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临床经验传承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疑难病五象学说

张师推崇“医不贵能治病,而贵能治疑难病”,长期致力于疑难病的研究,编著出版了《疑难病证治》,认为疑难病以“疑”与“难”为特点。“疑”是指诊断上疑惑不解,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不知所因,病机难明,临床罕见或少见疾病,且易被医者忽视者,治疗无从下手者。“难”乃谓疾病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屡治不效或疗效不佳,久治不愈者。张师对疑难病的辨识,可以概括为“虚、郁、瘀、毒、痰”五象。
一、五象的内涵
“虚、郁、瘀、毒、痰”五象既包括了疑难病的有形之象,又包括了疑难病的无形之象,是对疑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特征及外在表现的综合概括。
1.痰象
痰是指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的病理状态。痰既是病理产物,其蓄积体内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痰留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致病变化百端,离奇古怪。痰有广义之痰与狭义之痰。狭义之痰是有形之痰,指肺失宣肃,津液输布障碍所生之痰湿,如咳嗽时所咯之痰、呕吐及口角所溢之痰涎。广义之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泛指津液输布障碍产生的各种病理变化及其外在表现,如肥胖、舌苔腻、脉滑等。疑难病的痰多为广义之痰,有“变幻百端”的特点。《诸病源候论》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朱丹溪曾说“病似邪鬼,导去滞痰,病乃可安”,故又有“百病兼痰”、“怪病多痰”之说。《类证治裁》云:“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症多属痰”。临床上,痰的表现有咽喉不适、咳喘、呕吐、眩晕、肿块、皮下结节、胸痹、中风、痹证、积聚、梅核气、痰核、癫狂、厥证及原因不明的发热、某些皮肤病、疮疡、妇女不孕症等,常见舌苔腻、脉滑或濡缓。
2.瘀象
狭义之瘀指血液运行停滞,淤积组织器官,通常有肿胀、肿块、肌肤紫暗、斑疹、舌黯、舌底脉络紫暗迂曲、脉迟涩等特征性症状、体征。广义之瘀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轻者无明显外在的特征性症状、体征。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其蓄积体内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中医自古就有“久病多瘀”、“瘀生怪病”之说。张师认为疑难病因久病不愈,正气日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极易产生血瘀的病理变化。张师认为与血瘀有关的疑难病有各种疼痛、肿瘤、积聚、肿胀、黄疸、疮疡、皮肤病、厥证、痉证、中风、血证、消渴、夜游症、月经不调等,即使这些疑难病证没有血瘀的特征表现,也不能排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兼夹瘀血的可能。
3.虚象
虚指正气虚弱、机能衰退,疑难病症一般病情较长,脏腑机能活动障碍,迁延难愈,或辗转诊治,或过用攻伐之品损伤脏腑气血,故多正虚,通常表现为常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少气赖言、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弱或沉迟无力。脾为后天之本、运化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或病久不愈,屡用药治,或攻或补,久攻则损伤脾胃,久补滋腻则碍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不足而气血虚弱,正不胜邪,邪气留恋则病情缠绵。肾为先天之本,气化之源,受五脏之精而藏之,先天不足则气化能力低下,正气不足,正难御邪,以致邪气留恋,病情缠绵,经久不愈。后天可补先天,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则肾所藏不足而肾虚。故久病、顽疾、怪症以脾胃虚弱、肾虚、气血虚损多见,主要表现为阳气虚、阴血虚两个方面。
4.郁象
郁是指气机不利的病理状态。疑难病症一般病情较长,迁延难愈,常令患者痛苦不堪,精神紧张,心情不舒,情志抑郁,导致气机郁滞。同时,疑难病因痰、瘀内生,又可阻滞气机,因而气机郁滞。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情志不畅、抑郁、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胸闷、胁肋胀痛、腹满腹胀、脘腹痞满、疼痛、肢体麻木或身胀不舒、小便不通、大便秘结。
5.毒象
外感毒邪既可内伏缓慢致病,日损气血脏腑,导致正不胜邪,邪气留恋,正邪交加,虚实夹杂,病情缠绵,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肾炎、溃疡性结肠炎、各种肿瘤。毒邪损伤脏腑经络,还可导致气血形体败坏而增加内毒的化生。痰浊瘀血等堆积日久又可酿毒。慢性疑难病因病久而多痰、多瘀,痰、瘀蕴结不解则生毒,以致痰、瘀与毒的胶结瘀滞血络,既可使邪毒顽恶难解、病邪深伏、病势缠绵;又可加重对正气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正虚邪恋,病情缠绵。
张师认为在疑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痰、瘀、虚、滞、毒常相互交杂,互为因果。毒邪致病以正虚为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毒邪既可损伤脏腑经络气血,导致气血虚弱,同时气滞血瘀、痰浊内生,瘀血、痰浊内蕴则化生内毒,痰浊、瘀血与毒互结,进一步损伤脏腑气血,形成恶性循环,从而病机复杂,变证从生,单法治疗难以取效,以致情志抑郁或思虑无常,气机混乱,病情缠绵,久治不愈。
二、治疗对策
对于临床治疗疑难病,张师提出了下列对策。
1.标本同治
疑难病不仅因久治不愈,或屡屡攻伐,常脏腑功能减退、气血受损,正气已虚,而且因情志影响、脏腑虚弱而气化失常,痰瘀毒内生,以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此时,单纯扶正固本,滋补叠加,不仅因脾胃已虚,运化失职,药难吸收运化,而且滋腻碍脾生湿,湿又可滞气黏血,导致痰湿、瘀血内生,因此,难以取效,此所谓“虚不受补”。是药三分毒,如单纯祛邪,不仅因脾胃虚弱,药难运化吸收,而且因脏腑气化不足,以致药毒难去,药毒成为致病因素而损伤脏腑,加重病情,此所谓“虚不受攻”。故治宜标本兼顾,补虚与祛邪并举。补虚以健脾益肾为主,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气化之本。祛邪主要是活血化瘀、化痰除湿、解毒。
2.正反兼顾
正反兼顾指正治、反治同时使用。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疗,又称“逆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疗,又称“从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疑难病因久治不愈,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虚实夹杂,常可因虚致实,实又伤正,大虚可产生大实的表现,大实可骤伤正气而产生大虚的表现,如阴盛格阳外浮之发热,阳盛格阴外越之肌肤寒冷,脾虚运化无力而便秘,肾虚水湿不化而尿多,气血不足而经化无源之经闭。此时,单纯补虚则邪不去,单纯祛邪易伤正,就必须正反兼顾。
3.痰瘀同治
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互生互助,相互影响,痰流窜经脉则导致血瘀;血脉不利则为水,水聚则成痰。疑难疾病因久治不愈,脏腑气血失调,常常痰瘀内生,形成痰瘀夹杂证,痰瘀胶结不解则病情缠绵。故痰瘀同治是针对疑难病证的一条重要途径,即使患者没有明显的有形之痰、有形之瘀,对于久治不愈者,亦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使用活血化瘀、化痰湿之品,如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益母草、葛根、郁金、山楂、半夏、竹茹、石菖蒲、南星等。
张师临床证,对于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疑难杂症,多加丹参活血化瘀,业内有“张丹参”之美誉。一般而言,病位在头加丹参、川芎、葛根、牛膝、石菖蒲,病在上焦加丹参、川芎、三七、瓜蒌、半夏,病位在中焦者加丹参、赤芍、丹皮、半夏,病在下焦加牛膝、益母草、茯苓,病在四肢加牛膝、南星。如以小活络丹(《和剂局方》)治久病顽痹、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治癫狂。
4.守方徐图
对于某些久治不愈之病,病机复杂,变化多端,变证从生,是以单一治法、方药治疗,难以一时取效,治疗需像抽丝剥茧一样,不可操之过急,一旦取效,即使微效,甚至没有改善,只要症状、体征不加重和没有不良反应,就要守方徐图,不可屡屡变更方药。如此,就会像滴水石穿那样,达到缓缓收功的效果。
5.情志疗法
情志可直接致病,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如癫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情志影响因素尤为显著。临床上要详细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的影响,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使患者树立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建立良好的心态,以稳定内在环境,为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提供内部生理生态条件,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6.众术共成
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受体质、心理、病邪、治疗方法等因素制约与影响,不同的治疗方法、方药,如针灸、按摩、导引、药物内治和外治等,它们各有自己的功用和适应性。疑难病病因病机复杂,常常虚实夹杂,多邪为患者,变化多端,变证从生,因此,单一治法、方药难收全功,不仅导致对医疗方案产生疑问,对医师不信任,而且因久治不愈而心生忧虑,以致情志异常,进一步影响气机,影响治疗效果。故医者必须重视整体调治,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尤其应重视内外合治,才能取效。内治法通过脾胃之运化而输布全身,外治法直达病所或通过肌肤、筋脉发挥疗效,常用的外治法有灸、熏洗、敷、兜肚、药枕等。
7.宗中参西
张师认为中医、西医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因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也有许多相同点,可以相互沟通的,而绝不是水火不容的。中医有形之象就与西医存在许多相同点,如心主血脉之运行,肺司呼吸,胃主受纳腐熟,胆受肝之余气而为胆汁。因此,对于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的治疗应取中西医之长,尤其是西医的诊断方法,对于明确疑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特征和指导治疗用药具有积极意义。如阴黄久治不愈,可以用西医的诊断方法明确发病原因,属乙型肝炎者则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转氨酶增高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可以降酶之品,免疫低下者加人参、黄芪、白术、太子参等可以提高免疫力之品。又如高血压久治不愈,可以根据西医检查结果,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择用药,属血脂高者加有降脂作用的山楂,循环障碍加有改善循环作用的丹参。张师临证,对于许多久治不愈的疾病,常根据西医检查结果和病因病理认识,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学说,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选择某些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组方,制定了许多专病经验方,如治中风的通脉舒络汤、通窍活血利水汤,治肾病的益肾化瘀利水汤。
8.勇创新径
张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变,不仅疾病谱发生了明显改变,而且某些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也不完全与古代相同,加之受科技条件的限制,古人的认识也存在某些不足,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现代疾病的防治。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疑难病虽然在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方面与古代认识有相同点,但也不完全符合古代认识,古代的固有理论方法已不能完全指导当代临床实践。因此,对于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应遵循中医理论构建规律,勇于创新,另辟新径。
张师在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观点、新学说、新方法。如在中风的防治上,认为血瘀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将中风分为四期六证,四期是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即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瘀痰闭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先兆期肝热血瘀为主,急性期以气虚血瘀、瘀痰闭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颅脑水瘀、肾虚血瘀为主。对于温热病,提出了毒瘀交加说,对于流行性出血热提出了分期定证辨证论治。
9.善用单验方
自古以来,就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民间经验是中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古今名家莫不重视对民间经验的收集整理,使其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面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医者应当谦虚谨慎,胸怀宽阔,善于向民间学习,认真收集、研究单方、验方,以寻找到最佳治疗方法。
10.消除特殊病因
张师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病因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诞生与发展,虽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致病因素,其所致之病绝不是可以用传统的祛邪扶正方法可以治愈的。因此,面对现代疑难病,在诸传统方法俱用,屡屡更方而仍不愈者,应详细、客观询问病史、居处与工作环境、发病原因与过程、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和科技条件,详细检查,寻找特殊病因,在消除病因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达到因去、症减、体复的目的。张师以绿豆甘草解毒汤治疗中毒,就是病因与证候同治。
总之,医者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证经验、正确的辨证方法和灵活的治疗思路。张学文教授辨治疑难病的学术思想将给我们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