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成长与文化资本积累
本科生成长状况是衡量以人才培养为重要旨趣的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针,这里的本科生就自然地包括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那么到底怎样解读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所谓“成长”,指的是“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生长”。但这里“成熟”的指涉需要具体化,进而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而言,成长(growth)可以理解为不只是个体重量、身高和力量等的增长,更应是“教化(cultivation)”水平的提升。然而“教化”这一概念仍然缺乏操作性。一般地,人们主要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成长和教化的指标,成绩提高了和成绩好,就是学生成长了。这种通俗化理解有其合理性,但学业成绩并不能涵盖贫困生成长的全部意蕴。另外,当前有一个指标,就是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成为衡量本科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甚至把就业率与大学本科招生名额强制挂钩。但是这其中的逻辑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质疑。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学生所学专业、性别和家庭社会资本水平等;还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应该明确,本科生教育成长的效果具有后效性。再者,普通本科教育的核心应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所教的常常被理解为无用的知识,但这些无用的知识却具有终生的、内隐的有用性。本科教育基于其质的规定性所教的这些“无用的知识”往往在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上得不到表征,所以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能有效和完整地反映其真正成长。
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成长的另一种重要解读是认为这种成长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积累过程。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资”;人力资本是人们花在人力保健、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它是个体所拥有的健康、体力、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能够为个体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带来利润收益。人力资本的显著特征是,它属于人,是人的部分,附着于人身之上;它又是能够带来未来满足和收益的源泉。教育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对这一观点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有过开创性和极具说服力的论证,进而这一理念被广泛地接受,所以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被解读为人力资本累积之旅。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是经济学领域突破性的进展,但它的想象力往往囿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缺少了对(大学)教育复杂过程的解释力。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理论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成长提供了独特而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布迪厄把个体可能拥有的资本分为四类:经济资本,指的是有形资产和金钱等;文化资本,包括个体的知识、文化习性和品味等;社会资本,是指个体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等;象征资本,也可称之为符号资本,包括声誉、荣誉和头衔等。这四种资本之间可以以特定的形式相互转化。尤其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经济资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物质利益的获得是个体生活的基础,也是“资本”这一概念的最为重要的指向。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经济资本的内涵与我们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解并无特别差异,强调的是物质性,它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唯一依据。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决定于个体联系的规模以及这些联系中所富有的资本容量。象征资本则是源于其他资本的转换并隐形,以致掩盖了行动者的自利性,但它通过符号效应实现了利益获取和权力关系的再生产。所以象征资本是其他资本形式的延伸和固化,甚至经常不被识别。而文化资本作为一种“累积的劳动”,其存在有三种形态:一是具体形态(embodied state),如身体和精神的“持久习性”;二是客体形态(obj ectified state),如文化和理论结晶的实物;三是制度形态(institutionalized state),如体制所认同的资格和学历证书。
根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积累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更为细致的理解是,经济弱势本科生接受的是“本科教育”,首先它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受益主体是学生的身体和精神,这些受益是附着在学生身心之上的。其次,普通本科教育从其基本的教育理念来看,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只是为毕业生找工作和经济生活做准备的,它还应为学生的整个生活和长久生活做准备。基于此,可以认为,本科教育在促进经济弱势本科生文化资本积累上,主要的贡献不是使其拥有更多的如书籍之类的客体形式的文化产品,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其累积身体和精神上的具体形态文化资本,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其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其实经济弱势本科生文化资本的积累就是教育与训练所得。在布迪厄的理念中,被视为人力资本积累的教育过程,甚至是任何形式的训练,都是在累积文化资本,具体地说就是在积累具体和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本科教育作为“通识的”和“教育的”活动,其旨趣不应在为经济弱势学生积累现实形态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而只是通过通识教育为其培育潜在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这种潜在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也是附着在经济弱势学生身心之上的,所以本质意义上讲,这些潜在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又是通过教育获得的文化资本。至于象征资本,它是其他三种资本的延伸和固化,也主要是通过本科教育的文化资本积累获致的。如此则符合本科教育基本理念和布迪厄理论的结论应是,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教育期间的成长是通过文化资本累积进而积累多重资本的过程。
基于以上,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更是文化资本累积之旅。文化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本的另一套特别的理论解释,而且它更关注个体本身,以及其获得的资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更具解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