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及相互关系

植物病害诊断是根据植物发病的症状表现、所处场所和环境条件,经过必要的检查、检验与综合分析,判断植物生病的原因,确定病原类型和病害种类的过程。在防治过程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如果诊断不当或失误,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一、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过程如图2-17所示。

图2-17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过程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野外诊断

园林植物病害的野外诊断比较复杂,不仅要根据现场症状观察,还要收集包括环境、人为、自然灾害、污染、栽培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资料,综合考虑判断,必要时需采集病原标本镜检或进行分离培养实验确定。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

症状观察是首要的依据,虽然简单,但要在比较熟悉病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症状的典型性和诊断人的经验。观察症状时,注意是点发性还是散发性症状;病斑的部位、大小、色泽和气味;病部组织的特点。许多病害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出现病症时就能确诊,如白粉病;而有些病害无病症,但只要认识其典型症状也能确诊,如病毒病。

(三)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室内鉴定

许多病害单凭症状是不能确诊的,不同的病原可产生相似病状,病害的症状也可因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时需进行室内病原鉴定才能确诊。

病原室内鉴定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保湿与保温器械设备等,根据不同病原的特性,采取不同手段,进一步观察病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等特点。

新病害还必须请分类专家确诊病原。

(四)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

有些病害在病部表面不一定能找到病原物,即使检查到微生物,也可能是组织死后长出的腐生物或其他有关杂菌,因此,病原物的分离和接种是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中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

接种鉴定又叫印证鉴定,就是通过接种使健康的园林植物产生相同症状,以明确病原的过程。这对新病害或疑难病害的确诊很重要。

(五)园林植物病害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是复杂的,每种病害虽然都有自己固定的典型的特征性症状,但也有易变性。因此,诊断病害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①不同的病原可导致相似的症状,如萎蔫性病害可由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引起。

②相同的病原在同一寄主植物的不同发育期、不同发病部位表现的症状不同,如炭疽病在苗期表现为猝倒,在成熟期危害茎、叶、果,表现为斑点型。

③相同的病原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表现不同的症状。

④环境条件可影响病害的症状,如腐烂病在潮湿时表现为湿腐型,在干燥时表现为干腐型。

⑤缺素症、黄化症等生理性病害与病毒、支原体、类立克次体引起的病害症状类似。

⑥在病部的坏死组织上,可能有腐生菌,容易混淆误诊。

(六)柯赫法则

柯赫法则是柯赫于1889年根据植物病害侵染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制定的,是病害诊断中常用的印证法则,它可分为4个步骤:

①经常观察,了解一种微生物与某种病害的联系。

②从病组织上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并将其单独在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繁殖,也就是纯培养。

③将纯培养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的寄主植物上感病后,发生原先观察到的症状。

④从接种发病的组织上再分离,又得到相同的微生物。

柯赫法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①关于病原物的纯培养问题;②柯赫法则与自然不能完全一致,它是在其他微生物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③关于环境条件的问题;④柯赫法则不能解决复合侵染的病害,只能证明一菌引起一种病害。

二、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从病害植物上能看到病征,但又分离不到病原物。如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却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致,大体上可考虑是非侵染性病害。

(一)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①只有病状无病征。

②田间分布与土质、地势、管理和污染源等因子关系密切。

田间分布与土质、地势、管理和污染源等高度相关而成某种规律性分布,突然大面积全面发生,无发病中心逐日扩展,由点到面的污染过程,也无病害数量间歇式翻番由少到多的增殖过程;

③改善环境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状。

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善而逐渐好转,甚至恢复如常,如旱害可通过灌水、降雨等条件的改善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推断其归属,如能排除传染病的可能,则可进入非传染病的诊断程序。

(二)非传染病的诊断程序

①可能病因的初步推测:根据病状和借助生理、病理学的知识推测其可能的生理病变的性质和原因,再根据田间分布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先推测出若干可能的病因,如白化苗,是缺铁症,与缺N、S元素病状相似。

②对比调查:从发病地区内外,选取无病、病轻、病重的田块多块,进行对比调查,从中选取与可能病因关系密切的因子,排除一些与发病无关的因素,选出一些相关显著的因素,缩小可能病因的范围,如柯文雄对台湾香蕉树枯死的试验。

③病理分析:如怀疑是缺素症,则可进行叶片分析和土壤分析,测知有关元素含量和可利用度。

④诱发试验:根据初步结论,模拟可能的致病过程,把几种可能病因加入环境,做几种处理,看哪种处理产生该种病害,如缺素症诊断。

⑤治疗试验:在诱发试验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治疗试验和预防试验,如缺铁,可喷施硫酸亚铁。

三、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虽然各不相同,但两类病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两类病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影响。非侵染性病害可以降低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能诱发和加重侵染性病害危害的严重程度。同样,侵染性病害有时也会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植物在遭受冻害之后,容易被病原菌从冻伤处侵入引起软腐病。

另外,植物发生侵染性病害后,也易促进非侵染性病害发生。如辣椒炭疽病和白星病发生严重时,出现大量早期落叶,番茄早疫病引起叶片枯焦,其果实直接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能使果皮灼伤,称为日灼病。在一般情况下,田间病害的出现,往往是从不适宜的环境开始的,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环境条件下其抗病力减弱,从而诱发病原物侵染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