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融合、互动、内化:浙江省高校首批“翻转课堂”优秀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MOOC形式翻转催眠教学

张伟诗

浙江警察学院社科部

“催眠理论与实践”系公安院校首创课程,而以MOOC形式进行催眠教学的翻转,在其他高校亦不多见。

一、课程基本情况

本门课程为“催眠理论与实践”,计2学分,属于通识选修(人文社科类),面向大一所有专业开放,亦适合其他高校大部分年级的大部分专业。教学班规模直接受益学生数一般是每学年120人以上,间接受益学生数380人以上,合计每学年500人以上。所使用的教材为《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邰启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2018年始使用自编教材。截至目前,本课程已开展3轮“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每轮16课时,占总课时50%。课程依托的在线教育平台为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和浙江警察学院校内网。

二、教学改革背景与思路

(一)教学改革背景

1.国内催眠教学匮乏

(1)催眠教学人才匮乏。科学催眠体系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催眠理念、理论和技术往往掌握在少数留美归来的催眠师身上。这类催眠师的催眠教学方式基本上为高价收费的当面传授,这就使得大量催眠爱好者限于费用、语言及在线内容匮乏等原因,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催眠。另外,掌握一定催眠技术的少部分高校教师,也往往将催眠应用于实验室和理论研究,较少讲授催眠。

(2)催眠教学途径匮乏。催眠教学人才的匮乏是导致催眠教学途径匮乏的重要原因。此外,尽管互联网带来了信息革命,但互联网上催眠教学视频、催眠教学文字和催眠教学图片等还比较零散,且往往带有吸引眼球的神秘色彩,不仅在思维方面不够科学严谨,在内容方面也常常相互矛盾,学习者很难通过它们掌握实战性较强的催眠手法。最后,系统的MOOC形式的催眠教学视频几乎没有。

2.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较少关注学生在多种意识状态下的教学对接

传统教学注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室为基本场地,而以杜威为代表并加以发展的现代教学法主要特征有以学生为本、以发展智能为中心、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等特征、重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等。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97.但不管怎样,这两种教学在学生多种意识状态方面的探索都比较薄弱,即催眠教学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在意识状态和意识替代状态下的教学对接是这两者所欠缺的。

(二)教学改革思路

“催眠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依托MOOC形式,借鉴催眠理念,对催眠教学内容和催眠教学形式进行翻转。

1.MOOC形式

MOOC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量开发在线课程),是“翻转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MOOC形式的翻转思路为:网上普适,网下公安;碎片学习,系统认知;答疑解惑,多样考核。其中,网上普适指代催眠内容适于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年级和大部分专业的学习。网下公安指代涉及与公安业务相关的催眠教学则用于公安院校学生的线下学习。

2.催眠理念借鉴

催眠理念指顺其自然、关注反应和具身思想。顺其自然指催眠的发生不拘泥传统,可顺时、顺境和顺势。关注反应指催眠前后关注的重点应放在催眠互动关系特别是被催眠者对催眠的反应上,而不是催眠者的催眠策略或者催眠技巧上,这与传统的催眠观点相异。具身思想通过具身认知表达,研究者(Stuart,2004Stuart, W.G., Derbyshire, W.G., Whalley, V., Andrew, S.& David, A.O.Cerebral activation during hypnotically induced and imagined pain.Neuroimage,2004(23):392-401.; Derbyshire,2008Derbyshire, W.S.Hypnosis and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suggestions.Pain,34,2008(34):1-2.; Angier,2010Angier, N.Abstract thoughts? The body takes them literally.The New York Times,2010,2(2):159.;叶浩生,2011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心理学报,2011(5):589-598.,2015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教育研究,2015(4):104-114.)等从社会认知与行为实验、脑和神经及生理学等实验证明了催眠的具身内涵。

催眠理念对催眠教学上的借鉴,主要表现为:(1)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推进催眠教学教育的顺其自然;(2)强调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反应与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3)倡导具身认知在教育中的应用。

因此,借鉴催眠理念的翻转思路为:顺学生天性和教育天职之自然融合,关注学生与教学互动之积极反应,鼓励教育神经之合理塑造。

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之所以翻转传统,主要基于师生互动方式的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权重的提高、教师直接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以及教学内容具永久回看性等特点,结合“催眠理论与实践”的学科特点,设计如下。

(一)总体设计

(1)基于学生需求与教育预期的和谐统一,完善“为什么学”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时候,学生的需求并不总是与教育预期相符,这时,教师应发挥巧妙引导作用,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

(2)基于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共同要求,完善“学什么”的教学内容设计。催眠教学目标是提高催眠理论水平,掌握催眠基本技术,普及推广催眠应用。因此,催眠教学内容为:催眠简史、催眠理论、催眠技术、催眠应用和催眠大家等。

(3)基于学生反应和教学内容的有效互动,完善“怎么学”的教学策略设计。即多种心理效应激发学习、多种意识状态轮流学习和多次引导发展教育神经学习等试催眠教改的主要策略设计。

(4)基于学习效果和教学改进的可持续性,完善“怎么评价”的教学考核设计。在保持学生学习动机高度卷入的前提下,考核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准为根本,促进“教师指导、学生创造”的翻转形式的可持续性。

(二)2学时具体设计

以《催眠绪论》为例,采用“催眠体验+MOOC学习”形式。

1.第1学时:催眠体验

教学目标:走近和认识催眠。

教学内容:现场催眠体验,现场科学演示,现场答疑解惑。

教学策略:实训+讲授。

教学作业:撰写催眠体验报告。

2.第2学时:MOOC学习

基于第1学时的催眠体验,第2学时的MOOC讲授内容设计如下:

MOOC-1:为什么学习催眠?

教学目标:端正催眠学习动机,以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进步为衡量。

教学内容:指向他人的催眠学习动机、指向自我的催眠学习动机、指向群体的催眠学习动机、指向效益的催眠学习动机和指向神秘的催眠学习动机。

教学策略:MOOC讲授+MOOC思考。

教学作业:简要谈一谈个人催眠的学习动机。

MOOC-2:催眠是什么?

教学目标:认识催眠定义,深化催眠认知。

教学内容:催眠的巫术、暗示、通磁、病态、睡眠、缺血、解离、多重、扮演、状态、非状态、具身等定义,其中,以巫术、睡眠和解离为重点。

教学策略:MOOC讲授+MOOC思考。

教学作业:这些催眠定义和你最初对催眠的认知有冲突吗?为什么?

MOOC-3:催眠是一门科学吗?

教学目标:认识催眠的科学内涵,坚定催眠的科学发展。

教学内容:什么是科学,催眠如何符合科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MOOC讲授+MOOC思考。

教学作业:万一将来科研表明,催眠不是一门科学,该怎么办?

MOOC-4:瞬间催眠,真倒还是假倒?

教学目标:认识瞬间催眠的特殊性及其发生的相关条件。

教学内容:瞬间催眠的定义、应用领域和注意事项。

教学策略:MOOC讲授+MOOC思考。

教学作业:请简要谈一谈瞬间催眠是真倒还是假倒?

四、“翻转课堂”具体实施

(一)制作MOOC

按照“催眠理论与实践”的大纲要求和学科特点,细分催眠相关知识点,录制成科学的、严谨的、有趣的MOOC小视频,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完善答疑解惑。

(二)自编教材

催眠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舞台催眠表演自降身份,巫术色彩和神秘性质的“精神感应”及“前世今生”催眠等极易误导学习者,因此,基于科学的思维、理念和实践,自编教材解决学生难以科学、系统学习催眠的需求。

(三)多态学习

多态指意识的多种状态,包括意识状态和催眠所引发的意识替代状态等,具体表现为第一堂课的现场催眠体验学习、MOOC中的内隐与暗示学习、传统意识状态的学习和线下催眠治疗学习等。

(四)多维考核

按照“教师指导,学生创造”这一互联网思维在催眠教学中的应用,考核标准为:作业完成占20%,关注学习态度和学习反馈;作品创新占20%,关注催眠作品的创新性;技术展示占30%,关注催眠技术的流畅表达;论文撰写占30%,关注催眠思维训练和理论提升。同时,个性化催眠学习附加10%,依据学生自陈的任何有助于催眠学习的合理理由,给予加分鼓励。

五、取得成效分析与体会

(一)成效分析

(1)目前,校级精品课程“催眠理论与实践”已立项。

(2)“催眠理论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学生催眠水准(见表1)。

表1 “催眠理论与实践”课程效果

(3)“催眠理论与实践”获得多方良好评价(见表2)。

表2 “催眠理论与实践”课程获得的评价

(二)个人体会

催眠体系的建立、催眠教材的编著、催眠MOOC的制作、催眠教学的完善和催眠互动的共进等,是催眠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对此深有体会。

(1)对饱受争议的催眠现象应恪守科学解读。几千年来,由于巫术深入骨髓的影响,使得催眠极易让人联想起旁门左道和歪门邪术,尽管它早已从巫术中分离并迅速超越巫术,成为一门以临床催眠治疗为核心的学科。但是,大众对它的认知往往是延迟、非理性或者矛盾的。幸运的是,顶级科学家包括让内、巴甫洛夫和希尔加德等,特别是艾瑞克森一生的努力,使得催眠终于跨越笛卡尔鸿沟,成为身心医学的重大变革。

(2)对独具挑战的催眠教学应保持勤勉之心。包括部分科学家在内的公众,尚未扭转对催眠的错误认知前,从事催眠教学需要一定的勇气;同时,在课堂现场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催眠麻醉、在咨询室里进行催眠治疗以及在线上进行永久性保留的MOOC讲授等,也需要底气。若违背科学精神,将留给听众有关催眠的消极印象和消极影响,实属不该。因此,在坚持科学催眠理念和科学思维实践的前提下,必须保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对尚待挖掘的催眠研究应注重量性结合。近200多年来催眠的科学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广泛且深入地抹去了延续千年的神秘色彩,但在催眠本身的内在机制方面,却仍未达成一致认可,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解释。对此,要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即今后催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思维,尤其可借鉴脑与神经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伟诗,男,1982年出生,现为浙江警察学院社科部心理学教师,主讲“催眠理论与实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教学方面,曾执教全国首任公安局长班心理课;获浙江省公安厅嘉奖,浙江省首届微课大赛二等奖,浙江省高校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校教学质量奖、教书育人奖、新星奖和优秀导师称号等;指导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国家级,已结),获校创业大赛一等奖等。

科研方面,参编《G20峰会安保民警心理调适小手册》(已出版发行14万册),主持“全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制度设计”课题(已结)和参与厅级课题“G20峰会安保民警心理调适和工作的创新实践”(已结),另外主持和参与多个校级课题并发表多篇论文。

“翻转课堂”示范性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