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繁殖力强。细菌的芽孢具较强的抗热力,不易被杀死。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目的。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叫作消毒剂。灭菌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或去除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为保障调配的静脉药物安全、有效、稳定,消毒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具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分物理法和化学法。

为了对消毒灭菌方法有系统的认识,本节内容将详细阐述物理和化学法,而其中紫外线、75%酒精、碘伏、含氯消毒剂等方法在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中心内部的使用较为广泛。实际工作中需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同时做好紫外消毒灭菌的记录以及含氯消毒剂现场配制等记录。

一、物理法

物理法是利用物理因子杀灭微生物。其优点为灭菌性能可靠、灭菌速度快、灭菌后无毒害物质残留。常用的有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线灭菌、电离辐射灭菌等。

(一)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即热空气灭菌,是指利用加热的干燥空气来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物品被放置在干热灭菌柜、连续性干热灭菌系统或烘箱等设备中进行灭菌。干热灭菌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蒸汽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是最为有效的除热原方法之一。干热灭菌法有焚烧法、烧灼法、干烤法、干热浴法等。干热灭菌设备根据其加热方式不同可分为对流加热型、传导加热型和辐射加热型。医院主要用的是热空气对流加热型,可用于玻璃器具、瓷器以及明胶海棉、金属制容器、纤维制品、液状石蜡、各种粉剂、软膏等物质的灭菌。但由于热空气温度高和穿透性能较差,不适用于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大部分药物、布类、精密器械、较大器材的灭菌。

干热灭菌的条件一般有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250℃,45min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最终应保证灭菌后的物品其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10-6。干热杀菌的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测定,其SAL≤10-12。在250℃,45min的条件下进行干热灭菌可除去无菌物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中的热原物质。

干热灭菌时应注意:

(1)物品放置时不能接触灭菌箱壁,灭菌后需等温度降至40℃以下才能打开灭菌箱门,以免伤害操作人员。

(2)物品表面必须清洁,不得被有机物质污染。配有塞子的烧瓶、试管等容器口应用金属箔或纱布等进行包裹,并用适宜的方式捆扎,防止脱落。干热灭菌箱内物品排列不可过密,从而保障热能均匀穿透全部物品。

(3)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包装和装载方式,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灭菌时间必须在灭菌物品全部达到指定温度时才能开始计算。

干热灭菌法可进行热分布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或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以此来验证并确认灭菌柜中的温度分布符合设定的标准、确定最冷点位置、确认最冷点标准灭菌时间,从而保证达到SAL要求。

(二)湿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指利用高压饱和蒸汽或流通蒸汽灭菌、过热水喷淋等手段,将物品置于灭菌柜内使微生物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湿热灭菌法的优点是作用可靠、蒸汽比热大、穿透力强、操作简单。该法适用于玻璃器皿、药品溶液、培养基、敷料等耐高温、湿热的物品。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蒸汽的性质、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需灭菌物品的性质和灭菌时间。

湿热灭菌法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与干热法相同的灭菌效果。湿热灭菌法一般采用121℃,灭菌20~30min,若是产孢子的微生物则需灭菌后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几小时,再灭菌一次,用于杀死刚刚萌发的孢子。

采用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包装和装载方式,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灭菌物品的表面必须洁净,不得污染有机物质。必要时,外表应用适宜的包皮宽松包裹,特别是要防止烧瓶、试管等容器的塞子脱落。灭菌柜内的物品装载方式应保证灭菌蒸汽彻底穿透物品,且不影响蒸汽穿透速度和灭菌后的干燥程度。

湿热灭菌法包括热压灭菌法、煮沸消毒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低温间歇灭菌法、紫外线消毒灭菌法等。

1.热压灭菌法

热压灭菌在专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是湿热灭菌法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方法,也是医院目前最常用、灭菌效果最好的灭菌技术,其优点是穿透力强、能杀灭所有微生物。适用于耐热耐湿医用器材的处理,如金属器械、布类、橡胶、液体、玻璃等耐高温、耐水器材的灭菌,但不能用于高分子器材、精密器材、干粉剂等灭菌。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有温度、作用时间、蒸汽质量和冷空气团残留情况,其中冷空气团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灭菌器排除灭菌内室冷空气的方式,可分为:

(1)下排汽式灭菌:其灭菌技术条件为温度121~128℃、压强0.1~0.2MPa、作用时间20~30min。缺点是不能保证所灭菌的器材都达到灭菌要求,更适宜用于消毒。

(2)预真空式灭菌:其灭菌技术条件为温度132~136℃、压强0.2~0.22MPa、作用时间6~8min。优点是压力蒸汽渗透均匀,无死角和明显温差,灭菌彻底而且高效,但不宜用于液体和玻璃器皿的灭菌。近年来新发展的脉动真空(多次脉动抽真空)灭菌、“动态脉动式”的新型预真空灭菌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灭菌效率和缩短灭菌运行时间。

2.煮沸消毒灭菌法

在常压下,将物品浸没于水中加盖,加热至沸点(100℃),持续一定时间来达到消毒灭菌效果。一般细菌繁殖体持续5~10min可被杀灭;肝炎病毒污染物应煮沸持续20min;注射器灭菌应煮沸持续30min;若在水中加10g/L碳酸钠或磷酸钠可提高水的沸点至105℃,可加速对芽孢的破坏,增强杀菌作用,而且可防止金属物品生锈。高原地区进行煮沸消毒时,由于沸点较低需延长煮沸时间。煮沸过程中不要中途添加新的物品,待水沸后开始计时,若中途加入物品则应重新计时。煮沸消毒时,应将物品清洗干净,应使用蒸馏水,避免物品沾上水垢;用煮沸法灭菌注射器材,尤其要注意将针筒、针筒芯、针头拆卸开,充分进行清洗,针头应用金属丝穿通,清除残留物。经煮沸消毒的器材应及时使用。本法对某些抵抗力较强的芽孢无效,常加入抑菌剂来增强灭菌效果。常用的抑菌剂有甲酚(0.1%~0.3%)、氯甲酚(0.05%~0.05%)、三氯叔丁醇(0.2%~0.5%)、硝酸苯汞或醋酸苯汞(0.0002%~0.001%)等。

3.流通蒸汽灭菌法

在常压条件下,利用蒸屉或专用流动蒸汽消毒器,采用100℃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时间通常为30~60min。该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已广泛用于家庭、食堂、餐馆的餐具消毒和医院辅助用品的消毒,常用于食品、食具和某些不耐高热物品消毒,对有包装的物品、织物、床垫、被褥消毒时,需考虑热穿透时间,适当延长消毒时间。该法可用于消毒以及不耐高热制剂的辅助灭菌,但不能保证杀灭所有芽孢,是非可靠的灭菌方法,常需加入抑菌剂来杀死抵抗力强的芽孢。

4.低温间歇灭菌法

根据被灭菌物品的耐热程度将其置于间歇灭菌器内,加热至80~100℃,持续30~60min,此时物品上的细菌繁殖体可被杀灭。此后放入恒温箱,在37℃左右维持18~20h,重复上述处理三次,使其中残存细菌芽孢复苏为繁殖体而被杀灭。如此可将物品上污染的细菌全部杀灭。该法主要用于某些畏热培养基、不耐高温的药品、糖类或蛋白质类物质的灭菌。该法耗时长、杀菌效果不彻底,常需加入抑菌剂以增强灭菌效果。

(三)紫外线消毒灭菌法

紫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属低能量电磁波,波长为200~328nm,杀菌波长范围为200~270nm,253.7nm处最具杀菌力。紫外线的杀菌能力强大,只要直接照射就足够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可引起细菌细胞内成分、核酸、蛋白与酶变性,使核酸中的胸腺嘧啶形成特殊连接的二聚体,从而使微生物DNA失去复制能力而死亡。

1.影响紫外线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度不一,繁殖体为最敏感,细菌芽孢次之,真菌孢子最不敏感。

(2)紫外线穿透力较差,遇到障碍物,照射强度可明显减弱,当空气中含尘粒为800~900个/cm3时,只能透过70%~80%,空气中水分含量也可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紫外线在水中的穿透随其厚度增加而降低,水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盐均可影响其穿透力。

(3)照射强度与照射距离的平方呈反比,因而杀菌力随照射距离很快减弱。

(4)与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适宜的温度是5~50℃,40℃时杀菌效果最好。适宜的湿度为40%~60%,相对湿度越低,杀菌效果越好。

2.用途

紫外线适用于无菌室等工作室的室内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水消毒。

(1)空气消毒:将30W低臭氧紫外线灯(按1.5W/m2计算),悬挂于室内中央2.0~2.5m高处,照射室内上部空气,借助空气对流杀灭细菌,每次消毒时间一般为30min,以防止过多臭氧对人体的损害,如有必要可间隔30min后再次进行消毒。

(2)物体表面消毒:将功率为30W的紫外线灯距离物体表面1m处照射15~20min。对某些纸张、化验单等污染物品可采用低臭氧高强度(7500~12000W/m2)紫外线进行短距离(1~2cm)消毒,在30s内可达到消毒要求。需灭菌物品应直接暴露在灯光下,摊开或挂起,扩大照射面。

(3)水消毒:用直管型紫外线灯消毒装置,将紫外线灯固定于液面上1cm左右处。水层不超过2cm,以一定流速单向流动,照射强度一般为90000μW/cm2。不同地区,不同水质含矿物质的量不同,需要紫外线照射剂量不同。医院诊疗用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一般器材消毒,可用于去除残留清洗剂和消毒剂的淋洗及外科洗手。

3.紫外线使用注意事项

(1)紫外线灯管有15W、25W、30W、40W不同型号,可根据需求使用。

(2)紫外线灯管应定期用酒精擦拭清洁,防止尘埃、油垢沉积降低灯管的照射强度。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应大于70μW/cm2,每3~6个月定期检测1次。检测方法:电压220V,30W直管型紫外线灯管,在室温(20~25℃)时,用紫外线强度测定仪在灯管垂直位置1m处测定辐射强度。

(3)计时应从灯亮起5~7min开始,关灯后应间隔3~4min后才能再次开启或移动。消毒时操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无灰尘或水雾。若温度过低,相对湿度过高,则应当延长照射时间。

(4)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操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视光源或皮肤暴露于紫外线灯光下。

4.紫外线消毒灭菌在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中心的应用

紫外线消毒灭菌广泛应用于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中心,主要有:传递窗的消毒,一日两次,上班前和下班后各一次,每次30min;操作台的消毒,一日两次,运行前和一日操作完毕后各30min;调配间空气的消毒,每日运行前和运行后各30min;其他如洁净服的消毒等。

(四)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灭菌产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辐射源有三种,即γ射线、高能电子束射线及金属靶上产生的X射线。微生物受射线照射后,体内水即可分解为自由基,在有氧时产生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物质。同时,电离辐射线也可直接引起微生物死亡。最常用的为60Co-γ射线辐射灭菌,其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25kGy。

细菌芽孢,尤其是短小杆菌芽孢E601对辐射线的抗力较强,其次是真菌、病毒,最差是细菌繁殖体。因此,在辐射灭菌中常将短小杆菌芽孢E601作为灭菌效果指示菌。

辐射灭菌的优点:电离辐射线穿透力强、效果可靠、影响因素少;灭菌过程中温度不升高,不易产生次生辐射和物质变性,灭菌后物品可长时间保存;灭菌物品可严密包装后进行大批量灭菌,已在医疗用品、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尤其在一次性使用医疗耗材的灭菌消毒领域已取代了环氧乙烷灭菌。

电离辐射灭菌的缺点:耗时较长;对被灭菌物品的材质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射线对人体有伤害作用;一次性投资较大。

二、化学法

(一)气体灭菌法

本法指在充有灭菌气体的高压腔室内,用化学消毒剂形成的气体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等。本法适用于在气体中稳定的物品灭菌,但不适用于微生物、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灭菌。采用气体灭菌法时,应注意灭菌气体的可燃可爆性、致畸性和残留毒性。

1.环氧乙烷灭菌

环氧乙烷又名氧化乙烯,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10.8℃,只能灌装于特制安瓿或耐压金属罐中。其气体易燃易爆,空气中浓度≥3%(V/V)时可发生爆炸,一般与80%~90%的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或氟利昂混合使用。该法可用于皮毛、皮革、丝、棉、化纤、橡胶、塑料制品、医疗精密器械、贵重物品及书籍文字档案资料、塑料制品等不能采用高温灭菌的物品灭菌,尤其适用于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灭菌和设备的表面消毒。含氯的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则不宜使用。

环氧乙烷有广谱杀菌作用,通过对蛋白质分子的氨基、羟基、羧基的烷基化作用、灭活微生物酶的活性起作用,能杀灭芽孢、真菌、立克次体、多种病毒等,可破坏肉毒梭菌毒素,杀灭昆虫和虫卵。其气体穿透力强,5min可穿透0.1mm厚聚乙烯、聚氯乙烯薄膜和玻璃纸等,使之用作灭菌物品的包装材料。

环氧乙烷灭菌应注意控制各个参数在适宜范围内,即:温度55~60℃;相对湿度,小件物品控制在30%~50%,大件物体则为60%~80%;环氧乙烷浓度800~1200mg/L,当浓度超过1500mg/L时,并不增加杀菌效果;灭菌压强8×105Pa;灭菌时间6h。

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时的注意点如下:

(1)环氧乙烷储存温度不超过35℃。

(2)环氧乙烷溶液对皮肤、黏膜、眼的刺激性很大,一旦接触应立即用清水清洗。

(3)操作现场应有防火防爆设施,通风良好,空气中环氧乙烷含量应低于2mg/m3

(4)工业上用环氧乙烷灭菌后,产品应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库内,不同材质的物品根据其对环氧乙烷的吸附能力不同而分别放置2~4周以上。医院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应在通风柜内进行,以50℃热风吹吸以去除物品上残留的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低于10mg/L。

(5)灭菌条件应予验证。灭菌时,将灭菌腔室抽成真空,通入蒸汽使腔室内达到设定的温湿度平衡的额定值,再通入经过滤和预热的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后,应采取新鲜空气置换,使残留环氧乙烷和其他易挥发性残渣消散,并对环氧乙烷残留物和反应产物进行监控,以证明其不超过规定浓度,避免产生毒性。

(6)环氧乙烷灭菌法验证试验:泄漏试验(确认灭菌腔室的密闭性);生物指示剂(枯草芽孢杆菌孢子)验证试验;灭菌后换气次数的验证试验(确认环氧乙烷及相应的反应产物含量在限定的范围内)。

2.甲醛灭菌

将灭菌柜预热,抽气至柜内压强为8kPa,多次反复输入甲醛,输入蒸汽使其温度保持60~75℃,相对湿度为80%~90%,作用至预定时间(一般小于1h)后,脉冲输入(约20次)已滤过除菌的空气,用来排除残留甲醛,并使物品干燥,全程需4~6h。

影响甲醛灭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相对湿度、甲醛有效浓度、灭菌作用时间和被灭菌物品的包装等。适用于不耐热医疗器材,如呼吸机和麻醉器材、各种内镜、乳胶手套、除颤电极、导线等。

使用时需注意:需灭菌的物品应使用纸质或棉布类进行包装,以利于甲醛穿透;每个物品的包装上应贴有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灭菌时柜内装载物品应置于金属丝框架内,使物品间留有空隙,以利于甲醛蒸汽扩散;每次灭菌应进行程序监测;甲醛对人体有害,在操作过程中应防止甲醛泄漏。

3.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

过氧化氢在高频电场作用下高度电离形成离子体(气浆)后,利用产生活性基团作用使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物质被反应而死亡、高速粒子击穿作用使微生物菌体被击穿而死亡和紫外线作用杀灭微生物。

其特点是环保和灭菌速度快,通常50~70min即可完成,并且低温无毒,无危害性残留物,不会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不需包装,且可直接使用,可用于医院医疗器械和各种器材的灭菌,尤其是应急使用的器材物品,如妇科腹腔镜接台、眼科接台、耳鼻喉科接台、心脏接台等。

缺点是灭菌影响因素较多,如受到包装材料、管道长度及管径等方面限制,不适用于纸张、棉制品等吸水性物品和液体灭菌。

(二)应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灭菌

化学消毒剂可渗透到微生物细胞内,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蛋白质凝固变性、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导致细胞破裂、溶解来杀死微生物。

1.灭菌方法

(1)浸泡法:将物体浸泡在化学消毒剂中,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其效果与被浸泡的物品性质、化学杀菌剂性质及浓度、浸泡时间等有关。

(2)熏蒸法:在密闭空间内,通过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化学消毒剂转变为气体状态,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熏蒸法可用于被污染物品的消毒。

(3)喷雾法:利用喷雾器,使化学消毒剂呈气雾状态,弥散在空气中,使物体表面湿透,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喷雾法用于地面、墙壁、环境的消毒。

(4)擦拭法:用易溶于水、穿透性强、无显著刺激性的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在标准的浓度下达到消毒灭菌作用。擦拭法常用于皮肤、地面、墙壁的消毒。

2.使用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方法。

(2)根据被消毒物品的特性及需杀灭的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

(3)被消毒物品需洗净,去除油脂等。浸泡时物品的轴节要分开,管道内需灌满药液,且所有物品应浸没在化学消毒剂中并严密加盖。

(4)部分化学消毒剂不稳定,需新鲜配制使用。配制容器要清洁,浸泡消毒灭菌物品的容器必须经灭菌处理。

(5)使用化学消毒剂时不能放置纱布、棉花等物品,以免吸附消毒剂,降低消毒效果。同时避免化学消毒剂与其拮抗剂接触而失效。

(6)浸泡时中途加入新物品,需重新计算时间。浸泡过的物品在使用前应用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化学消毒剂残留伤害操作者健康。

(7)化学消毒剂应储存在无菌容器中,定期检测其效价。若化学消毒剂具挥发性,则应加盖密闭,并定期测定其密度。

3.相关影响因素

(1)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消毒剂所需的消毒灭菌时间缩短。

(2)微生物种类及数量:不同种类及数量的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敏感度不同。如革兰阴性菌对化学消毒剂的耐受性强于革兰阳性菌。若微生物数量增多,则需提高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来达到消毒灭菌效果。

(3)浓度:提高或降低化学消毒剂的浓度会显著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

(4)酸碱度:可影响化学消毒剂的电离度而影响其消毒灭菌效果。

4.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戊二醛、70%~75%酒精溶液、0.1%~0.2%苯扎溴铵溶液(新洁尔灭)、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等)等。

(1)戊二醛(2%)溶液:广谱、高效,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方法:①灭菌浸泡法。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醛溶液的容器中,加盖,10h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净,无菌擦干后使用。②消毒浸泡法。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或1%增效戊二醛溶液的容器中,加盖10~20min,取出后用无菌水洗净并擦干。注意事项:①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②加强浓度监测。③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④容器应加盖,放于通风良好处。

(2)过氧乙酸[16%~20%(W/V)]溶液:广谱、高效、低毒,对金属和织物有腐蚀性,稳定性差。用于耐腐蚀物品、环境及皮肤等的消毒与灭菌。方法:①浸泡、加盖。对一般污染物品,用0.05%(500mg/L)溶液浸泡。对细菌芽孢用1%(10000mg/L)溶液浸泡5min。灭菌时浸泡30min。②擦拭。对大物品或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③喷洒。对一般污染表面用0.2%~0.4%(2000~4000mg/L)溶液作用30~60min,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用0.5%溶液作用30~60min。注意事项:①储存于通风阴凉处,用前测定有效浓度,原液低于12%禁用。②稀释液临用前配制。③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④金属和织物浸泡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

(3)过氧化氢:广谱、高效、速效、无毒,对金属和织物有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大,纯品稳定性好,稀释液不稳定。用于丙烯酸树脂制成的外科埋植物、隐形眼镜、不耐热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装、饮水等消毒和口腔含漱、外科伤口清洗。方法:①配制。用灭菌蒸馏水稀释。②消毒处理。浸泡(浸没加盖30min)、擦拭。注意事项:①置于通风阴凉处,用前测定有效含量。②现用现配。③使用浓溶液时防溅入眼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入眼内或皮肤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④被血液脓液污染时适当延长作用时间。⑤忌与还原剂、碱、碘化物、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相混合。

(4)含氯消毒剂:高效、广谱、速效、低毒或无毒,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受有机物影响大,粉剂稳定而水剂不稳定。用于餐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注意事项:①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②现用现配。③配制时应戴口罩、橡胶手套。④若未加防锈剂,则对金属有腐蚀性,加防锈剂消毒后应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擦干后使用。⑤不适用于有色织物的消毒。⑥用于餐具时,应即时用清水冲洗。⑦若存在大量有机物,则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⑧用于污水时,应根据污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适当增加浓度。例如,5%次氯酸钠为强碱性溶液。地面消毒用1%溶液,配制方法为:取5%次氯酸钠溶液200ml,加蒸馏水至1000ml摇匀即可。本溶液须在使用前新鲜配制。处理(分装)高浓度5%次氯酸钠溶液时,必须戴厚口罩和防护手套。

(5)酒精:中效、速效、无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易挥发,不稳定。用于皮肤、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擦拭皮肤用75%酒精溶液。注意事项:必须使用医用酒精,严禁使用工业酒精和作为原材料配制消毒剂。

(6)碘伏:中效、速效、低毒。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无黄染。对铜铝碳钢等二价金属有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稳定性好。碘伏用于皮肤黏膜消毒。

5.化学消毒剂在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中心的应用

常用于药品瓶身的消毒方法为75%酒精消毒,可采用棉签、棉球擦拭或喷壶喷洒,也有医院采用碘伏消毒药品瓶身;75%酒精还较多地用于器具或操作台的消毒;含氯消毒剂较多地应用于地面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