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脉浮紧”者,此风邪伤人,名为太阳中风,脉见浮紧,名为太阳伤寒。今反而病为中风,得见伤寒之脉者,是为风寒相夹,以伤于人,而风邪入里也。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此发热者,风邪之伤卫也;恶寒者,寒邪之伤营也。身疼痛,不汗出者,寒邪之外束也。烦躁者,风邪之入里,心中不安也。
“大青龙汤主之”者,此方于麻黄汤中,倍用麻黄以发汗,加姜枣以和营卫,更用石膏以清热。是为辛温与辛寒合用,于发汗解表方中,重在散风以清热。与麻黄汤之只治伤寒,桂枝汤之只治中风者,有所不同也。
此一条,后世之解说不一,成无己认为:“桂枝汤所治者,为风伤于卫;麻黄汤所治者,为寒伤于营;大青龙汤所治者,为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成无己之注解,是为三纲鼎立学说之肇始。而尤在泾则认为,“桂枝主风伤卫则是,麻黄主寒伤营则非,盖有卫病则营不病者矣,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也。”两者之所见不同,而不能统一。应知所以有三纲鼎立之说者,盖因书中“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一条,为后人之所遗。故注者误解仲景之意,而创立此说。设如书中未遗此条,知麻黄汤所治者,为营卫俱病,必然不作此解,而与仲景之文,互相抵触也。
病为风寒两伤,故与桂枝汤以治风,麻黄汤以治寒,去芍药者,恐其味苦性降,反引邪以入里也。加石膏者,因其味辛性寒,用之以清里热也。此大青龙汤之所治,与麻黄汤有所不同也。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此若脉微而且弱者,病不在阳而在阴也。汗出恶风者,邪在于卫未入于营也,与桂枝汤以解肌,尚非所宜,如与大青龙汤以发汗,则阳气随汗而外亡,故为不可服之也。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者,此误发少阴之汗,致令阳气外亡,而为之厥逆。筋脉失其所荣,而为之战惕,肌肉失其所依,而为之 动,是为医之治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 六两, 去节 桂枝 二两, 去皮 甘草 二两, 炙 杏仁 四十个, 去皮尖 生姜 三两, 切 大枣 十枚, 擘 石膏 如鸡子大, 碎
上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 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若复服, 汗多亡阳, 遂虚, 恶风, 烦躁, 不得眠也。
此方用麻黄汤以发汗,反而倍用麻黄之量者,因方中有石膏之寒凉,反碍于其功,故须加倍而用之也。少用桂枝之量者,因其性味辛温,能增其在表之热,故须减量而与之也。重用石膏之量者,因其为石类之药,用量须大,故须多用以取效也。更用生姜、大枣者,因其风寒为病,营卫有失其和,故用之以和解也。
大青龙汤为风寒合病,风邪入里,解表清里之方。今时此病虽多,因被打针输液所取代,故在临床中,已很少应用。而《金匮要略》中,亦用之治疗溢饮。余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三十余岁。素体壮实,惟症见恶寒身热,颜面红肿,屡去医院查体,确诊为神经性水肿,而用药不效。是为病属夹热之溢饮,与大青龙汤治之,五剂而愈。
医案
1.感冒
陈某,男,30岁。患感,妻来求诊,诉其入海扑鱼,返家后即身热恶寒,延及于今已五日,病不愈而转重。乃前往视之,病人以被覆体,略揭即呼冷。自诉:周身皆痛,口干,不欲饮,烦躁,身无汗,体温39.5℃,脉实大而有力。处方:
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0g,生石膏6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6枚。
服汤后,其病即愈。(编者案)
按:大青龙汤为外感风寒,风邪入里之方。今病人恶寒,发热,周身皆痛,脉实大有力,而症见烦躁,正属此汤之所治也。故于服药后,得收覆杯之效。
2.哮喘
于某,男,52岁。初诊:素患哮喘,入冬天寒,发作尤甚。三日来形寒发热无汗,咳喘更剧,痰咳清稀不爽,喉间有水鸡声,面目浮肿,四肢沉重。脉浮滑而数,舌红苔薄白。诊为外寒里热夹饮,逆射于肺,旁流四末。治以《金匮》大青龙之法。处方。
净麻黄3g,川桂枝4.5g,生石膏30g,大杏仁9g,甘草3g,水良姜1.5g,桑白皮6g,干蟾皮6g,竹沥半夏6g,杜苏子9g,大红枣5枚。
二诊:连服三剂,获汗,喘咳均减,浮肿亦退,仍痰多喉间漉漉,原方加甜葶苈3g,再服三剂,脉滑,舌质仍红,苔薄黄,咳嗽已爽利,喘息渐平,痰转稠黄,此表寒已解,痰热恋肺未净。原方去桂枝、水良姜,再服三剂后,痊愈出院。[李钟贵.痰饮病六例治法介绍[J].江苏中医,1964(11):11.]
按:大、小青龙汤皆治溢饮,小青龙汤所治者,病为寒饮,大青龙汤所治者,病为热饮。今其人咳喘,痰稀,喉间有水鸡声者,此水饮溢于肺也。面目浮肿,四肢沉重者,此水饮溢于肌肤也。脉浮滑而数,舌红、苔薄白者,此其病为热饮,故服大青龙汤而得愈。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庄姓,8岁。1965年3月6日夜间,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瘀斑,神志时清时昧,至七日上午,来院诊治。体温40℃,血检:白血球28700,其中嗜中性白血球93%,淋巴球7%。脑脊髓常规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mm 3,中性球96%,淋巴4%,糖10mg%以下,蛋白(+++)。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中医诊治:头痛项强甚剧,身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欲饮,饮则呕吐宿食、痰涎,咽喉红痛,周身遍布紫色瘀斑,肢冷,舌质赤、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9g(去节,先煎,去沫),桂枝9g,炙甘草9g,光杏仁9g,生石膏45g,熟附片6g,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一次。
服上方二帖后,至3月8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证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止,体温降到39.4℃,但紫斑未消。血检:白血球15100,其中嗜中性白血球88%,淋巴球12%。原方中石膏加至75g,再服2帖,服法如前。
3月9日,诸证已基本消退,但头部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仍用原方,再服1帖。前后共服5帖,诸证均已消失,精神活泼。[翟冷仙,朱新如.大青龙汤加附子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J].上海中医药,1966(3):98.]
按:太阳少阴为表里之脏,是为实则太阳,虚则少阴。故太阳病,尺中脉迟者,不可发汗;脉微而恶寒者,不可发汗。其病之不可发汗者,是为证属太阳之实,脉属少阴之虚也,如误发其汗,则阳气外亡,乃用法之所禁也。今病人头痛、项强甚剧,身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欲饮,脉象浮缓者,此风寒之合病,而风邪入里,乃大青龙汤证也。而又兼见肢冷者,此少阴之里虚有寒,为法之所禁也。太阳与少阴合病者,依仲景法,当与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案亦太阳与少阴合病,故遵其用法之义,与大青龙汤解太阳之表,加附子温少阴之里。病人服汤之后,而获得痊愈者,可见其用方甚当,故得有此捷效也。
仲景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此大青龙汤之发汗力猛,而虚人须慎也。今此案症见肢冷,故于方中加附子以温之,非精于伤寒者不能也。