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创立的。它是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其影响力超越了心理治疗领域,对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学科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精神分析与其他流派明显的不同主要是:第一,心理学其他流派要么是研究意识经验,要么是研究行为,对于人意识不到的心理事实,即无意识或潜意识是不予重视的,而精神分析正是研究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第二,其他心理学流派基本都是学院派,即产生于心理学实验室,而精神分析起源于精神病的临床实践。精神分析学派学者不聚焦于心理和行为的实验设计,他们关心的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用什么技术去帮助心理上不健全的人。
一、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图2-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弗洛伊德(图2-1)之前的心理学家,着重研究了心理的意识部分。而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不过是心理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是被我们所察觉的一部分,而心理活动的大部分,都存在于意识之下,即潜意识。他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进行说明:如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在水平面上的冰山一角是意识,而就像冰山的大部分都隐没在水平面之下一样,大部分心理功能都处于潜意识领域。弗洛伊德提到的潜意识,指在意识水平之下的所有心理现象,包括个人无法接受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包括一些无法实现的需要和动机。因此其被视为原始愿望和冲动的存储库。这些心理功能在潜意识中,不能被个体觉察,但是它对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了影响。弗洛伊德认为,没有任何完全自由意志的行为,有些行为表面上好像出自我们的意识和自由意志,但实际上都是受潜意识力量的驱使,它们只不过是潜意识过程的外部标志。有意识的心理现象往往是虚假的、表面的和象征性的,它们的真面目、真实原因和真正动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之中。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前意识,意识和前意识虽有区别,但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
(二)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个体在潜意识的本我动机中的主要欲求之一。因为在他诊治的大多数患者中,性生活的压抑或畸形乃是造成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仅仅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成熟的两性性生活,而且还包括了广泛内容的身体快感。人的这种性欲望与生俱有,只是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其对象也不尽相同而已。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动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这种力量被称为“里比多”。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性欲最敏感的区域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有不同的主要性快感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性需要是依次通过五个阶段和五种形式来求得满足的,分别是:①口唇期(0~1.5岁),婴儿通过口唇的吸吮、吃咬东西等口腔动作来获得快感。②肛门期(1.5~3岁),幼儿的主要性快感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幼儿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性快感。③性器期(3~6岁),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儿童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④潜伏期(6~12岁),此期中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⑤生殖期(12岁至成人),该时期到了青春期,性腺成熟,而其性的满足主要来源于自己身体感受的刺激和对自己性器官的抚弄,逐渐有了成年的性欲和自觉的性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则会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会导致任何阶段发展的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被称为停滞。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就发生了固着;或在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退回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就产生了倒退。固着和倒退都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的根源。而倒退和停滞是相互补充的,停滞的现象越是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他认为有关性方面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导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
小卡片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是指男童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或一种心理倾向。恋母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恋母情结。但这一理论受到广泛的批评,主要认为其缺乏科学依据。
(三)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即已存在。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本我纯粹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能量的释放和紧张的解除。弗洛伊德认为,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会促使欲望增加,从而引起紧张和不安。这就需要降低紧张状态,否则将体验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本我不考虑外界现实的情况,不考虑时间、地点,不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活动,而是趋向立刻寻求满足以发泄原始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力量最大的阶段是婴幼儿时期。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个体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儿童出生后只有本我,直到和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人的自我才发展起来。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而本我所代表的是情欲。但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自我是用来帮助本我并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的。为了理解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做了一个比喻:本我像一匹马,自我犹如骑手,通常骑手控制着马行进的方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至善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被破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及人格的发展。
(四)自我防御
弗洛伊德认为,既然焦虑是相当痛苦的情绪体验,就必须降低和防止焦虑。为了减轻焦虑,自我就得发展出一套用来欺瞒超我的防卫机制。它可以采取一些歪曲现实的方法保护个体,帮助个体不受焦虑的侵袭,让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我们称自我这一特殊的功能为“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即个体在无意识的驱动下,采用某种方法或手段,转变自己对现实状态的分析,或改变与现实的关系,避免心理上产生痛苦和挫折感。这是一种健康的正常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避免冲突的加深。但需要注意的是,防御机制毕竟是歪曲了现实,而且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过度使用则会成为不健康的特征。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压抑,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就是将那些不被超我允许的想法、具有威胁性的愿望和要求排除在意识之外。一种方式是将出现在意识之中的东西驱赶到潜意识之中,另一种方式是遏制潜意识中的东西进入意识。但是,这些想法、愿望和要求并没有消失。它们在潜意识里活动,仍然对行为发挥影响,让个体感到困扰,并且可能通过梦、口误等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被象征性或替代性地加以满足。
(2)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地加以否定,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痛苦。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如拒绝亲人的亡故,仍坚持说其未死)。这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其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指当某种心理或行为发生后,如果潜在的真实动机或愿望是不能被接受的,自我会找一个貌似恰当的理由来解释。通俗一点说,就是为自己错误的想法和行为找一个貌似合理的借口,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置换,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置换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5)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认为那是别人的想法和要求,或者认为别人也和自己有一样的念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前一种现象。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说的是后一种现象。投射会造成人的知觉判断错误,但是自己很难觉察和纠正。
(6)反向,是指个体努力表现出与自己真实情感或想法相对立的行为。人们常常用亲近行为来掩饰憎恨,如笑里藏刀;用冷酷的面具掩饰爱意,如恨铁不成钢。又如:刚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常表现出一种对抗和敌意,实际上这是为了缓解无意识中对异性的好感和倾慕。
(7)退行,是指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倒退回早期阶段。一般来说,退行就是当一个人面临某一应激情境,无法以适合该年龄身份的适当行为独立应付时,转而以较早阶段的幼稚行为方式来求得他人的支持和安慰。例如,部分大学新生每周都要回到父母身边去过周末,成年人在内心焦虑时不自觉地咬手指等行为,都是退行的表现。也有人把成年人沉湎于幻想和白日梦看成是退行的一种较严重的表现,这使他(她)得以生活在一个能满足其愿望的虚幻的世界里,而免去了面对现实的焦虑。
(8)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里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
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策略和技术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在于逐渐觉知、明晰、洞察人的行为,以及了解精神症状所显示的意义。因为精神分析认为症状是神经症冲突的结果,它是经过化装的,背后有无意识的症结。咨询中要帮助来访者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与意识相见,即通过分析让来访者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如果来访者了解了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除。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从催眠中演化出来的,最初是布雷尔在使用催眠治疗患者安娜的过程中发现的精神宣泄的谈话疗法,即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性经验或事件尽情吐露出来,使这些致病的创伤性经验被完全暴露在意识中,各种症状就会消失。后来弗洛伊德采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来访者,使来访者尽可能地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不管它们是多么的琐碎、无逻辑、不清楚,来访者仍直觉地、不假思索地报告出来。这种方法称为自由联想。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鉴别与解析潜意识中被压抑的、与来访者有关联的资料。来访者通常躺在长椅上,而咨询人员则坐在其后,这样才不至于使来访者在自由联想的时候受到限制。自由联想方法不仅省力而且还能使来访者受到极少的压力,且永远不会与眼下的环境失去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既不放过神经症产生的任何因素,也不会因为咨询人员事先有过估计而带进别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自由联想是让来访者自己决定分析的进程和材料的安排。自由联想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根本不需要去打断它,假如不对联想的情形规定什么条件的话,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能进行联想的。自由联想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论基础上的,但是自由联想对来访者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财力,更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背景,同时它耗费的时间较长,经济成本昂贵。
(二)梦的分析
在睡眠中个体的防卫能力是比较低的,一些被压抑的情感会表面化。弗洛伊德把梦看作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在梦中一个人的潜意识欲望、需要与恐惧会表现出来,某些不被人所接受的动机会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直接显现。梦的显示是以不同的机制制作出来的,它们并不遵循逻辑的原则。主要有这么几种机制:压缩、替换、转换和反向等。对梦的分析实际上就是要揭示梦的制作的反过程,即将显梦翻译为梦的隐意或做梦者的无意识愿望和观念。
(三)抗拒的处理
抗拒是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咨询重心偏移。弗洛伊德认为,来访者抗拒的原因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作用,以逃避来面对自己所无法忍受的焦虑。抗拒会使治疗者进一步治疗的工作更加困难,甚至有使工作完全停顿下来的危险。抗拒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起的抵抗,二是持续于整个治疗过程并随工作进展而更新的抵抗。处理抗拒的方法是治疗者指出来访者的抗拒心理,帮助来访者了解抗拒的原因:一是“罪恶感”,二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本能是“反向的”,即似乎是在追求自我伤害和自我破坏,让来访者正视抗拒的行为,并借此探讨潜意识的作用。
(四)移情的分析
移情是指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并以对待此重要人物的情感来对待治疗者。移情是两极化的,它既包含了对分析者积极的、温情的态度——正移情,又包含了对分析者消极的、敌对的态度——负移情。在咨询过程中,移情是一个关键,因为透过移情作用,治疗者可以具体地观察了解来访者的人际关系,掌握更多的真实资料并解析来访者问题行为的冲突所在。
(五)解释
解释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从而消除神经症症状。要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消除抗拒和移情的干扰,使来访者对其症状的真正含义有所了解,解释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解释是分析者根据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资料,如来访者传达给分析者的信息和自由联想内容,来访者在移情时向分析者表明的内容,通过解析来访者的梦,以及来访者的口误或动作错乱所泄露的资料等等,来分析来访者症状的潜意识根源,并且帮助来访者认识到症状真正的隐意而达到领悟。解释是分析者利用自己的手段建立在对来访者冷静的倾听和敏锐的观察基础上,在来访者接受思想转变时进行的。此外,单个的解释往往不可能明显见效。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在适当的时机,分析者把解释告诉来访者,那么在那一段时间内来访者常常会进一步确证分析者的解释,并主动积极地回忆他所遗忘的内部或外部事件,然后慢慢地接近问题,从对问题的澄清逐步过渡到解释。因此,解释是一个缓慢而又复杂的过程。通过解释,治疗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向来访者指出其行为、思想或感情背后潜藏着的本质意义。解释是精神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