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 儿 烧 伤
一、原 因
1.热液烫伤
包括沸水、稀饭及热汤等各种热液烫伤。 占小儿烧伤的大多数,而且以年龄小于5岁的小儿最多。 烫伤方式一种是小儿从低处拉倒高处盛热液的容器而烫伤,烫伤部位以上肢及头面胸部为主;另一种常见的是小儿跌入放置不妥的热液中,烫伤部位以腰、臀、会阴部为主。 还有是在洗澡时先倒热水,在大人取冷水时,小儿自己进入盆中而烫伤,烫伤部位以下肢烫伤为主。 热液烫伤者大多数面积不大,创面较浅。 小儿烫伤部位与烫伤方式有很大关系——头面胸烧伤的小儿常伴有上肢烧伤,腰、臀、会阴部烧伤的小儿常伴有下肢烧伤。
1~3 岁为幼儿期,活动范围增大,模仿性强,但动作不协调,回避反应能力差,不能完全独立,需要旁人监护。 监护者背着小儿做饭时,常有小儿不慎掉入锅内而烫伤。 多子女家庭常由大的小孩监护小的兄妹,由于体力不够又缺乏生活经验而导致小弟妹受伤。
2.火焰烧伤
寒冷季节较多。 主要是火炉取暖而致衣服、被褥等着火烧伤,其次是因玩火柴、烧汽油、鞭炮而致伤。 偶尔也有家庭、商场等地火灾而致烧伤。 火焰烧伤部位主要是上肢烧伤,其次是头面部烧伤,双手烧伤是小儿用手拍打火焰所致。 学龄前期儿童(4~7 岁)火焰、鞭炮烧伤的发生率相对增多,可能是对致伤因素的接触增多所致。
3.热固体烧伤(热力烧伤)
儿童天性好奇,但是往往又缺乏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因误握炽热金属(如火钳、火钩等物件)而导致烧伤。 儿童对一些热力致伤因素认识不足,对危险的判断缺乏经验,是这一类烧伤的主要原因。
4.电烧伤
在以往比较少见。 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家庭电器的普及,电烧伤的小儿也越来越多。 这一类烧伤主要是电击伤。 既有电器故障的原因,也有不安全使用的因素。 甚至有一些是因为儿童对电器的好奇而以危险的方式接触所致。
5.化学烧伤
目前,在城市家庭中,日常生活中的保洁用品常常含有一定量的化学物品,甚至有些家庭中备有强酸、强碱的化学品。 而农村中,化学品(如农药、硫酸等)在家中也是常见的。 这些化学品放置不当,使儿童能够接触到,常导致儿童的化学烧伤。 甚至有些家庭以饮料瓶盛放该类化学品,儿童常直接饮用导致消化道烧伤。
二、预 防 措 施
近几年来,小儿烧伤占烧伤总数的百分比有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及相关的卫生服务机构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对小儿烧伤的关注。 由于小儿烧伤(尤其是5 岁以下者)大都是监护不当、照顾不周所造成的,因此只要加强小儿的管理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水平、普及烧伤预防知识、加强监护水平,小儿烧伤是可以减少的。
1.家长在看护孩子时要认真负责,尽量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发现有危险时能够及时阻止,远离危险因素,避免危险的发生。
2.广泛发展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福利事业,提倡小儿较早入托、入幼儿园,把小儿妥当地管理起来,有组织地进行活动,并加强对小孩、家长和保育人员进行烧伤预防的教育。
3.提倡少生、优生,使家长有精力带好孩子,也是防止烧伤的重要措施。
4.由于绝大多数受伤小儿都是在家庭中受伤的,故对家庭中易于引起烫伤的物品,如热水瓶、开水壶、汤盆、火炉、煤油灯、煤油炉等应放置妥当,防止小儿拉翻。 给小儿洗澡时,先将冷水倒入盆中,然后再加入热水混合,不要在中途由于取冷水等将小儿单独留在房中,尤其不要把小孩单独放在热水盆、热水瓶或热水壶边,以防打翻而烫伤。
5.使用煤炉、炭盆、火炉、电炉、煤气等取暖,烹调烘烤衣服物品时都要加保护架。 不要让小儿单独留在厨房或放有上述物品的房间内,以免小儿衣服着火或小儿跌入火中烧伤或引起火灾,对煤油、汽油要加强保管,不要在燃烧着的煤油灯、煤油炉中添加汽油,以免发生火灾。
6.加强安全用电教育,严格检修线路,执行安全用电措施,特别是农村,更要普及用电知识,防止触电事故。
7.加强防火和灭火急救教育,防止火灾发生。万一不幸烧伤,应尽快灭火,减轻伤情。 中小面积烧伤立即用消毒或清洁冷水浸泡或淋洗,有止痛和减轻烧伤程度的效果,要宣传消除伤后忌用冷水的民间传统顾虑。
8.提高安全意识,利用媒体宣传工具、网络、报刊、宣传单等,对全民普及烧伤预防知识及急救知识,加强科普宣传和安全教育,以增强人们对烧伤危害的认识。
9.教育小儿不要玩火,不玩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的物品。
10.家中正确安装电器,最好能安装防漏电开关。 看护人应加强用电知识宣教,加强电器设备的管理。 教育小儿不要触摸电源插座,远离高压电线。 农村机井房不要让小儿靠近,以防发生电烧伤。
11.化学烧伤虽较热液烫伤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则程度较深,易造成毁容或功能障碍。 教育小儿不要到建筑工地或施工场所玩耍,不要玩石灰、沥青等建筑材料,不要捡拾和玩耍丢弃的瓶子等容器。家长应妥善保管家中的易燃易爆、易腐蚀化学用品,不要让小儿接触到,以防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