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急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8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

抗抑郁药是一类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药,不会提高正常人情绪。部分抗抑郁药对强迫、惊恐和焦虑情绪有治疗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少数患者疗效差需合并用。尽量选择化学结构不同、药理作用不同的两种药并用,一般使用常规剂量,特殊情况下,医生可根据病情增大剂量。目前国内常用的抗抑郁药,分为六类: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包括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杂环或四环类抗抑郁药;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④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能再摄取抑制剂(SNRI);⑤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⑥其他抗抑郁药:去甲肾上腺素能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ARI)。
3.8.1 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氯丙米嗪)
3.8.1.1 药代学
为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是5-HT/NE再摄取抑制剂,口服易吸收,T max4小时。T 1/2为17~28小时,平均21h,血浆蛋白结合率97.6%。在肝、肾、肺中蓄积。服25mg,3次/日,次晨血浓度51~113ng/ml。有效血浓度250~700ng/ml。活性代谢物为去甲氯米帕明,约2/3呈水溶液结合物形式在尿中排泄,1/3由粪便排泄。原药在尿中排泄量不到所给剂量的1%。
3.8.1.2 药效学
主要抑制突触前膜对5-HT再摄取。适于各种抑郁症和抑郁状态,也是强迫症的首选药之一。某些严重抑郁症患者开始可静滴,显效后再口服维持。也用于恐惧症、焦虑症、惊恐发作、慢性疼痛等。
3.8.1.3 用法
氯米帕明50~75mg入5%葡萄糖液250~500ml静滴,1.5~3小时内滴完,1次/日,最大不超过200mg/d。25mg肌注,每日1~2次。最高100~150mg/d。开始25~75mg/d口服,可渐增至75~100mg/d,最大量不超过300mg/d。老人从12.5mg/d开始,可渐增至50~100mg/d。
3.8.1.4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眩晕、疲倦、视物模糊、便秘、直立性低血压、排尿困难等。少数可有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ECG改变。偶有一过性GPT升高、皮肤过敏反应。循环系统障碍、淋巴结肿大、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患者忌用。不可与MAOI并用。
3.8.2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3.8.2.1 药代学
为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口服易吸收,T max8~12小时,口服用药T 1/2约9~25小时,70岁以上健康老人T 1/2约38小时。有效血浓度120ng/ml,血浆蛋白结合率90%,活性代谢物为去甲替林。本药排泄缓慢,72小时从尿及粪便约排泄给药量的60%,其中70%由尿排泄,22%由粪便排泄。
3.8.2.2 药效学
为突触前NE/5-HT再摄取抑制剂。有抗抑郁及镇静作用。可提高情绪,改善思考缓慢,行动迟缓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适于各种抑郁症。与ECT并用于重症抑郁症,可减少ECT次数。对抑郁症伴有失眠者效果良好。亦可用于儿童遗尿症、消化道溃疡、肌紧张性头痛、顽固性呃逆等。
3.8.2.3 用法
开始阿米替林每次25mg肌注,1~2次/日;1周左右渐改为25~50mg/d口服,分2~3次服用,渐增至150~250mg/d,维持量50~150mg/d。遗尿10~25mg,睡前顿服。
3.8.2.4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心悸或心律失常。偶见直立性低血压、迟发性运动障碍及肝功能损害。严重心脏病、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尿潴留患者禁用。不宜与MAOI并用。
3.8.3 米氮平(mirtazapine,瑞美隆)
3.8.3.1 药代学
为四环类抗抑郁药,口服易吸收,T 1/2为20~40小时,主要被CYP1A2和CYP2D6代谢为8-羟基代谢物,被CYP3A4代谢为N-去甲基和N-氧化物。米氮平对CYP1A2、CYP2D6和CYP3A4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虽然作用较弱,但仍需注意。例如米氮平能加重地西泮或酒精中毒所致运动障碍。
3.8.3.2 药效学
突触前α 2-受体激动剂与NE/5-HT能受体阻滞抗抑郁药(NaSSA),可阻滞α 2-受体,因而有NE/5-HT能系统的继发作用,可增加NE和5-HT递质,造成NE/5-HT神经传递脱抑制。又通过选择性阻滞突触后5-HT 2和5-HT 3受体,使其作用机制有较高选择性。米氮平有立体异构选择性,抗抑郁作用可能主要与右旋体相关。有人曾报告本药能增加褪黑激素夜间分泌。临床使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
3.8.3.3 用法
抑郁症治疗量初始为米氮平15mg口服,每晚睡前一次用药。逐渐增量可达30~60mg/d,通常1~2周见效。
3.8.3.4 不良反应
米氮平不但阻断5-HT受体亚型(如5-HT 2A、5-HT 2C、5-HT 3等),也阻断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NE能和5-HT能活性和作用的特异性。这提示TCA许多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口干、嗜睡和便秘等,及SSRI的副作用,如胃肠道紊乱、失眠和性功能低均较少见。米氮平有强烈的抗组胺作用,所以会导致体重增加、过度镇静等副作用。因可阻滞5-HT 3受体,因而较少引起胃肠不适。无明显抗胆碱能作用,少见有性功能障碍、恶心及腹泻。严重心、肝、肾病,白细胞计数偏低的患者慎用。不宜与酒精、地西泮和其他抗抑郁药并用。禁与MAOI并用,以免出现中枢5-羟色胺综合征。
3.8.4 马普替林(maprotiline)
3.8.4.1 药代学
口服吸收慢但完全,T max4~16小时,T 1/2为27~58小时,平均43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88%。在肺、肾上腺、甲状腺浓度较高,脑、脊髓和神经组织中较低。静注后2小时,CNS以海马浓度最高,其次为大脑、小脑皮质、丘脑和中脑。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日服150mg,第2周可达稳态血药浓度100~400ng/ml。主要代谢物为N-去甲基、脱胺基及去羟基衍生物,最后与葡萄糖液醛酸结合2/3从尿排泄,1/3从粪便中排泄。原药从尿排泄约占药量2%。
3.8.4.2 药效学
为NE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抑制突触前NE再摄取。抗抑郁作用强,也有中度抗胆碱及镇静作用。用于各种抑郁症及以焦虑、烦躁为特征的其他抑郁障碍。
3.8.4.3 用法
重症患者马普替林25~100mg/d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滴,在1周内逐渐改为75~150mg/d口服,一次服或分次服。重者可加至200~300mg/d。
3.8.4.4 不良反应
主要有口干、乏力、视力模糊、睡眠障碍等,偶有暂时性血压下降和心动过速。大剂量可引起ECG的T波倒置及传导阻滞;也可引起抽搐发作。肝、肾功能损害、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力衰竭、皮肤过敏、癫痫患者慎用。孕妇及哺乳妇女忌用。因可增强NE、肾上腺素、中枢抑制剂和抗胆碱能药的心血管效应,并用时应谨慎。禁止并用MAOI。
3.8.5 曲唑酮(trazodone,美抒玉)
3.8.5.1 药代学
为二环类抗抑郁药,属三唑吡啶类,口服易吸收,T max1小时,T 1/2为5~9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9~95%。代谢途径为N-氧化和羟化反应,活性代谢物为间氯酚哌嗪(m-CPP)。以游离及结合形式从尿中排出。
3.8.5.2 药效学
为相对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对5-HT系统既有激动作用又有拮抗作用。抗抑郁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5-HT 2受体拮抗,从而兴奋其他受体,特别是5-HT 1A受体对5-HT的反应,故被称5-HT受体拮抗和摄取抑制剂。有抗焦虑作用,并有相对强的H 1、α 2受体拮抗作用,镇静作用也较强;其α 2受体拮抗可能与直立性低血压、阴茎异常勃起有关。对DA、组织胺受体无作用,抗胆碱能作用轻微。适于治疗单相、双相抑郁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型,及有性功能障碍的抑郁症。对睡眠障碍、烦躁、易疲劳等症状效果也较好。
3.8.5.3 用法
开始50~100mg/d口服,每晚1次,每隔3~4日增加50mg,常用剂量150~300mg/d,分2~3次服用。
3.8.5.4 不良反应
可有困倦、头晕、头痛、乏力、震颤、口干、便秘、恶心、呕吐、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痛性阴茎勃起等。偶有皮疹、粒细胞减少。禁用于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曲唑酮可加强中枢抑制剂,包括酒精的抑制作用,不宜和降压药并用,和其他5-HT能药并用可能引起5-HT综合征。禁与MAOI并用。
3.8.6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l)代表药-氟西汀(fluxetine)
3.8.6.1 药代学
口服易吸收,进食不影响吸收,T max4~6小时,T 1/2为1~3天,生物利用度近100%,血浆蛋白结合率94%。主要代谢途径为在肝脏经N-去甲基生成有活性的去甲氟西汀,服2~4周可达稳态血药浓度。大部分与葡萄糖液醛酸结合,少量以原药排泄。肾损害对本药的药代学过程无明显影响,而肝损害时显著影响本药的药代学过程。本药约80%从尿排泄,15%从粪便排泄。
3.8.6.2 药效学
选择性阻滞突触前膜5-HT再摄取,对NE影响小。有抑制CYP2D6和CYP3A4的效应。易通过血脑屏障(BBB)。因其T 1/2长,一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后,即使偶有漏服亦影响不大,停药亦可逐渐减量较快。用于各型抑郁症,因不良反应轻微,尤适于器质性疾病伴有的抑郁症状及老年期抑郁症。也用于治疗分裂症后抑郁。还用于神经性贪食、减肥及作为戒烟的辅助治疗。
3.8.6.3 用法
初始氟西汀20~40mg/d口服,1次/日,最大剂量80mg/d。一般在治疗1周后起效,2~4周症状显著改善。
3.8.6.4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轻。早期常见恶心、失眠、头痛、口干、出汗、视物模糊、焦虑、震颤等,这些反应通常较轻,且多在开始治疗几周内消失。皮疹发生率为3%。大剂量可诱发癫痫。有时能诱发轻躁狂。无TCA的抗胆碱能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这使其安全性大为提高。氟西汀与TCA并用可增加后者的血药浓度,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加。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于脑干的背侧核及中缝核,脑内5-HT主要来自中缝核上部,其前体物质是色氨酸。在5-HT神经元内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催化形成5-羟色氨酸,后者在5-羟色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生成5-HT。中枢5-HT主要在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降解。
SSRI的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可引起5-HT能系统的过度兴奋冲动状态,称“5-羟色胺综合征”,主要表现意识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三联征,是严重的不良反应,现介绍如下。
(1)5-羟色胺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Smith等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5-HT的前体物质L-色氨酸能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健康人应用L-色氨酸过量后,会出现欣快、困倦、持续的眼球震颤、反射亢进、踝阵挛和步态笨拙等症状。受体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H′T 1A受体,脑干和脊髓神经元的5-H′T 1A受体激活,及所有5-HT神经递质的增加是产生5-HT综合征的必要因素。具体到人类,还要深入研究。
(2)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精神症状:
意识障碍(如精神错乱)、坐立不安、激越、类躁狂最常见,发生率约42%~45%。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出汗、寒战、发热、腹泻等,发生率约20%~26%。
3)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肌阵挛、反射亢进、震颤、共济失调等,发生率约13%~29%。
(3)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本综合征常发生在使用能增加中枢5-HT含量或激活5-HT能系统的药过程中。最常见症状包括精神症状(如意识障碍、坐立不安、激越、类躁狂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发热、寒战、心动过速、出汗、腹泻等);及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如肌阵挛、反射亢进、震颤、共济失调等)。
(4)鉴别诊断
1)恶性综合征:
常发生在抗精神病药使用过程中。常见锥体外系症状包括肌张力升高,吞咽困难和震颤。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包括心动过速,大汗和体温升高,高热。辅助检查发现由于肌张力增强,肌肉代谢增强,故血浆肌酸、肌酐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横纹肌强直和脱水的双重作用下肌红蛋白溶出,故血浆肌红蛋白升高,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促进粒细胞由骨髓进入血液循环,故白细胞升高,可资鉴别。
2)SSRI的一般不良反应:
主要从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与5-HT综合征区别。
(5)建议的5-羟色胺综合征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我们参考有关文献后,建议如下:
5-羟色胺综合征发生在使用能增加中枢5-HT含量或激活5-HT能系统的药过程中导致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精神症状(如意识障碍、焦虑、坐立不安、激越、类躁狂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发热、寒战、心动过速、出汗、腹泻等),及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如肌阵挛、反射亢进、震颤、共济失调等)。
A症状标准:正在使用能增加中枢5-HT含量或激活5-HT能系统的药过程中,引起下列三项症状中,每项至少1项症状:
1)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如谵妄、精神错乱等)、坐立不安、激越、类躁狂等。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出汗、寒战、发热、腹泻等。
3)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肌阵挛、反射亢进、震颤、共济失调等。
B严重标准:严重损害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C病程标准:符合上述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2天。
D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病因,如各种躯体疾病或心理障碍,及不是使用能增加中枢5-HT含量或激活5-HT能系统的药所致的类似综合征。
(6)5-羟色胺综合征的治疗
1)停用精神药物:
停用一切能增加中枢5-HT浓度或5-HT能系统活性的药。
2)一般支持和对症治疗:
包括物理降温、镇静、人工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抗惊厥药氯硝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或肌阵挛、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等。
3)特异性的药物治疗:
用5-HT耗竭剂或5-HT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是首选的5-HT 1A拮抗剂,剂量10~30g,3次/日。
赛庚啶是非特异性5-HT受体拮抗剂,起始剂量4~8mg,以后每4小时用药4mg。
二甲麦角新碱2~6mg/d。
通过以上治疗,症状应在24小时内消退。
3.8.7 帕罗西汀(paroxetine)
3.8.7.1 药代学
为苯基哌啶类SSRI,口服易吸收。吸收不受食物或抗酸药的影响,并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器官。服单剂30mg,T max6.3小时,C max111ng/ml,T 1/2为24小时,个体差异明显。血浆蛋白结合率95%。7~14天内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稳态时生物利用度高于单剂量用药。有亲脂胺特性,给药后仅1%存在于体循环中。经肝脏代谢,先氧化成儿茶酚中间产物,然后在间位甲基化,最后与葡萄糖液醛酸或硫酸结合,生成尿苷酸化合物。大部以代谢物形式从尿液排泄,小部分通过胆汁从粪便排泄,约2%以原形从尿排泄。
3.8.7.2 药效学
抗抑郁作用与TCA相似,不良反应小。适于各种抑郁症,尤其伴有明显焦虑症状、睡眠障碍的抑郁症。对重型抑郁自杀观念的消除和预防作用较好。
3.8.7.3 用法
帕罗西汀20~50mg/d口服,早晨服。老人酌减。如果早晨用药后感到困倦,思睡,可以调整服药时间到晚上用药。
3.8.7.4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有口干、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其他尚有失眠、嗜睡、乏力、多汗、性欲减退、头痛、眩晕、震颤等。心血管系统副作用小是本药的特点。引起高钠血症的病例较其他SSRI常见。应避免突然中断治疗。与抗精神病药有相互作用,可致心律失常。
3.8.8 氟伏沙明(fluvoxamine,氟伏草胺)
3.8.8.1 药代学
口服易吸收,服单剂100mg,T max3.5~8小时,C max31~88ng/ml。生物利用度60%,血浆蛋白结合率77%。在肝、肾、肺、肾上腺等脏器的组织浓度高于血药浓度。T 1/2约15小时,一般在10天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经肝脏代谢,代谢物有11种,主要为去甲基和甲氧基代谢物,无药理活性,但代谢物M 2是很强的CYP2D6抑制剂。90%从尿中排泄。老年患者药代学参数与年轻人相似。
3.8.8.2 药效学
对NE或DA的抑制作用很弱。对脑内乙酰胆碱受体的亲和力很低,不引起中枢及外周的抗胆碱能效应。对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系统影响小。无抗组织胺作用。用于各种抑郁症,尤其是自杀企图明显的患者。也可用于伴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脏病的抑郁症患者。
3.8.8.3 用法
开始氟伏沙明50mg口服,1次/晚。治疗量100~200mg/d,因镇静作用较明显,宜睡前顿服或分次服用。最高剂量300mg/d。
3.8.8.4 不良反应
早期常见恶心、呕吐、嗜睡、便秘、焦虑不安、厌食、震颤、运动减少、疲乏等。偶有血小板减少,继续治疗反应可消失。无心血管反应,少有抗胆碱能副作用。癫痫、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宜与MAOI并用,与锂盐或色氨酸并用,可增强5-HT效应,需注意防止5-HT综合征。
3.8.9 舍曲林(sertraline)
3.8.9.1 药代学
口服易吸收,T max6~10小时,T 1/2约26小时,服药4~7天可达稳态血药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97%。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为N-去甲舍曲林,活性为母药的1/10。血药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主要从尿排泄,药廓清时间短,1周可清除97%。
3.8.9.2 药效学
为强效SSRI,抑制5-HT再摄取效价比氟伏沙明大12倍。动物实验证实能使β受体功能下调。用于治疗各类型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经前期情绪障碍(PMMD)、社交焦虑症(SAD)、惊恐障碍、心境恶劣、性欲倒错等。亦用于可卡因成瘾和戒断综合征。
3.8.9.3 用法
开始舍曲林50mg/d口服,1~2周后增加到100~200mg/d,1次/日或1次/晚。本用法也适于老年患者。
3.8.9.4 不良反应
抗组织胺及抗胆碱能作用较TCA小,大剂量时不良反应仍较少见。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恶心、腹泻及大便不成形、口干、失眠、男性性功能障碍,如射精延迟等。不易改变心脏的传导作用和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利于老年患者的治疗。不可与MAOI并用,必须在MAOI停药后14天才能使用本药,或停用本药2周后才可用MAOI。因与血浆蛋白结合牢固,与华法林、地高辛等药并用时,可能会改变后者的血药浓度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禁用于已知过敏者。癫痫、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3.8.10 西酞普兰(citalopram)
3.8.10.1 药代学
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略低于80%,T 1/2约35小时。约一周后达稳态血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对肝脏细胞色素酶P450同工酶CYP1A2和CYP2D6有轻微抑制作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很少。主要经肾脏排泄,约20%以原形排出。服用西酞普兰20mg/d,老年患者的稳态血浓度高于年轻人,T 1/2也延长,因此对老者推荐最高日量为40mg/d,对轻度和中度肝或肾功能障碍者用药无明显影响。
3.8.10.2 药效学
适于各种抑郁、老年性痴呆、多发梗死性痴呆、强迫症、惊恐发作、酒精滥用和脑卒中后的病理性哭笑。
3.8.10.3 用法
西酞普兰20~60mg/d口服,1次/日。
3.8.10.4 不良反应
主要有恶心、呕吐,但较轻微,持续时间短,发生率约20%。常见不良反应尚有头痛、出汗、口干、震颤和失眠等。西酞普兰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在SSRI中最小,但不可与MAOI并用。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少,不导致Q-Tc间期延长。没有滥用或成瘾现象,无撤药反应。
3.8.11 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
3.8.11.1 药代学
口服吸收完全,不受食物的影响,口服多次给药后T max4小时,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80%。艾司西酞普兰及其代谢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80%。多次给药后消除T 1/2约30小时。本药的药代学呈线性,大约在1周后达稳态血浆浓度,每日剂量10mg的平均稳态血浆浓度为50nmol/L。艾司西酞普兰在肝脏内主要经去甲基化和去二甲基化代谢,都有药理活性。艾司西酞普兰的去甲基化主要由CYP2C19酶代谢。原形药物和代谢物可以部分经葡萄糖醛酸化经肾脏排泄。
3.8.11.2 药效学
本药作用的唯一机制是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艾司西酞普兰对5-HT 1A、5-HT 2、多巴胺D 1和D 2受体,α 1-、α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组胺H 1、毒蕈碱样胆碱能受体,苯二氮 类和阿片受体没有或仅有很低的亲和力。主要用于治疗抑郁障碍和惊恐障碍。
3.8.11.3 用法
通常艾司西酞普兰5~10mg口服,1次/日。可以渐增至20mg/d。老年患者推荐以上述常规起始剂量的半量开始治疗,最大剂量也应降低。CYP2C19慢代谢者,肝脏或肾功能降低者建议起始剂量每日5mg,持续治疗2周,可酌情增加至10mg/d。严重肝脏或肾功能降低的患者慎用。需要停止本品治疗时,应在1周至2周内逐渐减少剂量,以免发生撤药反应。
3.8.11.4 药物相互作用
SSRI禁止与MAOI合用。可以在停止不可逆性MAOI治疗至少14天后和可逆性MAOI(如吗氯贝胺)至少7天后,开始本品治疗。SSRI与5-羟色胺能药合用(如曲马多、舒马曲坦等)可能会导致5-羟色胺综合征。SSRI与口服抗凝剂合用时,可能会改变此类药物的抗凝效应。接受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在开始或停止本品治疗时监测抗凝效应。
3.8.11.5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开始治疗的第1~2周,持续治疗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都会降低。长期使用SSRI类药物治疗突然停药后,有些患者会出现撤药反应,表现为头晕、头痛和恶心,大多表现轻微,而且是自限性。一些惊恐障碍患者在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初期,可能会加重焦虑症状,这种矛盾性反应通常在持续治疗2周后会逐渐减轻。可降低起始剂量,以减少这种致焦虑效应。过敏者禁忌使用。禁忌与MAOI合用。
3.8.11.6 注意事项
1)特殊人群:
对孕妇或老年患者均应慎用。孕妇如有临床需要,只有在慎重考虑其风险/利益后方可用。左艾司西酞普兰可在乳汁中分泌,哺乳妇女不应使用本药或在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2)肝功能降低者:
肝功能降低的患者,西酞普兰的半衰期约为肝功正常患者的2倍(83小时:37小时),其平均稳态浓度高出60%。
3)肾功能降低者:
在肾功能降低患者中观察到西酞普兰的半衰期延长,血浆药浓度轻度升高。
4)癫痫发作:
SSRI应避免用于不稳定的癫痫发作患者,应对已经得到控制的癫痫发作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监测。如果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应停用SSRI。
5)转躁狂:
SSRI类药物应慎用于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的患者。转为躁狂发作的患者应停止使用SSRI类药物。
6)糖尿病:
对糖尿病患者,使用SSRI类药物物治疗可能会影响对血糖的调节。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需要调整这些药物剂量。
7)撤药反应:
停止本品治疗时,建议在1~2周内逐渐停药,以避免发生撤药反应。
3.8.12 文拉法辛(venlafaxine)
3.8.12.1 药代学
为单环类抗抑郁药,口服易吸收,T max1~2小时,T 1/2约7小时。其活性代谢物为O-去甲文拉法辛,也能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文拉法辛对CYP2D6有较强抑制作用,但比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的作用弱。
3.8.12.2 药效学
抑制5-HT、NE和DA的再摄取,其药理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即低剂量时作为一种基本的SSRI,仅抑制5-HT的再摄取;中至高剂量时还抑制NE的再摄取;至很高剂量时,又增加了DA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因此低剂量的文拉法辛的作用机制与SSRI相似,而随剂量增加时的疗效则如同SSRI与安非他酮并用。本药是较弱的CYP2D6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抑郁症。起效较快,约4天到1周。也用于强迫症或惊恐发作。
3.8.12.3 用法
初始文拉法辛75mg/d口服,分3次服,以后每4天加75mg,治疗量200mg,最大量375mg/d。
3.8.12.4 不良反应
可有恶心、失眠、轻度血压升高,及性功能减退(如阳痿和射精障碍等)。对M 1、H 1、α 1受体作用轻微,相应的不良反应也少。严重肝、肾疾病、高血压、癫痫患者应慎用。文拉法辛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并用,有可能发生5-羟色胺综合征,所以禁用。
3.8.13 度洛西汀(duloxetine)
3.8.13.1 药代学
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消除T 1/2约12小时,在治疗范围内,其药代学参数与剂量成正比。一般于服药3天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主要经肝脏代谢,涉及两种P450酶:CYP2D6和CYP1A2。口服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吸收完全。T max6小时。进食将延迟T max到6~10小时,略微降低吸收程度,约10%。度洛西汀与人体血浆蛋白有高度亲和性(>90%),主要与白蛋白和α 1-酸性糖蛋白结合。肝或肾功能不全不影响度洛西汀的血浆蛋白结合。度洛西汀代谢广泛,代谢物多。主要的生物转化途径包括结合后萘基环氧化及进一步氧化。血浆中的代谢物包括葡萄糖醛酸结合的4-羟基度洛西汀、硫酸结合的5-羟基6-甲氧基度洛西汀。尿液中仅有少量未经代谢的盐酸度洛西汀原形(约占口服剂量的1%),大部(约占口服剂量的70%)以盐酸度洛西汀代谢物形式经尿液排出,大约20%经粪便排出。单次口服60mg度洛西汀后,接受长期间歇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其C max比肾功能正常的人群增加约100%,而两者消除半衰期近似。因此,不推荐终末期肾病的患者(需要透析者),或严重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度洛西汀肠溶胶囊。临床明显的肝功能不全患者,度洛西汀的代谢和清除均下降。虽然肝硬化患者的C max与肝功能正常者近似,但是前者半衰期延长3倍。因此不推荐度洛西汀用于治疗有任何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3.8.13.2 药效学
度洛西汀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研究结果显示,度洛西汀是神经元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强抑制剂,对多巴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度洛西汀不抑制单胺氧化酶。
3.8.13.3 用法
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应整体吞服,既不能嚼碎或压碎,也不能洒在食物上或混在饮料中,因为这样有可能影响肠溶包衣。起始剂量为20mg,2次/日,一般认为抑郁症的急性发作需要数月或更长时间的药物治疗。
3.8.13.4 药物相互作用
度洛西汀的代谢与CYP1A2和CYP 2D6有关。合并使用度洛西汀和强CYP 2D6抑制剂时,盐酸度洛西汀的药浓度将会增加。联合使用度洛西汀和其他主要经该酶代谢,并且治疗剂量范围狭窄的药时,应谨慎。
3.8.13.5 不良反应
度洛西汀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口干、便秘、食欲下降、疲乏、嗜睡、出汗增多、勃起障碍、射精延迟、射精异常等。对体重和ECG的Q-Tc间期影响小。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禁用过敏者。未经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避免使用度洛西汀。既往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慎用度洛西汀。禁忌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并用,以免出现严重的5-HT综合征。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停用14天内不能使用度洛西汀。根据度洛西汀的半衰期考虑,在开始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前,度洛西汀至少停用5天。度洛西汀有增加血清转氨酶水平的风险。因为度洛西汀和酒精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肝损害或者加剧已有的肝病,所以度洛西汀通常不用于有习惯性饮酒和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对晚期肾脏疾病(需要透析的)患者,或有严重肝脏功能损害(估计肌酐清除率<30ml/分)的患者,建议不用本品。有任何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避免服用本品。治疗老者时应慎重。度洛西汀停药时尽量的逐渐减药,而不是骤停药。
3.8.14 安非他酮(bupropion,丁胺苯丙酮)
3.8.14.1 药代学
健康者T 1/2为10.7~13.8小时。代谢物有羟丁胺苯丙酮(hydroxybupropion,BW306)、threohydrobupropion(BW494)、erythrohydrobupropion(BW287)等。
3.8.14.2 药效学
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NE和DA再摄取阻滞作用有关(NDRI)。一般认为是一种中度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相对弱的DA再摄取抑制剂。研究提示中枢某些脑区的DA功能过度下调,可导致精神运动迟滞、快感缺乏、认知缓慢、注意缺陷、假性痴呆和瘾癖发作。研究提示中枢某些脑区的DA功能过度下调,可导致精神运动迟滞、快感缺乏、认知缓慢、注意缺陷、假性痴呆和瘾癖发作。对5-HT能神经元的再摄取仅有微弱影响。抗抑郁效能与TCA相当,还可用于注意缺陷障碍。转躁风险小,适于双相抑郁患者。
3.8.14.3 用法
初始剂量安非他酮150~450mg/d口服,缓慢加量,因半衰期短,一般分为3次口服,每次剂量不应大于150mg。
3.8.14.4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与阻滞NE能作用有关,包括过度兴奋、激动、失眠或恶心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少见而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抽搐,诱发精神病性症状或癫痫大发作,发生率与剂量相关。无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小,无镇静作用,不增加体重,不引起性功能障碍。由于没有SSRI的不良反应如性功能障碍等,使其在SSRI疗效欠佳或患者因性功能障碍而苦恼时,成为替代药。禁用于癫痫、器质性脑病的患者,禁与MAOI、SSRI和锂盐并用。
3.8.15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的代表药-吗氯贝胺(moclobemide)
MAOI分可逆和不可逆性MAOI。再根据选择性抑制MAO-A型(选择性使NE,5-HT脱胺)或MAO-B型(优先使苯乙胺脱胺)。由于可逆性MAOI的出现,尤其是可逆选择性A-MAOI研制成功,因其副作用小,已作为一线抗抑郁药物使用。其抗抑郁效果不亚于TCA、SSRI或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可逆性MAOI中以A型抗抑郁作用强,而B型只有剂量加大时才有抗抑郁作用,故目前在治疗各类抑郁症的新型MAOI多为A型,现以代表药吗氯贝胺为例予以说明。
3.8.15.1 药代学
为苯甲酰胺衍生物,口服易吸收。单剂服50~300mg,C max0.3~2.7mμg/ml,T max 1~2小时。生物利用度与剂量和重复用药成正相关,从服单剂50mg的43%,到单剂200mg的59%,到100mg,3次/日,7天后的86%。服150~400mg/d共28天达稳态血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仅5%。体内分布较广,经肝脏代谢,先在对氧氮己环部位(吗啉部位)氧化,然后芳香基团羟化和脱胺,约生成19种代谢物,主要的为Ro12-8095与Ro12-5637。仅0.5%原药从尿排出,尿中4个主要代谢物为M7A、M7B、M8和M9均为原形产物的羧酸,总量接近口服剂量的50%。口服50~300mg或静注50~150mg,T 1/2为1~2小时。肝脏代谢的系统清除率较高,不同年龄抑郁患者药代学参数无明显差异。肝硬化患者生物利用度提高,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延长,故这类患者约需减量1/2。中度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一般无须作剂量调整。
3.8.15.2 药效学
为短时效,中枢性可逆选择性A-MAOI。单次服5~50mg/kg,使脑内NE、DA、5-HT和儿茶酚胺甲基代谢物浓度增高。如高香草酸(HVA)、3,4-二羟苯丙氨酸(DOPAC)、3-甲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5-羟吲哚乙酸(5-HIAA)等去氨基代谢物水平降低。对MAO抑制不影响肾上腺素能系统。因本药对肝及胃肠道内MAO抑制不明显,因此对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影响小。重复用药可致血浆睾酮水平提高。服450mg/d对血压的增压效应在停药3天内恢复。服300mg/d的抑郁症患者,28天后对ERM睡眠抑制和潜伏期延长作用微弱,撤药性反跳作用也很轻。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睡眠的质和量均改善。临床用于各种抑郁症、焦虑症、心境恶劣、反复自杀未遂、儿童多动症,老年性痴呆、惊恐障碍等。
3.8.15.3 用法
抑郁症开始300~450mg/d口服,分2~3次服用。从第2个月可加量至最大600mg/ d,维持4~6周。如果先服本药后进酪胺饮食较同时并用收缩压增高二倍,故应餐后服药。维持量约为治疗量的30%。如并用西咪替丁等肝微粒体CYP酶抑制剂,开始量应减半至150mg/d。本药与TCA剂量换算为150~600mg/d等于阿米替林125~250mg/d;氯米帕明与丙米嗪75~150mg/d。
3.8.15.4 不良反应
耐受性较好,但加到600mg/d副作用明显增多,可有恶心、口干、头痛、眩晕、失眠、直立性低血压、便秘、焦虑等。一般无抗胆碱能副作用,体重增加少。对肝功能不良和同时使用西咪替丁的患者应减量。高血压患者使用本品时,不可吃大量乳酪。本药禁用于精神错乱,嗜酪细胞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禁止与哌替啶(度冷丁)配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