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川盐入黔
贵州由于不产盐,食盐仰给于四川,因此历史上在黔北、黔东北一带形成川盐运输四大口岸,再通过它们将盐运送到贵州各个地区。由此,对贵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涉及川盐入黔史实的成果资料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古籍文献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丁宝帧撰修的《四川盐法制》(四川大学收藏)及民国八年三月赵熙题,宁德、林振瀚编撰的《川盐纪要》,其他明嘉靖谢东山修、张道纂《贵州通志》,民国任可澄、杨恩元编撰的《贵州通志》。
20世纪末至21世纪前期的10余年里,川盐运销的研究和相关学术活动开始活跃,四川、贵州的学者居多。多数成果涉及川盐古道形成背景、路线的分布、古道的运输、内涵、特征、价值构成和文化遗产现状构成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其中不少成果为后期古盐道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和理论依据,但专门针对川盐入黔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2014年10月在自贡举办的“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会后结集出版的《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论文集》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逵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出版的专著《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和《历史尘埃下的川盐古道》(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1月)。另有来自贵州赤水和思南政府组织汇编的内部资料《川盐入黔仁岸赤水》《乌江盐油古道》。专门就川盐古道保护研究方面的文章目前十分稀少,相关的大致有杨雪松、赵逵等人《“川盐古道”文化线路的特征解析》(《华中建筑》,2008年第26卷第10期)、《潜在的文化线路——“川盐古道”》(《华中建筑》,2009年第27卷);邓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文化线路视阈下川黔古盐道遗产体系与协同保护》(《盐业史研究》,2015年第2期);李夏薇、邓军《文化线路保护与大众传播研究——以自贡盐业博物馆对川盐古道的保护与传播为例》(《盐业史研究》,2015年第4期)等。此外,涉及川盐入黔古道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章时有出现,如刘彦群等人的《川滇黔古盐道与旅游开发研究》(《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川黔渝生态金三角古盐道与休闲旅游联动开发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谢天慧等人的《川黔渝生态区古盐道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SWOT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等。
其中《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论文集》是近年来川盐古道研究的最新成果,遗憾的是在333篇文章中几乎没有专门研究盐道保护方面的文章。赵逵的两部专著基于2005年他对鄂西南、川南、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古盐道及其沿线聚落所作学术考察后,从“文化线路”视角分析研究川盐古道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该区域范围内聚落与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嬗变过程,通过对聚落的研究,寻找历史时期当地盐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联。虽然著作里没有直接阐述对川盐古道的整体性保护,但书中对四川、贵州川盐古道区域范围内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选址、分布和布局的调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为探索沿线聚落及建筑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雪松、赵逵等人以文化线路的判别标准对川盐古道的时空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性和目的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拟用文化线路的视野保护川盐古道,为后期川盐入黔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邓军认为现阶段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存在的缺乏协调保护机制、破坏性开发、文物保护滞后、“非遗”传承面临危机等问题,呼吁沿线各地联合行动、建立保护机制,及时普查抢救和开展合作研究等措施。李夏薇等人呼吁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众传媒的参与,沿线各省区应合力共同研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整体性传播方案,以推动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川盐入黔仁岸赤水》《乌江盐油古道》均是贵州方面基于对仁岸、涪岸沿线水、陆盐道文化遗产实地考察、研究汇编的内部资料,均为学界探讨川盐入黔仁岸、涪岸的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在川盐入黔古道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虽然文章不多见,但刘彦群、谢天慧等人分析了川滇、川黔古盐道旅游开发价值和开发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该区古盐道与休闲旅游联动开发策划和建议,期望能为相关区域的旅游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有关川盐的学术调研活动近几年来日益得到沿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如2010年4月,由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四川五粮液集团冠名赞助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调查活动,考察组对自贡、宜宾、昭通、曲靖部分古盐道进行了田野考察。2014年4月至11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织研究人员开展了历时76天的田野调查,对四川自贡、乐山、泸州、宜宾、广元、遂宁、凉山,重庆江津、綦江、黔江、云阳、忠县、开县、巫溪、巫山、酉阳、石柱,贵州铜仁、遵义、毕节,湖北十堰、恩施、神农架林区,湖南张家界、湘西,云南昭通、曲靖、丽江及陕西镇坪等地区的古盐道及盐运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考察,全面地把握了川盐古道的历史和现状、分布和线路、价值和特征及其文化遗产的构成等基本问题,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同年9月,自贡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对自贡境内盐运古道近100处文物点进行了合作考察,取得了重要的新发现和考察结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自贡盐运古道初步具备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潜力。
同年10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再次联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在盐都自贡成功举办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川黔滇等省区文物管理部门及从事盐文化研究的116位专家学者,就川盐古道的线路、川盐的运销、川盐古道与区域社会的变迁,以及古盐道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的主题展开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会上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相关人员汇报了“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活动情况,希望用“文化线路”的概念,联合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五省一市”相关部门,将川盐古道整合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快启动川盐古道保护规划,推动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这次研讨会是目前唯一一次有关川盐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其意义较为重大。会后除结集出版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论文集》之外,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还出版了大型川盐古道图录《寻访川盐古道》,该图录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大型学术考察活动的成果,书中选编了川黔、川滇、川鄂、川湘、川渝古盐道沿线大量文物资料、碑刻、拓片、地方文献资料、照片等,对川盐古道上食盐的运输线路、盐运与文化遗产、古镇、古街、古村落及古盐道的保存现状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为川盐入黔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