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由“从众心理”走向“公共理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群体行为和从众心理是社会事实的正常状态。新媒体境遇下,网络话语主体的多元化、话语内容的复杂化容易引起盲从等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现象,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影响社会秩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规避“从众心理”现象和培育科学的公共理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网络形势下“从众心理”现象冲击社会秩序。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的判断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外界讯息及行为影响而产生趋同的心理现象。非理性的从众心理一般会使人们盲从且失去理智,导致群体极化、群体盲思,危害社会稳定。网络境遇下,随着话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复杂化、信息传播的无序性,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道德多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游离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的判断力、鉴别力在虚假信息、网络谣言面前不断下降,价值迷茫、价值困惑、价值错判时常发生,个体的认知更容易受到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误导,消极的盲目的“从众心理”现象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频发,政府公信力不断降低,社会正常秩序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消极、盲目的“从众心理”,走向积极、理性、平和而又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科学的公共理性,成为新媒体境遇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现实重任。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能够助推科学公共理性的培育。科学的公共理性是消解群体无意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科学的公共理性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和现代西方的公共理性,使社会个体及社会群体自觉地接受和赞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平和、宽容友善、积极向上地应对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借助协商沟通机制、民主法治规章等形式正确表达看法、观点和意见。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涵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公民层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和价值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人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努力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认同社会规则和价值准则,提升甄别社会思潮、虚假谣言的判断力、鉴别力,使人们以理性平和、健康友善、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沟通协商机制和民主法治渠道表达观点、态度、意见,有助于消弭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由“技术异化”走向“全面发展”

网络虚拟空间是个体生存的全新生态,其释放了自由的空间,带来精神的愉悦,却又使个体迈入“技术异化”的生存危机。因此,网络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目的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促进人们走出“技术异化”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网络境遇下人的“技术异化”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

网络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其普及和应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全球交往的广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带来了人的“技术异化”问题。新媒体作为科学技术而言,快捷、方便的性质使其迅速普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个体逐渐将技术作为肢体和头脑的延伸,接受、习惯以至依赖于新媒体技术,人逐渐转化为“机械人”,“既丧失了自然运动机能,又丧失了直接干预能力,并且,由于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完全依赖传感器、感觉器和其他种种远距离探测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他变成了被他与之对话的机器所奴役的一个存在物”,人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将日渐消退,身体结构也将会发生改变。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而,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碎片化、任意化的话语内容消解主体的批判精神,人们沉浸于网络的消费性、娱乐性之中,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冷淡,个体在独立的虚拟环境中沟通交流日渐减少,人们变得冷漠孤独起来。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消亡和共产主义制度实现后人的理想生存状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网络境遇下。人的“技术异化”危机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产党人的民本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实质是从精神文化和思想教育层面促使个体走出“技术异化”,促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霍克海默指出:“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精神的实质在于提升主体的甄别能力、批判能力,走出新媒体境遇下大众文化对主体性的解构,防止个体迷失于娱乐文化和众众心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体现在其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引导社会思潮的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人们自觉地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由“认同缺失”走向“价值共识”

网络时代话语内容的复杂化消解着意识形态言说内容的权威性,话语主体的多元化则降低了意识形态言说者的信任度,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民族和政党的认同危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性表现在通过话语权的建构,使人们自觉地认同主流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认同度,从而凝聚思想共识,为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国民政治认同感是指国民对政治组织、政治机构及其政治权威采取认可和拥护态度的体验,它是社会协调、民心安定的表征之一。”网络体时代,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政治权威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无屏障性”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度提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受到冲击,人们对于传统政治权威的认同逐渐消解;网络体时代,社会语言生态和话语方式呈现非规范性、娱乐性的特征,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追求个性张扬。政治话语与广大人民群众话语的差异性使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理论难以融入广大网民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逐渐下降;新媒体虚拟空间,蕴含了西方意识形态、社会负面消息、网络谣言、低俗信息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它们都借助于网络来增强其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消解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组织、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机构的认同。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能够促进“价值共识”的生成。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社会特定阶级利益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目的在于维护上层建筑的合法性和实现特定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有助于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本价值指向,及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网络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科学构建,有助于加强其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使社会舆论和社会语言生态向积极向上、平和理性、健康和谐的氛围发展,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改正对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错误的认识,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有助于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解放的“中国梦”,凝聚思想共识,助推改革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由“价值多元”走向“思想共识”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网络信息对理想信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冲击和影响。

近年来,美国“棱镜”等监控计划的曝光越来越显示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和复杂。由于互联网运行规则及技术规则等方面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着网络空间的“话语霸权”。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采取多种手段,不断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敌对势力正通过种种网络事件操控着民众的舆论归属,其根本目的就是扰乱人心,丑化我国形象,动摇理想信念,最终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如果一味听之任之,坚持各吹各调,就会逐步丧失网络阵地,最终酿成恶果。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能够凝集思想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同时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网络化,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网络作为阵地和平台展开的意识形态斗争新模式。研究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规律,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网络虚拟社会的新命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已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总体上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深入研究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多元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巧妙利用网络的社会性、娱乐性、交互性和融合性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由“坐而论”向现实社会“起而行”的转化,将有助于提升执政党对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能力。当前,“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话语在网络甚嚣尘上,网络成为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演变的重要载体和工具。网络社会作为一个交互性、复合性更强的社会形态,在其场域内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挑战更大,网络宣传的路径创新也更迫切。

意识形态的作用就像是“社会水泥”或“社会胶合剂”,对凝聚共识具有重要作用。共识“是指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人们对价值理念,以及达成价值理念的方式的公共认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共识是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社会就会分崩离析。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凝聚共识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凝聚网上思想共识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鼓舞广大网民,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引领、感召广大网民,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广大网民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行为准则,促进网络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为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进步凝聚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