务,认真做好援疆援藏、云南景东定点扶贫、贵州台江全面精准扶贫、对口支持贵州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浙江武义结对帮扶等工作。整合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打造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高端品牌,全年继续教育办学总收入达10.41亿元,同比增长28%。进一步支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涵发展,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各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年共完成门急诊数同比增长15.23%;实施住院手术数同比增长12.72%。扎实推进衢州高水平医联体建设,启动义乌高水平医联体建设,进一步辐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
五、加快全球开放发展,进一步推进深度合作,面向未来的办学格局更加完善
19.全球开放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围绕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规划、声誉提升与国际化规划,研究制定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明确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实施路径和政策保障。制定国际化工作岗位管理办法,加强全校国际化管理队伍建设,第一批国际化工作岗位人员已到岗并完成专项培训。进一步优化、完善海外工作机构建设,制订《海外工作机构建设提升方案》。进一步增强网络宣传、声誉评估和外事工作能力,打造高水平外文门户网站,积极拓展与海外媒体、驻外联络机构、海外合作高校等联络合作。携手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举办系列学术交流活动,Nature主刊分8期刊载了学校7个学部科研成果。学校在国际主流大学排行榜中名次大幅前移。
20.开放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推动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的机制性合作,完善全球国际链接的合作网络。持续优化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其优质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学生海外学习交流的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达61.97%,其中毕业生进入世界百强名校继续深造近800人,占出国总人数的56.82%;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达3250人次,同比增长22.64%;研究生海外学习交流达2440人次,同比增长10.5%,其中博士生交流率达到72.77%。
21.成功举办纪念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完成以“同心携手·共创一流”为主题、涵盖“卓越学术”“品牌文化”“助推梦想”“美丽校园”四大工程及校院两级的300多项纪念活动。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文艺晚会、全球高等教育峰会等活动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同庆的号召得到了遍布全球的60万名校友和140多个校友会的积极响应。建校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厚重底蕴和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师生校友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六、优化事业发展布局和资源保障,进一步创新治理架构,支撑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更加完善
22.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化杭州市内各校区功能布局,以紫金港主校区建设为牵引,推进玉泉校区、西溪校区、华家池校区、之江校区综合发展。全面启动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紫金港校区西区新开工建筑面积达10.12万平方米。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创新海洋学院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舟山校区运行机制,加快提升海洋学院(舟山校区)办学水平。全面启用海宁国际校区,进一步完善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模式,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爱丁堡大学共建的两个联合学院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中国制造2025”,启动实施工程教育创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首次评审工作,基本建成七个公共实训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加快建设工程师学院。加快推进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进一步支持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服务浙江省高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23.支撑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深化“三室一堂一卫”文明创建,“美丽校园”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推进校园综合治理和平安校园建设,确保校园治安、交通、消防、食品、防疫、实验室等安全。顺利通过新一轮军工二级保密资格现场审查认证并取得新证,切实保障了学校国防科技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推进“网上浙大五年建设计划”,提高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服务能力。完善财力资源规划,推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启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修订工作,加强采购的全过程管理,学校筹资和财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校医院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医保管理服务持续优化。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的设计和管理,促进更多办学空间和活动场所开放共享,推动科研平台和仪器设备互联互通。新增仪器设备共计29728台(套),总价值达9.29亿元。完成货物、服务采购总金额10.59亿元,直接节约采购资金6449.38万元。
24.产业与后勤发展更加向好。科学谋划产业系统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支持学校事业发展。2017年,学校财务总收入达111.97亿元,社会捐赠到款10.13亿元,教育基金会规模达27.99亿元。成立创新创业研究院,面向学校师生和校友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积极打造校友经济新业态。圆正控股集团实现年收入25亿元,净利润1.6亿元。图书出版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经营收入超过2.6亿元,同比增长9.7%。建筑设计研究院资质管理体系不断拓展,合同总金额同比增长约30%。
25.内部治理体系更加优化。推进院系办学自主权改革,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优化学术委员会和学部体制机制,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完成学术委员会改选换届工作,制定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不断完善学术治理架构。探索跨地域、多校区的校园管理服务机制,设立舟山校区、海宁国际校区行政服务代办点,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入驻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深化“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优化新一代协同办公服务系统,校务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进审计转型,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积极推进重点领域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和工程审计等工作,高度重视审计成果有效利用,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2441项。
26.发展环境更加以师生为本。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围绕师生持续开展“十大学术成果”“学生节”等文化品牌活动,组织开展“竺可桢奖”、“永平奖教金”、“三育人”标兵、“五好导学团队”、“十佳大学生”、“浙大好医生”、“浙大好护士”等评选,举办“浙大欢迎您、祝贺您、感谢您”等系列活动。完善学校领导接访制度,继续开展“书记有约”“校长有约”活动,健全师生意见建议网上公开回复机制,畅通师生意见表达渠道。深入开展文化校园建设,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文化表达和形象识别体系。完善“新生之友”“事业之友”制度,做好“爱心基金”、大病医疗互助和教职工疗休养管理,加快推进“1250安居工程”人才房建设,紫金西苑建成并交付使用,进一步巩固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
27.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8次,进一步加强对院级党组织理论学习的督查。系统整理并面向全体中层干部发放《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重要指示精神资料汇编》,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浙江大学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及《落实〈浙江大学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责任清单》,学校党委与56个院级党组织签订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加强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
28.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持续提升。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督促并指导各院级党组织开展好学习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在学习中主动领会、深入贯彻。大力开展十九大精神理论研究,组织专家、教授撰写各类理论文章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媒体登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做好理论武装、媒体融合、文化建设、精神塑造等各方面工作,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精细化监管,着力打造权威品牌传播渠道。举办程开甲、姚玉峰先进事迹报告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浙江大学报》共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3项、浙江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7项,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29.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并实施《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完善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优化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外出报告(请假)、中层党员领导干部兼职管理等制度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工作。积极完善干部工作制度,修订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强化党委在选人用人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顺利完成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换届工作,进一步选优配强院系领导班子。不断加强院系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及时举办新一届中层领导干部培训班和新提任中层领导干部培训班,认真落实新一届中层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制定工作。完善干部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强对干部的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
30.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的工作全覆盖。进一步将党员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制定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不断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党政协同,实行院级党政负责人交叉任职,开展院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充分发挥院级党组织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优秀“五好”党支部创建为抓手,健全党支部晋位升级机制,全年共评选出优秀“五好”党支部88个。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深入推进“先锋学子”“育人强师”全员培训,提升与中央党校、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机构合作培训实效,建成浙江大学延安培训学院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做好党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完成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工作,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全年共发展党员2196名。
31.党对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重要阵地作用。持续完善情况通报会、党派建言等制度,鼓励、支持、引导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认真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支持党派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做好侨留联和民族宗教工作,关心少数民族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健全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运行机制,完善以“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提升教代会提案办理成效。探索共青团工作的内涵发展道路,制定《浙江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博士生会加强自身建设。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坚持做好老同志服务工作。
32.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党委听取纪委工作汇报制度。强化校院联动,开展二级单位履行“两个责任”完成情况督查工作。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廉政风险重点领域和关口部门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支持纪委监督执纪问责,深化内部巡察工作,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配齐建强专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扎实开展“一院一品”工作,加强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