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现代金融理论的内涵
现代金融理论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扬弃”、不断修正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一方面,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所以,一个国家的金融理论发展必须要考虑这个国家的特殊性。另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状态组成的,状态是过程中的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也没有永恒的理论,有生必有灭,旧的理论灭亡的同时,就意味着新的理论产生。所以,理论的合理性关键是适合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的金融是否为现代金融,根本标准不在于是否与国际惯例对接,或完全应用世界主流金融学理论;也不在于是否充分运用金融科技,跑在科学技术前沿;更不在于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是否复杂,是否模型化、数理化。判断的根本标准在于其是否能一直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能够支撑现代化经济的建设体系。从这个视角看,要判断一个国家的金融是否是现代金融,就要看其与实体经济是否能平衡发展,是否能站在大多数人民的立场,是否能服务高效经济,是否能够自我革新。
第一,现代金融是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枢纽,也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没有了实体经济这个经济基础,金融是无法良性运转的。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存在着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一系列问题,结果导致金融风险累积,对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现在新金融首先要使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把更好地服务经济实体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第二,现代金融是自我革新能力强、具有不断升级自我完善机制的金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正在走一条世界上没有人走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都将发生显著的改变。现代金融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变动的不断演进的概念,它需要有自我完善和升级的机制,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经济的实践和发展。这也意味着现代金融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有科技发展的支持,也要有主动改革的保证,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或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现代金融必须是服务高效经济、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金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仍然不足,尤其体现在服务效率、服务范围等多方面,比如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不足等。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要积极地建设服务高效经济,能够有效支持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能够推动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现代金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
第四,现代金融必须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金融。金融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而不是仅仅为金融机构的高管服务。为谁服务,是学术的立场问题。立场决定学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决定了学问的格局与走向。就像马克思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理论是为人民服务的,其目的是要解放全人类。马克思的学问之所以那么有高度和深度,那么纯粹和彻底,关键是马克思牢牢地树立了人民的立场,让他心无旁骛,注入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抛弃了一切功名利禄的压力,具备了不为任何势力所左右的定力。以之为榜样,我们也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凌云之志,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目前国家提出“普惠金融”战略,就是要让每一个金融的参与者都有“获得感”,然而目前能真正站在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金融的理论并不多见。普及金融知识,熟悉操作技能,了解每一个参与者的利益所在,把貌似复杂的金融理论彻底向大众普及,使每一个参与者了解和捍卫自己的“获得感”,这是每一个金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那以以上内涵为基础,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应该有什么样的现代金融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呢?从后面的分析来看,我们把这样的现代金融理论称为互联网大金融理论,这也是我们这一套丛书命名的基础和所有内容编写的出发点。具体分析内容详见后面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