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困境

第一节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网络的发展

我国的互联网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性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互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为1997年至今,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互联网用户自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中国Internet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2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上网用户已超过8.02亿人。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ISP的数量不断增加,提供的业务也不断丰富。然而要实现中国互联网服务的繁荣,不仅需要越来越多的ISP提供丰富的业务,还需要不断开拓服务市场,采取灵活的运营模式,找到自身盈利的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又称邮电部互联网、中国公用互联网,是邮电部经营管理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信息网,1995年初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于5月向社会提供服务。ChinaNet由骨干网、接入网组成。骨干网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构成;接入网是各省(区)建设的网络接点形成的网络。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可以方便地接入国际互联网,享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并可与国内的计算机互联,为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网络环境。

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于1994年启动,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覆盖北京(网络中心)、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有连接美国的国际专线。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DDN专线)于1995年10月开通。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国主干网和国际联网的逐步升级,主干网达到2Kbps以上,国际联网达到8Kbps以上。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建设。1994年4月开通了与互联网的专线连接。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的设置,实现了与互联网的TCP/IP连接。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联网”工程。

我国网络建设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网络的法规性文件,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暂行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在队伍建设方面,组建了独立的舆情监控队伍,能够实时监控舆情信息。

同时,我国网络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互联网信息产生的随机性和广泛性,使得信息量十分繁杂,且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这就使得有关部门在舆情监管方面,采用了“人海战术”,即组建一只专业的舆情监控小组,通过不定时浏览各大社交论坛,对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脆弱性,造成了互联网具有管理复杂、易受攻击的特点。相对于网络技术与运用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管理立法、管理规则、管理方式与手段相对滞后;一些地区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安全管理的实施建设还比较薄弱,管理漏洞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投入不足,无法持续改善网络的软硬件设施;专业人员不足,除了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暇顾及校内数万台计算机的安全;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较弱,有些地方只有对关键技术与敏感部门采取物理隔断的方式保证信息安全;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维护,存在较大隐患;防范意识淡薄,一些单位和领导对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与属性认识不清,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不够,较为普遍地存在重建立、轻运转,重应急、轻长效的现象,存在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等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所具有的教育、媒体、文化、社会等多重属性的认识不清,对网络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民意表达汇集和思想教育等多重功能缺乏了解,管理方式以“堵”为主,应急处置以“封”为先,教育引导以“灌”代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