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白毛老师
新生快要报名了,刘桂芝到集市上买了作业本、中华铅笔,还用二尺蓝布缝了一个书包,看起来十分别致。书包刚一缝好,樊小义就背着到处乱转,仿佛已经成了学生。
报名的那一天,学校的会计室挤满了人,那时候的八零后突然感觉很多,整整分了两个班,每班五十多人,要知道那一年的五年级只有十个学生。会计室里面外面都在讨论:今年的学费太高了。有的家长听到了学费就带着孩子走了,等第二年攒够了学费再上。刘桂芝听到学费也愣了,家里确实拿不出那么多学费。于是跟会计说:“等俺家的玉米一卖就有钱了,学费能不能先欠着?”会计让找校长说说。那时候的农村人情还是很厚的,虽然不是一个自然村的,但都属于同一个行政村,距离最多也就两公里,基本都认识,甚至是知根知底。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没钱是正常的,稍微上点年纪都是受过苦、受过累的人,相对而言,事情也就好办一点。当刘桂芝找到校长说道困难的时候,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
那一年的学费是四十九块钱。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樊小义背着他那个别致的书包,在我面前转来转去,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书包里真的装了书。他拿出书,让我闻闻,新书散发的墨香味实在太好闻了,比过年时的饺子和肉都香。他闭上眼睛,使劲嗅了嗅,然后长吸一口气,好闻!打开书本,有树林、有烟囱、有花、有草,还有动物,当然还有人,真好看。我们都想看看,樊小义说:“不能看,别弄脏了。”然后把书装了起来,连跑带跳地回家了。
樊小义果然上了小学一年级,直接跳过了学前班。但是在一年级的时候,樊小义的除了数学很好,语文就一塌糊涂了,那个时候也只有这两门课程,当然也有其他书本,比如自然、劳动等,不过都是由语文老师代课,一学期也不一定有一节,也从来不考试。如果碰巧有领导来学校检查,老师也会突击讲半小时。说明白一点,只要镇里不要求,学校就不会去教,那时的学生启蒙比较晚,即使讲了学生也未必听得懂。
一年过去了,樊小义每天兴高采烈地上学,兴高采烈地放学,可是成绩却一般。对于初入校门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上学,倒不如说是换个环境玩耍。樊小义也一样,如果那种上学的新鲜感还没有过去,是不会明白上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
我们行政村很大,有五个自然村、十三个小队组成。相邻的村相距五六百米,五个村成半圆形分布。为了照顾每个村的学生上学都方便,学校建在了野外,与每个村的距离都差不多。学校还专门请了看校门的老大爷,无论早中晚,上课前半小时都会准时开门,若是有的同学来早了,不到时间他也不会开门。尽管行政村人口很多,但上学的人不多,所以学校很小,而且没有操场,没有国旗广场,当然教室也不是楼房。我不知道它建于何年何月,总之它没有什么辉煌历史。学校外墙大约有两米高,为防止别人翻墙进入,上面扎满了玻璃和酒瓶碎片。暑假之后的学校,满院都是青蒿,院里还有几棵粗大的泡桐树,稍微低一些的树杈都已经被折断。教室的外墙还是青砖,已经残破不堪,窗户也小的可怜,教室的地上满是坑坑洼洼,墙上有的地方被烟熏得黑乎乎的,有的地方是因雨水流动而形成的泛黄的痕迹。桌子上的油漆仅剩下一些红色的斑点了,桌子上还刻满了字,汉字、阿拉伯数字、拼音都有,板凳几乎没有完好的。印象深刻的、令人好奇的还是挂在墙上的画,有男人、有女人、有现代人、有古代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长头发的、有短头发的、有戴眼镜的、有不戴眼镜的,每个头像下面都有两行字,直到小学毕业,这些人和这些字估计樊小义也没有认识完。而对于有的同学,这一辈可能也没有认识完。这就是我们曾经就读过的学校。
一九九三年,樊小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学期结束,老师告诉他的父母,这孩子语文有点差,如果上二年级,恐怕成绩跟不上。在那个时候,学生的父母还是“深明大义”的。如果放在现在,家长恐怕要有五雷轰顶的感觉,起码对孩子的那段狂揍是少不了的。刘桂芝说,那就让樊小义复读吧。“复读”是文化人的用语,我们那里的俗语其实叫做“蹲班”或者叫“坐级”,一个“蹲”字、一个“坐”字就能表达出复读者的心声,“蹲”就是“蹲监狱”的“蹲”;“坐”就是“坐牢”的“坐”。
这一年,这所小学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取消了学前班,所以我也直接上了一年级。之所以取消学前班,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教室太少、老师也少,而那个时期的学生多得出乎校长意料;第二个变化就是取消了复读,之前的升级是要参加期末考试的,如果考试不好,校长有权利要求学生复读。有趣的是,我上学那一年的五年级学生最大的是十六岁,皆是复读太多的缘故,而樊小义也是最后一届复读生。所以,他比我大一岁,也比我早上一年,但是我们却在同一年级,也在同一班。樊小义倒没有感觉复读有什么不好,应该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自尊心吧。但是复读那一年,樊小义好像开窍了,每次测试语文、数学总是第一名。
开学的第一个月最有趣,每天都是乱哄哄的。我们的家长大多数都像樊小义的父亲樊爱民那样,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也多,都已经懒得管理了。我们这些学生在来到学校之前,什么都干过,还能怕老师!攀过墙,爬过树,抓过蛇,追过兔,吃过青蛙,偷过庄稼。所以,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从上课到放学,都在喊老师:“老师,我的作业本丢了”“老师,我的铅笔丢了”“老师,我的钱丢了”“老师,我的书丢了”“老师,他叫我爸的名字”“老师,他骂我”“老师,他在我书上乱画”“老师,他踢我”“老师,他在我身上贴纸条”“老师,他放屁了”“老师,他晃桌子”“老师,他老找我说话”“老师,他拽我头发”“老师,他撕我的书”“老师,他偷吃我的东西”“老师,我想上厕所”。喊老师的理由五花八门,老师实在生气的时候,就拿黑板擦当做惊堂木,在讲桌上狠狠地拍几下,下边顿时安静。发点脾气,确实是可以镇住我们这些人的。但是,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下边又开始乱了。有扔书的,有走动的,有站在板凳上的,有打架的,有的直接跑出去的,乱,真是乱!老师回过头,瞪着眼,那眼睛瞪得比牛眼都大,下边又是一片安静。有时乱得很了,校长会进来扫一眼,校长还是有几分威严的,整个班级静极了。校长离开之后,这种安静大约可以持续十分钟。后来,有位老师就提前退休了,她说一听到嗡嗡声就头疼,还说我们这一届是最难带的。
之后,换了张老师就没有这么有趣了。张老师的威名我们早就知道,人称“白毛”!他长了一头白发,看上起有六十岁,但实际上才四十岁。我们从来没有见他的脸上长过胡子,甚至没见过胡茬,他每天都把下巴和腮帮刮得干干净净,阳光一照,他那下巴和腮帮亮晶晶的,就像抹了一层猪油。有时候,我们还讨论,甚至打赌这个张老师的胡子到底是黑色的还是像他的头发那样白。张老师一直都在教二年级,要不是那位老师提前退休,他才不会给一年级代课呢。张老师看起来很怪,一直板着脸,没人见他笑过,讲课的声音大得像吵架,就好像我们欠他多少钱似的。这帮学生无论是否用心学习,无论是否真正学到东西,都不敢在课堂上大声喧哗、吵闹。但是有些事情还是要发生的,比如丢东西。我不相信这个班上真的有小偷,也不相信这么小的学生是真偷。他们只是很调皮,把在家那种野性无意间表达出来,甚至感觉“拿”别人的东西感觉很好玩,当然也有一些是恶作剧,只是大人们喜欢冠以“偷”的名词。仅此而已!
樊小义这家伙可能更倒霉一些,十天之内丢了一打铅笔,他母亲对此倒没有感觉奇怪,毕竟都是小孩子嘛,丢了再买呗,也值不得去学校告状。但是有人却要较真,比如豆腐杨的儿子杨军华的“英雄牌”钢笔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