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三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病,导致全球每年死亡3500万人以上。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10年,全球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数将增加17%。大量研究证实,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饮食和缺少体力活动是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慢性病死亡约占总死亡数的85%,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患病率高血压为33.5%,糖尿病9.7%,高胆固醇血症3.3%,高甘油三酯血症11.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2.1%,肥胖12.0%,超重30.6%,现在吸烟率28.3%,12个月内饮酒率36.4%,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例占52.8%,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6g,经常锻炼的比例为11.9%,从不锻炼的比例为83.8%。因此,我国不仅慢性病的患病人数庞大,而且人群中慢性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公共卫生监测就是持续、系统地收集并利用流行病学资料来计划、实施和评价疾病控制。监测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并测量有意义的卫生问题;收集和汇总有关卫生问题的资料;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把数据及其解释分发给卫生问题控制的相关人员;测量并定期评估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和质量,不断改进。开展基于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可以了解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发展趋势,为国家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政策、干预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是为预防控制卫生问题服务的。在选择需要监测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内容时,主要从问题的公共卫生重要性、问题的可控制性和卫生系统采取措施应对问题的能力来考虑。从慢性病的特征和发生、发展的自然史来看,主要有发病、患病、死亡等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慢性病从发生、发展到死亡是一漫长的过程,大量慢性病发病因素研究表明,其发生与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由于慢性病的长期性,当前的发病和死亡状况,是几十年来危险因素累积作用的结果,而目前干预活动的效果,又需数十年后才能判断。因此,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掌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和分布特征,确定优先干预的行为危险因素和有效干预措施,快速评价采取干预后行为危险因素的变化,预测未来慢性病发生发展的趋势,是慢性病有效预防控制的基础。

针对当前的主要慢性病,国内外开展的监测主要有:死因监测、肿瘤登记、脑卒中发病监测、冠心病急性事件监测、糖尿病登记、哮喘监测等;常见的患病监测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监测;危险因素监测主要包括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和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内容主要涵盖一般情况、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吸烟与饮酒、体力活动等。

国外单病种慢性病监测开展较早的是肿瘤登记。1929年,在德国汉堡成立最早的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1965年成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1966年成立国际癌症登记协会,每5年出版一卷《五大洲癌症发病率》,为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预防控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1984年美国建立以电话调查为主要方式的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BRFSS),此后又发展了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低、中收入国家推荐脑卒中(STEPS-stroke)、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的标准工具;美国和加拿大较早建立了糖尿病登记系统。在患病监测方面,以美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监测系统(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为代表,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好的慢性病患病监测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全国性的以肿瘤为主的全死因调查、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以项目为载体的(Multinational 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MONICA监测、肿瘤登记等工作。进入21世纪,我国于2002年开展了第四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肿瘤登记系统逐步发展,上海、浙江、天津和江苏等部分省建立了省级肿瘤登记、慢性病发病监测系统,主要为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血脂异常、肥胖/超重等,涉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较少。

在何观清等学者的倡导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80年始在全国部分地区建立了长期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开展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监测,并逐渐增加了生命统计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慢性病相关的监测内容。到200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覆盖了31个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2个监测点约7600万人口。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将中国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纳入该监测系统,每3年开展一次现场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超重、肥胖、高血压患病及部分慢性病自报患病、精神状态等,2010年扩展了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测指标。

良好运行的监测系统,在可接受性、灵活性、阳性预测值、代表性、灵敏度、简单性、稳定性、及时性、有效性均应该比较好,特别是监测质量,它是监测系统的生命。每个监测系统都会有其局限性,如漏报、缺乏及时性和代表性、医务人员的报告积极性不高等,需要定期评估,不断改进。我国目前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尚处于发展阶段,监测体系建设、数据质量、代表性、人群覆盖、地区覆盖、数据共享和互补机制、信息化水平、数据利用与信息发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