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技能(初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正常新生儿特征

一、新生儿分类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分类有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等多种方法。

(一)根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 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 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

3.过期产儿 指胎龄满42周及以上的新生儿。

(二)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1.正常出生体重儿(NBW) 出生体重在2500~4000克的新生儿。

2.低出生体重儿(LBW) 1500克≤出生体重<2500克。

3.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1000克≤出生体重<1500克。

4.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出生体重不足1000克。

5.巨大儿 出生体重超过4000克。

(三)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1.适于胎龄儿(A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2.小于胎龄儿(SGA) 指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3.大于胎龄儿(LGA) 指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四)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

1.早期新生儿 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

2.晚期新生儿 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五)高危新生儿

高危新生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常见于以下情况:

1.母亲有异常妊娠史 母亲有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感染、阴道流血,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等。

2.异常分娩 难产、急产、手术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和止痛药物等。

3.出生时有异常的新生儿 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多胎儿、窒息、宫内感染及各种先天畸形等。

二、正常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的特点

正常足月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42周、出生时体重在2500克以上、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新生儿。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

(一)外观特点

不同胎龄的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在外观上各具特点,见表2-1。

表2-1 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外观特点

(二)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40~45次/分,肋间肌弱,胸廓运动较浅,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表现为呼吸浅快不规则,可出现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20秒,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由于缺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以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2.消化系统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弱,吞咽功能差,贲门括约肌松弛,更易引起溢乳、呛奶而导致窒息。胎粪一般在12小时内排出,呈墨绿色,若24小时未排便应排除消化道畸形。

3.循环系统 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很大变化:①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肺循环阻力降低;③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心率波动较大,为100~160次/分,平均为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毫米汞柱。早产儿心率偏快,血压较低,部分可伴动脉导管开放,常在出生后3~5天闻及心脏杂音,易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4.泌尿系统 新生儿一般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1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足月儿肾稀释功能尚可,但肾小球滤过率较低,浓缩能力差,故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容易脱水或出现水肿症状。早产儿肾浓缩功能更差,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排钠分数高,易出现低钠血症,葡萄糖阈低,易发生糖尿。

5.神经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和握持反射。由于锥体束发育不成熟,正常足月儿也可出现凯尔尼格征(Kernig征)、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和佛斯特征(Chvostek征)阳性。早产儿神经系统功能与胎龄关系较大,胎龄越小,神经系统发育越不完善,各种原始反射越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

6.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新生儿所处的环境温度要适宜,若室温过高,进水少及散热不足,可使体温升高,发生脱水热;室温过低时则可引起体温低下或硬肿症。早产儿棕色脂肪含量少,更易发生低体温;汗腺发育不良,缺乏寒冷发抖反应,在高温环境中更易引起体温升高。

7.能量和体液代谢 新生儿总热能的需要量为100~120千卡/千克。其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5%~75%,每日液体需要量为:出生第1天60~80毫升/千克,以后每日增加20毫升/千克,直至每日达到150~180毫升/千克;钠、钾每日需要量各1~2毫摩尔/千克。早产儿吸吮力弱,消化功能差,每日能量需要较足月儿低,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大。

(三)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黄疸 参见“黄疸护理”部分。

2.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数日内,由于进食少、水分丢失较多、胎粪排出,导致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3.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新生儿出生后3~5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切忌挤压,以防感染。部分女婴出生后5~7天可见阴道少量流血或白色分泌物,可持续1周。上述现象均为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4.“马牙”和“螳螂嘴” 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俗称“马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于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新生儿面颊部有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5.新生儿红斑 出生后1~2天头部、躯干及四肢有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后自然消失。

6.粟粒疹 粟粒疹是指新生儿出生后3周内,因皮脂腺功能发育未完全成熟,可在鼻尖、鼻翼、颜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脱皮后自然消失,一般不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